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发展节水型的农业?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1 发展管道输水、渠道防渗和三灌,推进工程节水
工程节水是其他节水措施的基础。要以工程节水为重点,多元投资,规范建设,加强管理,提高质量,逐步实现输水管道化、渠道防渗化、管理现代化。管道灌溉工程具有投资少、效率高、使用方便的特点,深受农民欢迎,目前,河口区管灌面积已达1.5万亩。渠道是全区农业灌溉的重要设施,近多少年通过实施灌区节水改造、末级渠系改造、农业开发、土地整理等工程,对各级渠道进行防渗衬砌,完善各级渠系及配套建筑物,共投资8600万元,衬砌渠道352km。同时,因地制宜发展了多种形式的高效节水工程,在蔬菜、果品和经济作物种植区推广微滴灌0.5万亩,喷灌面积0.8万亩。提高了水的有效利用系数。
2 调整优化作物布局,推进结构节水
农业种植结构和布局是节水农业的决定性因素。从河口区的实际情况看,高耗水、低效益的作物比重偏大,与全区严重缺水的区情不适应,依靠调整种植结构促进节水农业的潜力巨大。调整种植结构要统筹考虑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节水农业等诸多因素,既是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通过认真分析当地水资源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明确各区域水资源综合承载能力,变对抗性种植为适应性种植,积极扩大抗旱、耐旱、省水作物面积,加快建立低耗水、高效益的节水型农业结构。就作物而言,小麦耗水量比较多,大体上生产1kg小麦需要消耗1m3水。小麦用水主要集中在春季,而春季恰是河口区干旱少雨季节,河口区适当调减小麦种植面积,发展耐旱棉花等经济作物,实现节水不减收。蔬菜是高耗水作物,河口区注重推动蔬菜产业由数量扩张型向精品高效型转变,压缩大路菜、露地菜,发展精细菜、特色菜、设施菜、反季菜,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就种植制度而言,河口区通过调整作物播种期和实行间套作等方式,扩大雨热同季作物种植,全区降雨量的70%--80%集中在汛期,重点发展雨热同季的夏玉米、棉花、杂粮、谷子、薯类、牧草等作物,最大限度地利用天然降雨。同时,在旱作区大力推广抗旱节水品种和旱作技术,提高天然降水利用率。
3 推广种植节水品种,推进生物节水
生物节水就是开发利用生物自身的生理和基因潜力,在限水条件下最大限度获取农业产出。生物节水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和可持续性的系统工程,内涵丰富,措施很多。最现实、最直接的就是推广应用抗旱节水品种。目前一般品种每m3水只能生产1kg粮食,而节水品种可达1.8—2kg。品种既是节水高产的内涵,又是节水技术的重要载体,不仅科技含量高,而且投入少、见效快,农民容易接受。轮抗6号、石4185等小麦品种和沈单7、农大108等玉米品种,平均减少灌溉一次,实现了节水与增产的有机结合。河口区在良种补贴中加大节水高效品种的比重,建立示范区3个,组织现场观摩,加快推广步伐,效果十分明显。
4 注重农业技术集成,推进农艺节水
农艺节水是指根据农作物需水规律,通过技术集成合理配置用水时期和用水量,实现科学灌溉,高效用水。实践证明,在确保不减产的前提下,如果小麦少浇1水和蔬菜普遍采用膜下暗灌、滴灌等节水技术,每年可节水500万m3。农艺节水潜力巨大,河口区突出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把小麦、蔬菜作为重中之重,实现新突破。小麦节水,重点推广“前促、中控、后保”三大模式,选用“节水品种、小畦灌溉、推迟种植、窄行密植、秸杆还田、不浇返青水”六大技术。蔬菜节水重点推广以膜下暗灌滴灌为核心的水肥一体化技术,坚持配方施肥、以水促肥,以肥调水,优化土肥水配置,杜绝大水漫灌。二是在节水模式研发上实现新突破。加强技术集成,研究不同作物的需水规律,探索玉米、棉花等作物的节水模式。三是节水技术推广实现新突破。树立典型,总结经验,实现节水技术简易化,加快推广步伐,普及土壤深松,节水精播,覆盖保墒,抗旱保水剂等综合节水技术。
5 探索体制与机制创新,推进管理节水
一是修订完善农业用水定额。实行定额管理是农业用水由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转变的前提,是实施节奖超罚、超限额征收水资源费的主要依据。河口区根据新《水法》,利用以供定需新形势下水资源管理的新理念,采用非充分灌溉技术,在应用农业用水定额、征收超限额农业水资源费、转让农业水权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二是积极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是健全用水制度,完善用水管理的组织保障。河口区认真贯彻水利部等三部委《关于加强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的意见》,按照互助合作、民主管理、加强引导、规范发展的要求,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8个,鼓励和引导用水户对工程管理、用水秩序、水费收缴进行自主管理,实现了工程良性运行。
三是抓好农业用水计量。农业用水计量是实现宏观总量控制和微观定额管理的基础。河口区结合末级渠系改造,逐步完善田间工程计量设施,为以量计征、推行终端水价奠定基础,树立“计量才能节水,计量设施就是节水工程”的意识,增加财政投入,加大普及力度,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选择推广普及不同形式的计量设施,国家级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区、省级节水农业综合示范区,也要求作为计量设施推广普及的试验田。
四是深化水价改革。水价过低是造成水资源浪费的重要原因,在深入研究水权水市场理论的基础上,理顺水价体系,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节约用水、公平负担的原则,逐步提高农业供水价格,研究符合实际的水价形成机制。结合渠灌区逐步实行终端水价制度,加强农业末级渠系水价管理,尽快建立和完善农业末级渠系水价形成机制。将农业末级渠系水价纳入政府价格管理范围,逐步推行农业用水计量收费和面向农民的终端水价制度,最终实现“配水到户、定价到户、计量到户、收费到户”,以减轻农民水费负担。总之,节水农业是一项基础工程、公益工程,是各级各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强化保障措施,积极加以推进,形成建设节水农业的强大合力,不断探索节水农业新路子。要加强对节水农业的组织领导,密切对节水农业的部门协作,加大对节水农业的资金投入,注重整合水利、发改、财政、农业、国土、农开等部门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完善对节水农业的科技服务,创新对节水农业的管理机制,逐步建立起保障节水农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二、什么地区发展节水型农业?
7月16日,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坝上地区的察北管理区白塔村,喷灌器正在农田中作业。河北省张家口市坝上地区的察北管理区近年来引进先进的节水喷灌技术,发展节水农业,目前该区3万亩水浇地全部完成喷灌技术改造,节水率达70%以上。
三、北方乡村如何发展节水型农业?
我是地地道道的,北方农业种植者,地处陕西北部的彬州市,这里俗称渭北黄土高原,也就是说,靠天吃饭,没有灌溉设施,提到的北方节水农业,我说一下观点,因为北方海拔高于南边各县市,气候相对也就低,土壤温度也就不适宜农作物的灌溉,我们北部黄土高原一般每年种地是一茬,也就是说,种小麦就不能种包谷,现在随着粮食品种不一样,成本高,效益不好的情况,农民以泾济作物为主,看淡粮食种植,大力发展果业泾济收入,这里的早熟苹果“嘎啦”已经结束销售,即将上市的优质“高原红富士”苹果应接着各地客商来观光,品鉴。北方高原的人,忠诚,朴实,憨厚,随时欢迎各界人士前来。
北方昼夜温差比较大,日照时间长,适合优质苹果的栽植,果实个儿不是很大,也不是很偏小,也就是说大小适中,因为没有灌溉条件,土壤也不适合灌溉,所以说产出来的苹果,没有特大的,但是,高原寒冷地区,产的果实,含糖量较高,色泽通红,品质,口感在这里就不用说了,我相信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家也会明白的。
四、我国农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农业发展经历了漫长的采集渔猎时代,在距今万余年前后原始农业萌芽。受地域、气候诸因素影响,黄河流域旱作农业率先发展,孕育了夏、商、周三代农耕文明。”
五、我国农业发展特点?
农业发展阶段及特点
(1)原始农业阶段:农业生产水平较低,产量较低。
(2)传统农业阶段:主要依靠经验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产量有所提高,并且劳动工具慢慢从畜力转变成小型机械。
(3)现代农业阶段:使用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利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理念引领农业,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
六、我国农业发展简史?
1. 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前,人们开始使用石器进行农业活动。这一时期,农业技术尚处于原始阶段,主要种植的作物有粟、黍、稻等。
2. 夏商周时期:距今约4000年前至公元前221年,这一时期的农业技术得到了显著的提高。铁制农具开始出现,农耕制度逐渐形成,农作物种植种类增多,畜牧业也得到了发展。
3. 秦汉至隋唐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907年,这一时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水利设施得到改善,农田灌溉系统逐步完善,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这一时期,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农业经济繁荣。
4. 宋元明清时期:公元960年至1911年,这一时期的农业技术有所停滞,但农业生产依然稳定。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制度开始变革,如实行屯田制、租佃制等,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5. 近现代时期:自1911年辛亥革命至现代,我国农业发展进入现代化进程。农业生产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化肥、农药、农膜等现代农业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农作物种植种类不断增加,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
6. 新中国成立后: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粮食产量迅速增长,农业产值不断提高,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村改革取得显著成果,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总结来说,我国农业发展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从原始农业到现代农业,农业技术不断进步,农业生产率持续提高,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作出了巨大贡献。
七、农村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农业农村发展的根本途径,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经济发展效益,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促进三农问题解决增加农民增收。
八、我国农业发展的优劣条件?
自2006年国家提出“乡村旅游”以来,农业旅游蓬勃发展。
尤其是最近几年,从发展的过程来看,我国发展农业旅游主要有如下优势: 1、从国家层面看,2009年国家已经将旅游业定位战略性支柱产业,发展农业旅游。不仅能增加农业的附加值,也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2、从产业来看,农业旅游是一产、二产、三产融合的产物,可以让游客从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得到体验。3、从游客来看,农业优美的环境,是都市人周末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北京天创智业城市规划设计院是中国唯一一家专业致力于将“休闲”与城市、乡村结合的规划设计机构。内设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研究中心是本机构的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的核心部门,我们一直致力于研究农业产业、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等“三农”的问题与旅游、休闲产业的高度融合,并创新一批符合现代“三农”发展的新建设模式和运营模式,让项目更具有落地行和操作性。相关成功案例有“将农村一产、二产、三产高度融合的北京市沟域经济总体规划”(257km2,国际招标,并荣获第二名,,实施良好);“福建平潭绿魔方休闲农业园修建性详细规划”(已实施,很好处理了防台风和农业种植、农业休闲的矛盾);“江苏孝化农业科技园修建性详细规划”(获市委书记高度认可,将新农村建设、农业种植与农业旅游、休闲高度融合,正在实施)等。欲想更多了解,可以登录北京天创智业城市规划设计院网站进行了解和咨询。九、发展传统农业有哪些基本途径?
(1) 改造传统农业的方式只能采取市场方式,不能采用命令方式。
(2) 重组农业生产单位。由于专业化的存在,一个农场的规模不要太大。
(3)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需要投入新的技术、新的生产要素
十、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
我国自2007年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出台相关支持政策,推进农业保险实践创新活动,农业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农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拓展。从2007年至2021年,农业保险标的从玉米、水稻、小麦、棉花、大豆、能繁母猪增至种植、养殖和森林等16个大宗农产品和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农作物播种面积承保率从不足10%增至超过60%,其中玉米、水稻和小麦平均承保率超过70%。参保农户从5000万户次增加到1.88亿户次,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从51.84亿元增至976亿元,相应农业保险风险保障额从1126亿元增至4.72万亿元,对农业生产总值保障程度则从2.31%增至33.40%。风险保障领域由以生产风险为主扩展到生产与市场两种风险并重,种养业面临的主要风险都已纳入保险责任范围。2019年农业保险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通过扩面、增品、提标,农业保险险种体系趋于完善,险种保障水平和重要农产品保险覆盖面不断提高。
中央财政保费补贴政策导向性逐步强化。财政部多次调高对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比例、扩大补贴范围及作物,并针对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实力调整补贴比例。2021年12月财政部修订《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管理办法》,从2022年开始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及东北地区补贴由35%提高至45%,将中央财政保费“以奖代补”试点覆盖范围推至全国,支持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鼓励地方财政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规模经营主体支持力度。
农业保险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研发农业保险巨灾、气象指数和农作物损失评估等模型,助力提高农业风险管理精准性。颁布三大粮食作物成本保险行业示范条款、三大主粮作物基准纯风险损失率表等,推进农业保险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建成“县区支公司+三农服务站(点)+乡村协保员”三级农业保险基层网络服务体系,覆盖所有县级行政区域和99%以上乡镇。保险机构对数字技术应用已经成为常态,“3S”技术、无人机、移动设备终端等数字技术,在标的核准和灾损确认精度等方面提高了农业保险服务效率和质量。
农业保险服务领域不断延伸。目前农业保险产品体系包括:生产要素保险类,如农业机械保险、大棚保险、育种保险等,是农业生产环节的重要险种;保证保险类,如农村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等,成为农民融资增信的重要工具;责任保险类,如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险,涵盖农产品种植养殖、流通、餐饮等环节的责任风险;“保险+”衍生产品类,如“保险+期货”“保险+期货+订单”等模式,促进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综合保险类,如家庭农场综合保险,一揽子覆盖家庭农场的多个种养业生产风险。
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尚存一些短板。
其一,农业保险产品体系有待完善。仍以生产环节物化成本保险为主、保障水平低、险种少。对于新型经营主体而言,发展现代农业所需的涉农保险难以满足需要。其二,农业保险与其他政策协同不够。各级财政部门应加强与农业农村、保险监管、林草等有关单位以及承保机构的协同,推动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与其他农村金融和支农惠农政策有机整合,提高财政资金利用效率。其三,农业保险教育薄弱。对于地方政府,需要普及保险知识,加强其对农业保险的认识,以更好推动保险工作。对于农民,需要通过保险培训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