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农业生产论文题目

一、有机农业生产论文题目

有机农业生产论文题目

引言

有机农业作为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农业生产模式,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随着人们对食品质量和环境保护的需求增加,有机农业可以提供更健康、更环保的农产品,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有机农业生产的论文题目,为有机农业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和思路。

有机农业对环境的影响

有机农业生产模式相比传统农业具有许多环境优势。可以考虑以下论文题目:

  • 有机农业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
  • 有机农业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作用
  • 有机农业对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 有机农业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有机农业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

有机农业生产的农产品往往具有更好的营养价值和口感,可以考虑以下论文题目:

  • 有机农产品与传统农产品的营养成分对比研究
  • 有机农产品的风味特点研究
  • 有机农产品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 有机农产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研究

有机农业的可持续性

有机农业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具有许多优势和挑战,可以考虑以下论文题目:

  • 有机农业的可持续性评价研究
  • 有机农业在农村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 有机农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分析
  • 有机农业发展的政策与机制研究

有机农业的市场发展

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需求增加,有机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可以考虑以下论文题目:

  • 有机农产品市场需求与供给关系研究
  • 有机农产品的品牌建设与营销策略
  • 有机农产品消费者行为与偏好研究
  • 有机农产品的国际贸易与竞争力

结论

有机农业生产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发展模式,对环境、农产品质量、可持续性和市场发展都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对于有机农业的研究者来说,选择一个有意义且具有研究价值的论文题目非常关键,希望本文提供的一些题目可以为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

二、关于有机农业的公众号有哪些?

3Q农业,云丰耕乡,原乡味觉,CSA联盟等

三、关于重视农业的议论文片段?

联合国粮农组织在第30届大会上发表的“2000—2015年全球农业战略框架”,对世界粮食安全前景和今后农业发展的环境趋势作了分析和展望。

综合世界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因素,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了今后农业发展所面临的12种主要趋势:

一、国家的作用职能改变。

预计各国政府将继续退出人们认为私营部门和市场动作更佳的职能,更多地集中提供公益和有利于可持续经济增长及脱贫的纲领方面。

预计公共行政部门的规模将缩小,权力将下放,主要重点放在责任和效率方面,并将一些政府服务私有化。

二、继续推行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

贸易和金融市场的日益一体化可能进一步限制国内的政策选择。

农产品贸易自由化预计将继续按照乌拉圭回合农业协定和国际管理框架、公约以及其他法律文本进行。

在国际和国家一级建立机制增进金融市场的透明度,进一步确保投资的可持续性。

将通过私人投资和贸易进行更多的技术转让。

三、中等收入国家的数且增加,对区域集团的依赖将加强。

预计中等收入国家与最贫困国家之间将进一步分化。

中等收入国家将从自给性农业迅速发展为商品性农业,但城市和农村一些贫困点可能继续存在。

预计区域和分区域集团将加强,这将增加对全球事务的影响。

四、贫困继续存在,不公平日益加剧,贫富差距扩大。

现有趋势表明,规定的目标(如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平等)与实际结果很少吻合。

全球范围内国家一级的贫富差距正在加剧。

如果不纠正性别、年龄和种族获得和控制生产资源、信息、就业、公共教育、技术和决策过程方面的持续不平等,将对家庭和国家粮食安全带来严重影响。

五、与灾难有关的复杂紧急情况的威胁继续存在。

灾害次数可能仍然较多,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这有可能进一步加剧粮食不安全、人口流动和社会、经济和政治动乱问题;需继续努力慎重处理好生态环境与资源问题,特别值得引起以农业为基础的贫困易受害的发展中国家的重视。

六、日益城市化的社会对农业的需求更多。

发展中国家居住在城市中人口的比例迅速增加,通过市场交换获得食物的比例日益增加。

这就要求农业生产进一步集约化和商品化,进一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农业部门的作用不只是经济方面,还有社会、文化教育和生态方面的政策影响,要重视农村妇女、青年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七、消费者喜好改变,公众对粮食和环境问题的认识提。

高消费者对鱼类、水果、蔬菜等非主食产品和无污染、绿色产品的需求增加,同时对食品安全和环境问题的认识提高,要求有更科学的标准保障食物质量和安全。

八、对自然资源的压力增加,对其利用的竞争加剧,对水土资源的压力及自然资源的基础退化所产生的风险将增加。

人均淡水可供量继续减少。

由于城市化发展,土地的各种用途之间竞争加剧,并将进一步集约化。

生物多样性将继续受到威胁。

对林产品的需求量增加,将推动商业性林业开发。

海洋与内陆渔业自然资源逐渐枯竭。

气候波动对农业的影响将增加,但预测预报及防治技术会有所提高。

九、研究和技术开发稳步进展,但获得其效益的机会仍不平等。

在能源、运输、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方面的进步可能较大,影响各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农业研究日益全球化,私营部门将进行大部分生物技术研究。

发展中国家贫困农民技术需求仍需由公共部门包括国际机构来填补。

十、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影响增加。

全球信息和通讯革命的进展将加快,但由于发达国家掌握大部分信息技术资源,发展中国家分享尚有一定困难,不公平现象将加剧。

十一、为农业发展提供的资金的性质和构成发生变化。

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支持外,外部(包括双边、多边来源)对农业援助资源总量可能减少。

非盈利私人组织的各种援助可能增加。

多边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可能保持原有水平或略有增加。

外国直接投资增加,竞争也随之加剧。

十二、联合国系统的作用及公众认识的变化。

联合国系统形象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更好地宣传所取得的成果以及目前联合国许多组织正在进行的改革,并提高其协调能力。

四、关于农业保险论文的数据怎么查询?

可以到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查找,也可以查询中国农业经济统计杂志。

农业方面有很多的数据在毕业生写论文的时候,往往涉及到某一个区域的数据或者农业某一个行业的数据,目前,在互联网的情况下,有很多种查找数据的方法,你可以到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去查找,也可以到中国农业经济统计杂志上去寻找数据。

五、关于农业的论文答辩

关于农业的论文答辩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向各位展示我的关于农业的论文研究成果,并进行答辩。我的研究标题是“农业现代化对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策略”,以下是我对这个主题的探讨和总结。

一、背景和意义

农业一直以来都是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基础。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农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劳动力的流失,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威胁,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研究农业现代化对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和制定相应的策略,对于推动农业的转型升级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现代农业对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现代农业的发展采用了一系列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对农村可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现代农业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通过推广高效种植技术和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农村经济效益得到了提升,农民收入也得到了增加。

其次,现代农业促进了农村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现代农业依靠科学技术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革和创新,培养了一大批农业科技人才,为解决农村发展中的问题提供了智力支持。

再次,现代农业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现代农业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采用了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种植模式,减少了对土壤、水资源的污染,有效保护了农村生态环境,为后代子孙留下了良好的农村生态。

三、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为了推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有几项策略需要我们关注和实施。

首先,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需要加大投入,提高基础设施的水平,包括道路、供水、电力等方面的建设,有效提升农村的生产条件。

其次,加强农村金融支持。农村金融对于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加大对农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提供贷款和信用支持,鼓励农民创业和农业科研创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再次,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和教育。农村人才是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需要加强农村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更多的农业科技人才,为农村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最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农村环境资源的保护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要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力度,加强农村土地、水资源的管理,推动农业的绿色发展,实现农村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四、结论

通过对农业现代化对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和相应策略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农业现代化对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我们还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金融支持力度,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和教育,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以推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谢谢各位评委、老师们的聆听和指导!

六、啤酒的发展史论文?

啤酒有着人类文明一样悠久的历史,它先于其他酒类而最早出现在人类的生活之中,所以学者把啤酒成为"酒类之父"。考古学家在今伊拉克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出土的文物发现,啤酒自发明至今已有约6000年甚至更长的历史了。可以推断,啤酒的发明者是公元前6000年前后繁衍生息于扎格罗斯山区的苏美尔人的祖先。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在4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批量种植大麦,很有可能为了酿制啤酒。啤酒是基于早期游牧民族面对不断增加的谷物产量而诞生的产物,是对早期原始农业的一种特殊贡献。所以历史学家认为,人类从狩猎、采摘到建立农耕生活方式的变革,顺应啤酒酿造的需要更甚于顺应食物生产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说啤酒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脚步。

原始啤酒的诞生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人类学家卡兹曾在一篇论文中写道:"已经发现的新石器时期的狭颈陶制容器,就是为酿造啤酒而制成的"。卡兹认为原始啤酒的诞生,应该在公元前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他还提出了原始啤酒诞生过程的猜想:某些游牧部落的原始人偶然发现,将野生的大麦或者小麦浸泡在水里,会变成黏糊状,如果置于外部空气中,它不会腐烂,空气中的酵母菌使它自然发酵,颜色逐渐变深,从而酿出了一种带泡沫的饮料。原始人发现这种饮料富含丰富的营养还能调剂精神,于是广为传播,使它成为仅次于动物肉制品的自然食物。

啤酒发源地

迄今为止最古老的啤酒考古证据,是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三位研究人员,在距今6000多年前苏美尔人的贸易遗址站里发现的双柄啤酒陶罐。这一证据说明在6000年前,啤酒酿造技术及制陶技艺在两河流域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他们在1992年11月5日出版的《自然》周刊上发表了关于这一重大发现的论文。此外,有关啤酒发源地的证据也曾经在苏格兰的拉姆岛(Rhum)上有所发现,那些文物至今也都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还有在中国距今3500多年的商代遗址里,也发现了中国啤酒“醴”即蘖法酿醴的证据。

啤酒花的引入

古代的啤酒由于添加了药草、枯茗、香桃木和枣椰子等香料,品尝起来和现代的啤酒相比显得有些怪异,尽管古代酿造啤酒的过程和现代十分相似。真正的现代啤酒是以啤酒花的引用作为标志的。正是啤酒花所赋予啤酒这种特有的苦味才使得啤酒变得爽口、解渴,这也正是掺啤酒花酿造的啤酒在整个中世纪十分流行的原因。在啤酒中使用啤酒花的最早记录是斯洛伐克人。据公园448年的文献记载,当时的斯洛伐克人用来宽带拜占庭国王使节的啤酒,就是加啤酒花酿造出来的啤酒,带有一种清香的苦味。在德国的巴伐利亚(Bavaria),威尔海姆公爵四世于1516年制定了历史上最重要的啤酒法规之一《纯粹法》,该法规定啤酒只能使用大麦、啤酒花和水酿造。尽管现在不少啤酒酿造公司并没有严格执行此法,但该法至今还受到德国政府的保护。

现代啤酒的发展

在19世纪以前,下发酵型的储藏啤酒(LagerBeers)并不普及,只能在德国的巴伐利亚和捷克的波希米亚(Bohemia)发现他们的身影。这是一种多泡并相当爽口的啤酒类型,是今天市场上最普遍的商业啤酒。19世纪后由于工业冷藏箱的诞生使得大规模生产储藏式啤酒成为可能。储藏啤酒比上发酵型的艾尔啤酒(ALeBees)清澈、清淡,苦味也那么重。大规模投入市场以后,逐渐成为了市场上的主流啤酒类型。然而在现今的英国、比利时和部分德国城市,人们还是十分抵制储藏式啤酒而钟情于艾尔型啤酒。

公元前1300年左右,埃及的啤酒作为国家管理下的优秀产业得到高度发展。拿破仑的埃及远征军在埃及发现的罗塞塔石碑上的象形文字表明,在公元前196年左右当地已盛行啤酒酒宴。啤酒的酿造技术是由埃及通过希腊传到西欧的。

1881年,E.汉森发明了酵母纯粹培养法,使啤酒酿造科学得到飞跃的进步,由神秘化、经验主义走向科学化。蒸汽机的应用,1874年林德冷冻机的发明,使啤酒的工业化大生产成为现实。全世界啤酒年产量已居各种酒类之首,已突破100000Ml。1986年全世界生产啤酒101588.7Ml。

七、数学发展史的论文?

高中:

人类是动物进化的产物,最初也完全没有数量的概念。但人类发达的大脑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已经达到更加理性和抽象的地步。这样,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由于记事和分配生活用品等方面的需要,才逐渐产生了数的概念。比如捕获了一头野兽,就用1块石子代表。捕获了3头,就放3块石子。"结绳记事"也是地球上许多相隔很近的古代人类共同做过的事。我国古书《易经》中有"结绳而治"的记载。传说古代波斯王打仗时也常用绳子打结来计算天数。用利器在树皮上或兽皮上刻痕,或用小棍摆在地上计数也都是古人常用的办法。这些办法用得多了,就逐渐形成数的概念和记数的符号。

数的概念最初不论在哪个地区都是1、2、3、4……这样的自然数开始的,但是记数的符号却大小相同。

古罗马的数字相当进步,现在许多老式挂钟上还常常使用。

实际上,罗马数字的符号一共只有7个:I(代表1)、V(代表5)、X(代表10)、L(代表50)、C代表100)、D(代表500)、M(代表1,000)。这7个符号位置上不论怎样变化,它所代表的数字都是不变的。它们按照下列规律组合起来,就能表示任何数:

1.重复次数:一个罗马数字符号重复几次,就表示这个数的几倍。如:"III"表示"3";"XXX"表示"30"。

2.右加左减:一个代表大数字的符号右边附一个代表小数字的符号,就表示大数字加小数字,如"VI"表示"6","DC"表示"600"。一个代表大数字的符号左边附一个代表小数字的符号,就表示大数字减去小数字的数目,如"IV"表示"4","XL"表示"40","VD"表示"495"。

3.上加横线:在罗马数字上加一横线,表示这个数字的一千倍。如:""表示 "15,000",""表示"165,000"。

我国古代也很重视记数符号,最古老的甲骨文和钟鼎中都有记数的符号,不过难写难认,后人没有沿用。到春秋战国时期,生产迅速发展,适应这一需要,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一种十分重要的计算方法--筹算。筹算用的算筹是竹制的小棍,也有骨制的。按规定的横竖长短顺序摆好,就可用来记数和进行运算。随着筹算的普及,算筹的摆法也就成为记数的符号了。算筹摆法有横纵两式,都能表示同样的数字。

从算筹数码中没有"10"这个数可以清楚地看出,筹算从一开始就严格遵循十位进制。9位以上的数就要进一位。同一个数字放在百位上就是几百,放在万位上就是几万。这样的计算法在当时是很先进的。因为在世界的其他地方真正使用十进位制时已到了公元6世纪末。但筹算数码中开始没有"零",遇到"零"就空位。比如"6708",就可以表示为"┴ ╥ "。数字中没有"零",是很容易发生错误的。所以后来有人把铜钱摆在空位上,以免弄错,这或许与"零"的出现有关。不过多数人认为,"0"这一数学符号的发明应归功于公元6世纪的印度人。他们最早用黑点(·)表示零,后来逐渐变成了"0"。

说起"0"的出现,应该指出,我国古代文字中,"零"字出现很早。不过那时它不表示"空无所有",而只表示"零碎"、"不多"的意思。如"零头"、"零星"、"零丁"。"一百零五"的意思是:在一百之外,还有一个零头五。随着阿拉数字的引进。"105"恰恰读作"一百零五","零"字与"0"恰好对应,"零"也就具有了"0"的含义。

如果你细心观察的话,会发现罗马数字中没有"0"。其实在公元5世纪时,"0"已经传入罗马。但罗马教皇凶残而且守旧。他不允许任何使用"0"。有一位罗马学者在笔记中记载了关于使用"0"的一些好处和说明,就被教皇召去,施行了拶(zǎn)刑,使他再也不能握笔写字。

但"0"的出现,谁也阻挡不住。现在,"0"已经成为含义最丰富的数字符号。"0"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表示有。如:气温0℃,并不是说没有气温;"0"是正负数之间唯一的中性数;任何数(0除外)的0次幂等于1;0!=1(零的阶乘等于1)。

除了十进制以外,在数学萌芽的早期,还出现过五进制、二进制、三进制、七进制、八进制、十进制、十六进制、二十进制、六十进制等多种数字进制法。在长期实际生活的应用中,十进制最终占了上风。

现在世界通用的数码1、2、3、4、5、6、7、8、9、0,人们称之为阿拉伯数字。实际上它们是古代印度人最早使用的。后来阿拉伯人把古希腊的数学融进了自己的数学中去,又把这一简便易写的十进制位值记数法传遍了欧洲,逐渐演变成今天的阿拉伯数字。

数的概念、数码的写法和十进制的形成都是人类长期实践活动的结果。

随着生产、生活的需要,人们发现,仅仅能表示自然数是远远不行的。如果分配猎获物时,5个人分4件东西,每个人人该得多少呢?于是分数就产生了。中国对分数的研究比欧洲早1400多年!自然数、分数和零,通称为算术数。自然数也称为正整数。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又发现很多数量具有相反的意义,比如增加和减少、前进和后退、上升和下降、向东和向西。为了表示这样的量,又产生了负数。正整数、负整数和零,统称为整数。如果再加上正分数和负分数,就统称为有理数。有了这些数字表示法,人们计算起来感到方便多了。

但是,在数字的发展过程中,一件不愉快的事发生了。让我们回到大经贸部2500年前的希腊,那里有一个毕达哥拉斯学派,是一个研究数学、科学和哲学的团体。他们认为"数"是万物的本源,支配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因此世间一切事物都可归结为数或数的比例,这是世界所以美好和谐的源泉。他们所说的数是指整数。分数的出现,使"数"不那样完整了。但分数都可以写成两个整数之比,所以他们的信仰没有动摇。但是学派中一个叫希帕索斯的学生在研究1与2的比例中项时,发现没有一个能用整数比例写成的数可以表示它。如果设这个数为X,既然,推导的结果即x2=2。他画了一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设对角线为x ,根据勾股定理x2=12+12=2,可见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度即是所要找的那个数,这个数肯定是存在的。可它是多少?又该怎样表示它呢?希帕索斯等人百思不得其解,最后认定这是一个从未见过的新数。这个新数的出现使毕达哥拉斯学派感到震惊,动摇了他们哲学思想的核心。为了保持支撑世界的数学大厦不要坍塌,他们规定对新数的发现要严守秘密。而希帕索斯还是忍不住将这个秘密泄露了出去。据说他后来被扔进大海喂了鲨鱼。然而真理是藏不住的。人们后来又发现了很多不能用两整数之比写出来的数,如圆周率就是最重要的一个。人们把它们写成 π、等形式,称它们为无理数。

有理数和无理数一起统称为实数。在实数范围内对各种数的研究使数学理论达到了相当高深和丰富的程度。这时人类的历史已进入19世纪。许多人认为数学成就已经登峰造极,数字的形式也不会有什么新的发现了。但在解方程的时候常常需要开平方如果被开方数负数,这道题还有解吗?如果没有解,那数学运算就像走在死胡同中那样处处碰壁。于是数学家们就规定用符号"i "表示"-1"的平方根,即i=,虚数就这样诞生了。"i "成了虚数的单位。后人将实数和虚数结合起来,写成 a+bi的形式(a、b均为实数),这就是复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找不到用虚数和复数表示的量,所以虚数总让人感到虚无缥缈。随着科学的发展,虚数现在在水力学、地图学和航空学上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在掌握和会使用虚数的科学家眼中,虚数一点也不"虚"了。

数的概念发展到虚和复数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连某些数学家也认为数的概念已经十分完善了,数学家族的成员已经都到齐了。可是1843年10月16日,英国数学家哈密尔顿又提出了"四元数"的概念。所谓四元数,就是一种形如的数。它是由一个标量(实数)和一个向量(其中x 、y 、z 为实数)组成的。四元数的数论、群论、量子理论以及相对论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与此同时,人们还开展了对"多元数"理论的研究。多元数已超出了复数的范畴,人们称其为超复数。

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向量、张量、矩阵、群、环、域等概念不断产生,把数学研究推向新的高峰。这些概念也都应列入数字计算的范畴,但若归入超复数中不太合适,所以,人们将复数和超复数称为狭义数,把向量、张量、矩阿等概念称为广义数。尽管人们对数的归类法还有某些分歧,但在承认数的概念还会不断发展这一点上意见是一致的。到目前为止,数的家庭已发展得十分庞大。

古代数学史:

①古希腊曾有人写过《几何学史》,未能流传下来。

②5世纪普罗克洛斯对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第一卷的注文中还保留有一部分资料。

③中世纪阿拉伯国家的一些传记作品和数学著作中,讲述到一些数学家的生平以及其他有关数学史的材料。

④12世纪时,古希腊和中世纪阿拉伯数学书籍传入西欧。这些著作的翻译既是数学研究,也是对古典数学著作的整理和保存。

近代西欧各国的数学史:

是从18世纪,由J.蒙蒂克拉、C.博絮埃、A.C.克斯特纳同时开始,而以蒙蒂克拉1758年出版的《数学史》(1799~1802年又经J.de拉朗德增补)为代表。从19世纪末叶起,研究数学史的人逐渐增多,断代史和分科史的研究也逐渐展开,1945年以后,更有了新的发展。19世纪末叶以后的数学史研究可以分为下述几个方面。

①通史研究 代表作可以举出M.B.康托尔的《数学史讲义》(4卷,1880~1908)以及C.B.博耶(1894、1919D.E.史密斯(2卷,1923~1925)、洛里亚(3卷,1929~1933)等人的著作。法国的布尔巴基学派写了一部数学史收入《数学原理》。以尤什凯维奇为代表的苏联学者和以弥永昌吉、伊东俊太郎为代表的日本学者也都有多卷本数学通史出版。1972年美国M.克莱因所著《古今数学思想》一书,是70年代以来的一部佳作。

②古希腊数学史 许多古希腊数学家的著作被译成现代文字,在这方面作出了成绩的有J.L.海贝格、胡尔奇、T.L.希思等人。洛里亚和希思还写出了古希腊数学通史。20世纪30年代起,著名的代数学家范·德·瓦尔登在古希腊数学史方面也作出成绩。60年代以来匈牙利的A.萨博的工作则更为突出,他从哲学史出发论述了欧几里得公理体系的起源。

③古埃及和巴比伦数学史 把巴比伦楔形文字泥板算书和古埃及纸草算书译成现代文字是艰难的工作。查斯和阿奇博尔德等人都译过纸草算书,而诺伊格鲍尔锲而不舍数十年对楔形文字泥板算书的研究则更为有名。他所著的《楔形文字数学史料研究》(1935、1937)、《楔形文字数学书》(与萨克斯合著,1945)都是这方面的权威性著作。他所著《古代精密科学》(1951)一书,汇集了半个世纪以来关于古埃及和巴比伦数学史研究成果。范·德·瓦尔登的《科学的觉醒》(1954)一书,则又加进古希腊数学史,成为古代世界数学史的权威性著作之一。

④断代史和分科史研究 德国数学家(C.)F.克莱因著的《19世纪数学发展史讲义》(1926~1927)一书,是断代体近现代数学史研究的开始,它成书于20世纪,但其中所反映的对数学的看法却大都是19世纪的。直到1978年法国数学家J.迪厄多内所写的《1700~1900数学史概论》出版之前,断代体数学史专著并不多,但却有(C.H.)H.外尔写的《半个世纪的数学》之类的著名论文。对数学各分支的历史,从数论、概率论,直到流形概念、希尔伯特23个数学问题的历史等,有多种专著出现,而且不乏名家手笔。许多著名数学家参预数学史的研究,可能是基于(J.-)H.庞加莱的如下信念,即:“如果我们想要预见数学的将来,适当的途径是研究这门科学的历史和现状”,或是如H.外尔所说的:“如果不知道远溯古希腊各代前辈所建立的和发展的概念方法和结果,我们就不可能理解近50年来数学的目标,也不可能理解它的成就。”

⑤历代数学家的传记以及他们的全集与《选集》的整理和出版 这是数学史研究的大量工作之一。此外还有多种《数学经典论著选读》出现,辑录了历代数学家成名之作的珍贵片断。

⑥专业性学术杂志 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M.B.康托尔(1877~1913,30卷)和洛里亚(1898~1922,21卷)都曾主编过数学史杂志,最有名的是埃内斯特勒姆主编的《数学宝藏》(1884~1915,30卷)。现代则有国际科学史协会数学史分会主编的《国际数学史杂志》。

中国数学史:

中国以历史传统悠久而著称于世界,在历代正史的《律历志》“备数”条内常常论述到数学的作用和数学的历史。例如较早的《汉书·律历志》说数学是“推历、生律、 制器、 规圆、矩方、权重、衡平、准绳、嘉量,探赜索稳,钩深致远,莫不用焉”。《隋书·律历志》记述了圆周率计算的历史,记载了祖冲之的光辉成就。历代正史《列传》中,有时也给出了数学家的传记。正史的《经籍志》则记载有数学书目。

在中国古算书的序、跋中,经常出现数学史的内容。

如刘徽注《九章算术》序 (263)中曾谈到《九章算术》形成的历史;王孝通“上缉古算经表”中曾对刘徽、祖冲之等人的数学工作进行评论;祖颐为《四元玉鉴》所写的序文中讲述了由天元术发展成四元术的历史。宋刊本《数术记遗》之后附录有“算学源流”,这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用印刷术保存下来的数学史资料。程大位《算法统宗》(1592)书末附有“算经源流”,记录了宋明间的数学书目。

以上所述属于零散的片断资料,对中国古代数学史进行较为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则是在乾嘉学派的影响下,在清代中晚期进行的。主要有:①对古算书的整理和研究,《算经十书》(汉唐间算书)和宋元算书的校订、注释和出版,参预此项工作的有戴震(1724~1777)、李潢(?~1811)、阮元(1764~1849)、沈钦裴(1829年校算《四元玉鉴》)、罗士琳(1789~1853)等人 ②编辑出版了《畴人传》(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的传记),它“肇自黄帝,迄于昭(清)代,凡为此学者,人为之传”,它是由阮元、李锐等编辑的(1795~1799)。其后,罗士琳作“补遗”(1840),诸可宝作《畴人传三编》(1886),黄钟骏又作《畴人传四编》(1898)。《畴人传》,实际上就是一部人物传记体裁的数学史。收入人物多,资料丰富,评论允当,它完全可以和蒙蒂克拉的数学史相媲美。

利用现代数学概念,对中国数学史进行研究和整理,从而使中国数学史研究建立在现代科学方法之上的学科奠基人,是李俨和钱宝琮。他们都是从五四运动前后起,开始搜集古算书,进行考订、整理和开展研究工作的 经过半个多世纪,李俨的论文自编为《中算史论丛》(1~5集,1954~1955),钱宝琮则有《钱宝琮科学史论文集》(1984)行世。从20世纪30年代起,两人都有通史性中国数学史专著出版,李俨有《中国算学史》(1937)、《中国数学大纲》(1958);钱宝琮有《中国算学史》(上,1932)并主编了《中国数学史》(1964)。钱宝琮校点的《算经十书》(1963)和上述各种专著一道,都是权威性著作。

从19世纪末,即有人(伟烈亚力、赫师慎等)用外文发表中国数学史方面的文章。20世纪初日本人三上义夫的《数学在中国和日本的发展》以及50年代李约瑟在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三卷)中对中国数学史进行了全面的介绍。有一些中国的古典算书已经有日、英、法、俄、德等文字的译本。在英、美、日、俄、法、比利时等国都有人直接利用中国古典文献进行中国数学史的研究以及和其他国家和地区数学史的比较研究。

八、有机农业的优点?

在许多情况下,在开始转换之初可能会出现减产,特别是原来严重依赖化肥与农药的地区。但是,在那些原来对农药、化肥使用较少的地区,有机种植就可能不会减产,相反,还可能增产。

以下是有机与常规农业比较后得出的优点:

1、有机农业通过轮作、间作和各样种植,农业生产系统的多样性得到改善。

2、有机农业通过利用作物秸秆还田(或制作堆肥以后还田),促进了农田养分循环。

3、有机农业较好地利用了周围生态系统的有机物质。

4、有机农业主张将养殖业和种植业结合起来,改善了养分的管理水平。

九、楷书的发展史论文?

从中国古代的南北魏到晋唐,流行着一种书体,那就是楷体。

楷体的前身大篆、小篆和是隶体,大篆是相对小篆而言的,一般把小篆以前所有的古文字统称为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和战国时期除秦国之外的六国文字。

小篆是秦统一中国之后通行的文字,它是以秦国的文字为基础,参照其他诸侯国文字,为便于书写删繁就简、规范统一而创造的书体。

这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初的规范化书体。

隶书是继小篆之后出现的又一代表性书体,它是在小篆的基础上产生的。

隶书的产生是汉字的一次大革命。

从此汉字从此走向了符号化,书写方式走向审美。

楷书书法艺术的基础从此奠定。

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和繁荣从此开辟了广阔的新天地。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

《辞海》里这是这样解释的: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

中国楷书的发展史分为四个时期:

1. 楷书的萌芽期-

楷书的这个萌芽期在秦汉,这时候的楷书刚刚有了它的雏型。

2.楷书发展期

楷书发展期是在魏、晋、南北朝这个阶段。

3. 楷书的繁荣期

楷书的繁荣期是隋、唐、五代。

4. 楷书的守成期

后来经过宋、元、明、清,可以说它是木楷书的守成期。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曾涌现出许多书法家,楷书的名家以欧体,颜体,柳体,赵体最为著名。

楷书欧体是欧阳询创立的。

他生生于南朝,卒于唐太宗贞观时期,书法史上第一大楷书家,其字体被称为“欧体”。

颜体是颜真卿创立的。

他生于唐朝的鼎盛时期,是最富革新精神的大书法家。

他出身名门,是著名学者颜师古的五世孙。颜真卿的书法渊自家学,但其得以变革的启迪者,那就是吴郡的张旭。由于他能兼取百家,自如取舍,留下大量书帖足可见其功力。颜真卿为人笃实鲠直,向以义烈闻名于官场,后奉命招抚谋反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被其所杀。英烈的日月人生,便是浇灌其书艺奇葩的不竭泉源。

柳体为柳公权所创。

他生于中唐之后,大唐盛极而衰,其书与颜书相比,略有高下之分。

他初学王羲之笔法,后学习颜真卿,又溶汇自己新意,其书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棱角峻厉,结体严紧,后世学书者不少以柳字为楷模。

赵体为赵孟所创,赵孟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继承传统书法的基础上,削繁就简,变古为今。他的楷书结构妍丽,用笔遒劲,神气充足,冠绝当时。能在书法上获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分不开的。

楷书经历了长时期的历史演变,它的形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南北朝楷书出现以来,书体便基本定型,至今沿用不衰。

它充分说明楷书作为一种实用的交流工具和书法艺术的基础书体,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体现了中国文字和书法发展的必然趋势。

十、有机农业和化学农业的区别?

化学农业用的是农药、化肥和化工产品等具有一定的残留物和危害性,土地长期施用化肥会造成肥效单一,土壤板结,不透气,不利于有益菌的滋生;而有机农业使用有机肥,土壤会变得疏松透气,不板结,有利于益生活菌的成活,有机肥肥效长、稳,养分种类多,提供作物全面营养,且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绿色环保,生产的食品无公害,人吃了健康。

上一篇:全力做好农业生产保障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