一、两汉时期古诗发展?
汉代诗歌在先秦诗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也取得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成就。其代表作为汉乐府民歌以及五言诗体的成熟。
汉代乐府民歌直接继承了《诗经》中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汉书·艺文志》说:'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其所载录的西汉民歌篇目即有一百三十八篇之多,而现存两汉乐府民歌总共不过四十首左右。但正是这些为数不多的篇章代表了汉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二、两汉时期建筑的发展概况?
城市在选址,布局上继承了战国以来的传统——以宫室为中心进行南北轴线布局。
其次,在重要建筑类型方面,主要有住宅;宫殿;坛庙;陵墓等类型。最后,汉朝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第一个高潮,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三、两汉时期时间及发展?
公元前206--公元22O年,包括西汉和东汉(也称前汉和后汉)。在两汉之际,还有王莽、刘玄两个短暂的统治时期。
公元前202年,布衣出身的刘邦战胜强敌项羽,称帝建汉,定都长安。西汉初期,吸收秦亡的教训,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文景之治”增强了国家实力。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变革制度,尊崇儒术,北伐匈奴,开通西域,文治武功彪炳史册。“昭宣中兴”后,皇帝大多孱弱,外戚干政,宦官得宠,导致朝廷内外乌烟瘴气。公元8年,王莽代汉,任意改制,天下骚乱,赤眉绿林揭竿起义。历时210年。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共214年,刘姓,历十三帝,历时210年,建都长安。
东汉:公元25--220,共195年,刘姓,历十三帝,历时195年,建都洛阳。公元25年,与农民军决裂的西汉宗室刘秀登基,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光武帝“退功臣而进文吏”,以“柔道”治天下,有志革故鼎新,号称“中兴”。无奈世家大族及土豪与新王朝联袂崛起,“度田”失败,土地兼并与土地集中空前严重,贫苦农民流离失所。东汉中后期,外戚依然跋扈,宦官更加嚣张,两次制造“党锢”,迫害朝野精英,政治愈发腐败,社会空前黑暗。公元184年,黄巾大起义爆发,各地军阀、豪强纷纷起兵讨伐,乘机割据一方。公元220年,献帝让位于曹丕,东汉灭亡。
四、两汉时期诗歌发展的整体风貌?
中国西汉初至东汉末大约400年间的诗歌创作。包括文人创作和民间歌谣,而以两汉乐府和东汉末年的文人五言诗成就最高。
汉代诗歌是在《诗经》、《楚辞》和秦、汉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创作、从乐府歌辞到文人徒诗即“古诗”、从四言体到五言体、从骚体到七言体、从叙事诗到抒情诗的发展过程。
五、两汉时期建筑发展的主要成就?
汉代,它是在秦朝结束后出现的朝代。它是由西汉跟东汉所组成的,西汉是由汉高祖刘邦建立的,建都在长安,东汉时由汉光武帝刘秀建立的,建都在洛阳。
说到汉代的建筑成就阿房宫是不可以忘记的,阿房宫它是由秦始皇所下令修建的,但是最后被西楚霸王项羽所烧毁了。
它虽然是秦朝的产物,但是也是具有汉代建筑的特点。
除了阿房宫,绿釉陶楼也是其建筑成就之一。经过考古人员的检验,证实它是属于东汉的产物,它反映的是当时贵族人士的娱乐生活,但是其建筑风格也是明显的汉代式建筑。
现在收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前去欣赏了解。
六、历史两汉时期冶铁业的发展?
汉代的冶铁业作坊多,规模大。
20世纪50年代后,在河南、山东、北京、江苏等地发现了许多汉代冶铁遗址,其中以河南巩县铁生沟村和南阳北关瓦房庄等地遗址规模最大。从这些遗址可以看出西汉冶炼工序集中,设备齐全。河南巩县铁生沟村出土了一件铁工具,经化验有十分良好的球状石墨,有明显的石墨核心和放射性结构,与现行球墨铸铁国家标准一类A级石墨相当。同时发现炒钢炉一座。炒钢这一崭新的高效率的先进技术的出现,说明西汉的冶铁技术已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在钢铁冶炼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战国时期冶铁业一般只能冶铸农具和少数手工工具,锻制兵器还比较少。到了西汉,不仅能生产铁制长剑、长矛、环首大刀,而且生活器皿和杂用工具也广泛使用铁制,如灯、釜、炉、剪等都已在西汉中期的遗址中发现。这说明汉代铁器的使用已相当广泛。七、两汉时期哪几类乐器的发展反映?
两汉时期,天下大一统,封建社会空前发展的新形势下,古琴艺术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个时期出现了文人音乐家,他们既是文人,又是音乐家,善弹归纳,打破了音乐技艺的局限,把深邃的哲理、丰富的想象、创新的技巧注入到音乐的创作和演奏当中,赋予了古琴音乐更加深沉的灵魂,把古琴音乐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而在两汉时期的琴学理论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古琴曲曲集,专门讲述古琴的琴论专著,以及关于作品的演奏技法,记谱法的相关论述,还出现了历史上最早的音乐家,主要代表作有东汉蔡邕的《琴操》,嵇康的《琴赋》,匊瞻《琴声律图》等。
一、《琴操》
东汉蔡邕所撰,二卷,它是现存介绍早期琴曲作品最为丰富而详尽的专著,原书已佚,经后人撰录成书,包括有:诗歌五首、九引、十二操和河间杂歌二十多首,共分四类,著录了47曲,分别记述了琴曲作品之作者、命意、创作背景或与作品有关之故事等,有的还附有歌词。
二、《琴赋》
三国嵇康所撰。文中有对音乐作用的论述,认为音乐“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嵇康根据自己的见解,把当时流行的琴曲分为两类,一是“曲引所宜”的上乘之作,如《广陵止息》,《东武太山》、《飞龙》、《鹿鸣》等;一是“下逮瑶俗”的通俗琴曲,如《蔡氏五弄》、《王昭君》、《楚妃(叹)》、《别鹤(操)》等,还具体而细致的分析了一般琴曲的音乐评论。
三、《琴声律图》
琴论专著,作者为匊瞻。文中对于散音、泛音、按音进行了形象化的描述,颇能概括三种奏法的音色特点,他说:“散音虚歇,如风水之淡荡。”“泛音唯美轻清,若仙歌之九咏。”“按音如雷隐隐或如山崖磊落。”
两汉时期的琴学专著,从数量、内容、形式上继承并发展了先秦的传统。琴曲作品也更进一步向乐器化方向发展,名曲《广陵散》、《酒狂》、及现存最早的文字谱《碣石调 · 幽兰》,流传于后世,对于古琴艺术的发展影响至今。
八、两汉时期的哲学宗教史学的发展状况?
秦汉时期的哲学与宗教发展1).两汉思想领域的基本状况:
①西汉时,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确定儒学的统治地位。
②王充的唯物思想独树一帜,反映了两汉时期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斗争。
③佛教传入,道教产生,中国古代宗教格局的基本框架形成。
2).董仲舒的新儒
秦汉时期的哲学与宗教发展
1).两汉思想领域的基本状况:①西汉时,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确定儒学的统治地位。
②王充的唯物思想独树一帜,反映了两汉时期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斗争。
③佛教传入,道教产生,中国古代宗教格局的基本框架形成。
②).董仲舒的新儒学: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其思想集中体现在《天人三策》一书中。
3).王充的唯物思想:批判神学,其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衡》一书中,反对天人感应说,是无神论者。
4).佛教的传入:西汉末年(时间),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汉明帝派专使到西域求佛法,并建白马寺,促进了佛教的传播。
5).道教的形成:由东汉时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相结合而成;道教的主要经典是《太平经》;东汉末年,道教派别有张角传授的太平道,张陵、张鲁传布的五斗米道。
九、两汉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和启示?
原因是:
政治稳定,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相对稳定的时期,政治统一,社会秩序相对稳定,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启示:
培养科技人才,科技人才是科技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应该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科技人才的素质和水平。
十、两汉时期我国民歌有什么发展?
汉代的民歌在表演形式上也有发展。初期的民歌表演只是清唱,称为“徒歌”或“谣”,后来用人声来帮腔,称为“但歌”,最后发展为演唱者手执“节”的打击乐器,与笙、笛、琴、瑟等管弦乐器的伴奏相互应和的“相和歌。
它最初的表演形式是清唱的“徒歌”,后来发展为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