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古代发展史?

一、四川古代发展史?

四川历史悠久,地大物博,自古以来就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在川中的资阳县,出土了著名的“资阳人”头骨化石。川中的资阳鲤鱼桥、川西平原的成都羊子山以及四川盆地西南的汉源县,发现了大量古人遗留下来的生产工具和兽类遗骨,时代大致在几十万年到一二万年前。

这些考古遗存和遗迹,便是四川先民生息劳动的最早的证据。

大约1万年以前,四川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如磨光石器、陶器、家畜遗骸等,在东起长江三峡,西至甘孜、阿坝的全川范围内广泛分布,迄今发现遗址200处以上,表明新石器革命的种子已经撒遍了四川大地,四川新石器文化的重要遗址有巫山大溪遗址、绵阳边堆山遗址、 岷江上游遗址、大渡河和青衣江遗址、西昌礼州遗址、成都金沙遗址、达州罗家坝遗址、广汉三星堆遗址文化第一期。其中最重要的是广汉三星堆遗址。这里发现了密集的居址,大量磨光石质生产工具、陶器、动物遗骸,以及工艺品,表明已经达到新石器的全盛时期。由于新石器文化的高度发展,引起了川西平原腹地文明要素的逐渐产生。大约4000年前,在广汉三星故地出现了早期城市,原始形态的刻划文字和青铜器,一个古文明中心于那时在四川诞生。而这一时期,正与史籍所载“三代蜀王”角逐争雄局面的结束和川西平原政治的一体化相一致,表明一个植根于社会而又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国家政权产生出来。这个政权,便是早期的蜀王国。

四川在中国古史传说里占有重要地位。据中国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各种文献记载,约在公元前30世纪,华夏始祖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为妻,蜀山氏女生子高阳,便是名扬中华、迹遍海内的帝颛顼。

古文献还记载夏禹在川西高原岷山地区和川东重庆治水。也有文献说大禹生于西川石纽,地在今北川县。这些都是远古四川与中国各地存在频繁的经济文化往来的证据。

古蜀先民的故事一直在四川流传,古蜀王鱼凫、柏灌和开明王等在西蜀大地上从事农耕文明的传播,并创立了蜀地最早的国家。公元前5世纪中叶,开明王九世将都城从广都樊乡(今双流县)迁至成都主城,并在此地建筑了城池,命名是取其“一年成邑,二年成都”之意,那便是最早的成都城了,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这是历史上所称的蜀,而在四川东部还有巴,虎种巴人源于荆楚之地,逆流而上,在今大巴山一带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巴国,后也被秦惠文王所灭。这也是为什么四川又有巴蜀之称的原因,另外四川还有一个别称就是蜀,四川也简称川。

四川在古时属梁州,秦朝统一中国后设置蜀郡,西汉时司益州郡,魏晋时期分为梁益二州,宋朝时设置益州、梓州、利州和夔州四路,合称为“川陕四路”,简称四川路,这便是四川一名的来历。

在今天,四川人在横断山脉仍然可以见到许多原始部族社会残留的一些习俗,如白玉县的父系氏族社会,如道孚县扎坝和绒须卡的走婚,还有一些偏远山区的一妻多夫和一夫多妻婚俗。四川人以更为关注的目光来关注横断山脉,关注四川的西部群山,关注它们的过去,关注它们的将来,关注一直在群山中繁衍生息的它的子民。

古蜀文明

据考古发现,200多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早期,四川便开始有了人类活动。四川境内有已被命名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四处。距今7~8千年的时候,四川地区逐渐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很广,至今为止已发现200多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广汉三星堆遗址、广元营盘梁遗址、西昌礼州遗址等。

约4~5千年前,四川地区进入上古传说时期,这一时期大约同中原的夏、商、周时期相当。此时的古史传说内容主要关于,上古四川先王世系和活动,较著名的有大禹导江、杜宇化鹃、长苰化碧等。尽管没有史料记载,但三星堆、金沙、十二桥等遗址的考古发掘和口头传说证明,最迟到商代,成都平原已经进入奴隶社会。

商周时期,四川地区建立了两个国家:一个是在今四川中部地区,由古蜀族为中心建立的蜀国;另一个是在四川盆地东部地区,由古巴族为中心建立的巴国。所以,四川地区古称“巴蜀”。此时的巴蜀地区就有了“沃野千里,天府之国”的美誉。在成都平原建立的奴隶制政权蜀国可能与古史传说中的“三代蜀王”——蚕丛、柏灌、鱼凫有关。大约在夏商之际,蜀人部落从今茂县一带迁徙至成都平原。“三代蜀王”之后,大约相当于中原西周时期,杜宇王朝建立,其间蜀国的都城迁至郫邑(今郫县),杜宇王朝采用君主世袭制,势力强大,其势力基本覆盖了整个四川盆地。大约相当于春秋时期早期,杜宇氏禅位于治水有功的蜀相鳖灵,鳖灵建立了开明王朝。

战国至三国

开明王朝定都于广都(今双流),起初国力强盛,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开明九世开始仿效华夏礼乐制度,并把都城从广都迁往成都,也就有了苌弘化碧的传说。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年),秦国为统一天下做准备,从石牛道讨伐巴国和蜀国。

因巴、蜀发生战争,秦国趁虚而入攻占巴国和蜀国。后,设巴、蜀两郡。四川地区逐步实行秦国的制度,开始进入封建社会。秦昭襄王至秦庄襄王年间(前227年~前247年),李冰担任蜀郡太守,采取了许多开发蜀地的重大措施,比如修建都江堰,疏通检、郫二江(今南河、锦江),使成都平原日渐富饶,为秦始皇统一中国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证。

西汉以后四川地区社会、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繁华程度超过关中地区而被誉为“天府之国”,美称相沿至今。汉景帝年间,文翁出任蜀郡太守,在成都建立中国首个官办学堂“文翁石室”,从此蜀地学风大盛,可与齐鲁地区相媲美。西汉末,公孙述占据益州,国号“成家”,建都成都。

东汉末,益州又被刘焉刘璋父子割据(189年~214年)。后来,刘备在成都称帝,史称“蜀汉”(221年~263年)。蜀汉疆域包括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和甘肃小部。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蜀汉丞相诸葛亮励精图治,使蜀国社会经济得到很大发展。

两晋至隋唐

蜀汉后主炎兴元年(263年),蜀国被魏国所灭。不久,司马炎建立晋朝。西晋后期,永兴三年(306年),李雄在成都称帝,国号“大成”。至东晋咸康四年(338年)时,李雄侄李寿又改国号为“汉”,历史上因之合称为“成汉”。成汉是“十六国”中最早建立的国家,其全盛时疆土覆盖四川盆地及周边部分地区。

东晋永和三年(347年)至隋开皇元年(581年)四川并入隋朝版图,四川地区先后受东晋,前秦,樵纵,南朝的宋、齐、梁,北朝的西魏、北周共8个政权的统治。由于政治动荡,战乱频繁,社会经济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隋唐时期,四川地区社会安定,经济进入全盛时期,有“扬(今江南地区)一益二”之说。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曾入蜀避难。之后又有多位唐朝君主入蜀避难,如唐德宗避朱砒之乱,唐僖宗避黄巢起义。

唐天佑四年(907年),唐朝被覆灭,王建、孟知祥先后在四川地区建立起前蜀、后蜀政权,分别历时18年、31年。前蜀、后蜀前期都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由于没被卷入中原争斗,四川一度成为全国最为繁荣的地区。北宋乾德三年(965年),宋军灭后蜀。

五代十国前蜀和后蜀都是晚唐藩镇割据的产物。前蜀是唐“蜀王”西川节度使王建在成都建立的。907年,朱温建梁后,王建不服后梁统治,建国号“大蜀”,史称“前蜀”,定都成都。王建在位12年,他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扩张疆土,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前蜀拥有沃地千里、丰饶五谷的成都平原,又因长年没有战争,因此前蜀的经济、文化、军事得以迅速发展,成为强国。但918年王建死后,继承人王衍奢侈无度,残暴昏庸。公元925年,后唐伐蜀,蜀军战败,成都沦陷,前蜀灭亡。

五代十国(917年)之前蜀版图公元925年,后唐灭前蜀,孟知祥因功被任命为节度使。公元934年,孟知祥趁后唐发生内乱时自立,国号蜀,史称“后蜀”,定都成都。孟知祥只当了7个月皇帝就去世,由其子孟昶继位。孟昶继位之初励精图治,扩展疆土,后蜀一度国势强盛,并得享三十年的和平。但也由于蜀境承平日久,孟昶在位后期开始贪图逸乐、不思国政,朝政变得十分腐败。公元965年,宋军攻蜀,蜀军主力在剑门关大败,宋军趁势进攻成都,孟昶出降,后蜀灭亡。

宋元明清

宋王朝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将县减并至180个左右。宋太宗太平兴国6年(981年),并西川路和峡西路为川峡路。真宗咸平4年(1001),又分为益州路(后改成都府路)、梓州路(后改为潼川府路)、利州路和夔州路,称之为川峡四路,总称"四川路","四川"由此得名。

元朝至元23年(1286)设"四川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是为"四川"建省之始。同时对州县大加减并,基本形成了今各区县的分布格局。当时,川西高原北部,属"陕西行中书省"。今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区,属"云南行中书省"。元末红巾军起义后,1361年,明玉珍及其子明昇在四川建立"大夏"政权,1372年为明朝所灭。

宋、元时期在四川地区曾发生多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比如王小波、李顺起义。尽管如此,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四川地区仍较安定,使得社会经济继续发展,成为两宋抵抗金、蒙的大后方。元初四川地区长达半个世纪的战乱,使经济遭到巨大破坏。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朝发兵将四川地区并入明朝版图,辖区除如今的四川、重庆外,还包括今贵州省遵义和云南东北部及贵州西北部。明末张献忠农民起义军人川,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权(1644年~1646年),以成都为西京,随后清军八旗屠川,康熙二十四年湖广填四川。清初的30多年间,四川一直处于战乱之中,直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才进入稳定时期。嘉庆元年(1796年),四川爆发川楚陕白莲教大起义,历时9年清廷才将起义镇压下来。

宋末至清初,四川地区在空前的战乱下,人口锐减,经济调敝。于是,朝廷在明初与清初两次推行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历称“湖广填四川”。两次移民运动使人口缺乏的四川获得大批劳动力,社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

二、美国农业发展史?

美国农业以不足全美2%的人口,生产出全球约30%的农产品,其高机械化、高智能化、高产量和高收益令人称羡,但背后也存在一些特有的危机,比如从业工人短缺和安全风险问题。

农业是美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美国农业以不足全美2%的人口,生产出全球约30%的农产品,且信息化、智能化也领先全球,其农民与现代社会接轨、融入的程度很高

三、欧美农业发展史?

意大利

  1865年,意大利成立“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标志着休闲农业的产生,当时的协会介绍城市居民到乡村去体味农野间的趣味,他们与农民一起吃饭,一同劳作,搭建帐篷野营,或直接在农民家中留宿。作为意大利旅游业中的新秀,20世纪70年代农业旅游被人们称为“绿色假期”,可见其兴盛之势。随着“崇尚绿色、注重提高生活质量”逐步成为意大利人的新生活观念,农业旅游也已逐步发展成为集现代化都市生活、新型生态环境景观、丰富民情民俗于一体的新型产业。

德国

  德国的休闲农业最初源于Klien Garden。Klien Garden是当时许多德国人为享受亲自栽培作物的乐趣,在自家庭院中划分的小块园艺用地形式。到19世纪后半叶德国推行“市民农园”体制,这成为了德国休闲农业的真正发端。那时,德国政府为每户居民提供一小块荒地,让他们用作自家的小菜园,以实现蔬菜的自给自足,其目的是:树立健康生活理念,让住在狭窄公寓里的都市居民能够获取充足的营养。历经多年的发展“市民农园”的主旨已成为为市民提供体验农家生活机会,使久居都市的人享受田园之乐。目前,“市民农园”呈兴旺发展之势,其产品总产值已占到德国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

法国

  法国休闲农业是由政府、社会团体和农民协会来推动发展的。最初,农业旅游只是贵族的消遣活动,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五天工作制的推行,越来越多的人们到田野欣赏自然风光、品尝特产,有兴趣的甚至亲自参与农活,这些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工人菜园”的发展,使法国的农业旅游渐渐兴盛。现在法国旅游收入的四分之一来源于农业旅游,每年约700亿法郎的收益使农业旅游成为法国的重要支柱产业。

  1998年,法国农业会议常设委员会设立了农业及旅游服务接待处,并联合法国农业经营者工会联盟、法国农会与互动联盟和国家青年农民中心等专业农业组织,设计研发了“欢迎莅临农场”组织网络,当时有3000多个农户加盟。APCA与农业服务接待处还将法国的农场划分为三大类型,即美食品尝类、休闲类和住宿类,三大类农场又以其不同的属性分为九个系列:点心农场、农产品农场、农场客栈、暂住农场、露营农场、骑马农场、狩猎农场、教学农场和探索农场,组织网络不仅提供辅助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为农场日常经营提供必要的帮助,还制定了专门的条例,有效区分市场,严格规范农场行为,禁止售卖或采买远方农场的农产品类型,以保证每个农场都别具特色,避免恶性竞争,从而提高法国农场旅游的竞争指数。

英国

  英国的国家公园和早期的一些私人庄园(现已归为国家所有,属观光型农业公园)是英国休闲农业的发源。1981年以来,受到国内经济问题的困扰及欧盟对农业结构支持的变化等因素影响,英国农业一度陷入困境,而休闲农业成为了提高农民收益、拯救农业的极佳选择。据资料显示,英国约有19.7%的农民从事农业旅游服务业,1994年,休闲农业给每户农民带来约1万美元的额外收入,63%的农民认为休闲农业是未来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对他们极其重要.

四、西方农业发展史?

在罗马帝国时期也曾经拥有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农民们就已经大量的焚烧森林,开辟新的土地种植农作物。

随着日耳曼民族入侵和定居罗马,导致帝国灭亡,西欧进入黑暗的中世纪开始,其农业发展一落千丈,罗马农耕技术几乎全被抛弃,西欧在中世纪初期几乎回到了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

在中世纪中后期,才有逐步建立起农耕制度,西欧农业的发展进入到了复兴阶段。

按照欧洲史学界的定义,中世纪是指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起,至公元1500年这一千年的时期。中世纪初期,以日耳曼民族为主的蛮族大量定居罗马帝国,同时在外部疯狂入侵罗马帝国,从而引发了帝国崩溃,导致欧洲文化几乎完全毁灭,欧洲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欧洲黑暗史。

在这段时期,由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成为胜利者的日耳曼民族还没有能力继承和发扬罗马庄园的先进农业技术,同时,由于战乱导致的西欧人口大幅度降低,西欧的农业耕作模式以粗放式的管理为主。

直到18世纪初,欧洲农业才有了大的进步。

在欧洲其他地方,情况各不相同,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是位伟大的改革家,他非常重视农业发展,1769年的时候就发布了关于圈地的基本法令;1749年,瑞典通过了《田地合并法案》,鼓励圈地;1768年,丹麦也开始鼓励土地的整体利用,进行大规模调整……

18世纪开始,欧洲国家或早或晚的,都开始了土地的集中利用。这实际上是欧洲农业的一次大飞跃,打破传统的现代农业开始大放异彩。

五、古代通信发展史?

古代通信先是托人捎信,后有驿站,然后有票号,后有邮局,电报局

六、古代食物发展史?

中国饮食发展历史

1.最早的是有巢氏(旧石器时代):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

2.燧人氏: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主要烹调方法:①炮,即钻火使果肉而燔之; ②煲:用泥裹后烧; 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烧红的石子烫熟食物; ④焙炒: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

3.伏羲氏:在饮食上,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

4.神农氏:"耕而陶",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尝白草,开创古医药学,发明耒耜,教民稼穑。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 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有爪儿因为当时没灶,还有鬲,其爪是空心的,鬶用来煮酒的。

5.黄帝: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始为灶神,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广泛使用在秦汉时期,当时是釜,高脚灶具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蒸谷为饮,烹谷为粥"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蒸锅发明了,叫甑。蒸盐业是黄帝臣子宿沙氏发明,从此不仅懂得了烹还懂得调,有益人的健康。

6.周秦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以谷物蔬菜为主食。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结构与现在不同,当时早田作业主要是:稷,(最重要)是小米,又称谷子,长时期占主导地位,为五谷之长,好的稷叫梁之精品又叫黄梁。黍,是大黄粘米仅次于稷,又称粟,是脱粒的黍。麦,大麦。菽,是豆类,当时主要是黄豆,黑豆。麻,即麻子。菽和麻都是百姓穷人吃的,麻又叫苴。南方还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秫,周以后中原才开始引种稻子,属细粮,较珍贵。菰米, 是一种水生植物茭白的种子,黑色,叫雕胡饭,特别香滑,和碎瓷片一起放在皮袋里揉来脱粒。

第 3 页

7.汉代: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归功于汉代中西(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引进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黄瓜、菠菜、胡萝卜、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主要用于马粮),莴笋、大葱、大蒜,还传入一些烹调方法,如炸油饼,胡饼即芝麻烧饼也叫炉桡。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使豆类的营养得到消化,物美价廉,可做出许多种菜肴,1960年河南密县发现的汉墓中的大画像石上就有豆腐作坊的石刻。东汉还发明了植物油。在此以前都用动物油,叫脂膏,带角的动物油叫脂,无角的如犬,叫膏。脂较硬,膏较稀软,植物油有杏仁油,奈实油,麻油,但很稀少,南北朝以后植物油的品种增加,价格也便宜。

8.唐宋:饮食文化的高峰,过分讲究。“素蒸声音部、罔川图小样”,最具代表性的是烧尾宴。

七、古代青菜发展史?

蔬菜瓜果自上古时代便已成为人类的食物,现在常见的蔬菜如茄子、黄瓜、菠菜、扁豆、刀豆等都是在魏晋至唐宋时期陆续从国外引进来的。茄子,原产于印度和泰国。黄瓜原产于印度,传入我国时比茄子晚些,初名叫胡瓜,现在有的地方还保留这种叫法。菠菜是唐代贞观年间由尼波罗国(今尼泊尔)传入的,最初叫波棱菜,后简称菠菜。扁豆原产于爪哇,南北朝时传入我国。刀豆原产于印度,唐代传入我国,张骞等人从西域引进的葡萄、石榴等。

八、古代发展史?

中国古代史从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的历史。

中国古代史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六个时期。

第一阶段:先秦(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21年)

原始社会时期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476年奴隶社会。

夏商西周分别是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形成、发展、兴盛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大大发展,从而引发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促使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瓦解。公元475年,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标志着封建制度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频繁的兼并战争,虽加重了人民的灾难,但也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快了统一的步伐。西周的典章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孔子和儒家思想对后世和东方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二阶段:秦汉(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00年)

第一个封建大一统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确立。秦创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

两汉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西汉虽实行郡国并行制度,但封国已是地方行政单位。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国家的版图大大拓展,民族融合不断加快,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加强。与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活跃起来。

丝绸之路开辟。封建经济得到发展,生产力有了提高。秦的统一和统一货币、度量衡的措施,大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有了重要发展。出现了很多领先世界的发明创造,文学艺术绚丽多彩,史学、哲学成就辉煌。此时,佛教传入,道教产生。这些,对后世和世界文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第三阶段:魏晋南北朝(220年至589年)

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南方相对安定,大量南迁的中原农民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和工具,与当地汉族人民和少数民族,共同开发江南,从而使南方农业有了新的发展,南北经济趋向平衡。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出现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第四阶段:隋唐(581年至907年)

封建社会繁荣时期

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状态。其速亡后,唐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少有的繁荣昌盛时期。

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出现了对后世有重要影响的举措。三省六部制,大大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均田制、租庸调制和两税法是重要的经济制度;科举制是影响深远的选官制度。

唐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其所实行的开明民族政策,恩威并用,正确处理了民族关系,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和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外交往活跃,超过以往各代。统一局面的实现、统治政策的调整,民族交往的扩大,使封建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农业产量提高,手工业有了新的发展,商业和城市繁荣。隋唐文化也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峰。科学技术走在世界前列,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书法、绘画成果卓著。

第五阶段:宋元(907年至1271年)

民族政权并立、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没有完成全国性的统一。辽、夏、金、蒙与汉族建立的宋,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政权之间,互有攻伐,但也有和平共处和经济文化的交流,民族融合得到进一步发展。边疆地区都迅速封建化。

元的统一并实行行省制度,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南宋时,南方经济超过了北方,我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科技有突出的发展,古代四大发明中,有三项完成于此时。宋词、话本、元曲、史学,是文化领域的突出成就。

第六阶段:明清(鸦片战争以前,1271年至1840年)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时期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明代取消丞相制度,设立特务机构;清代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明朝中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清初有所发展,但由于封建势力的束缚和阻碍,成长十分缓慢。对外关系方面,一方面,郑和下西洋;欧洲殖民势力入侵,中国进行了有效的抵抗。

从整体上看,主要实行封闭、落后的闭关政策。元明清的科技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文化承古萌新,但与西方渐有差距。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思想领域早期民主启蒙思潮潜滋暗长;小说等具有鲜明时代特色。西方传教士来华,中西文化交流进入新阶段

九、农业企业发展史?

农业企业是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入农村以后的产物。

早在14世纪,英、法等国已出现了最早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农业企业——租地农场。

产业革命以后,各种形式的资本主义农业企业,如家庭农场、合作农场、公司农场、联合农业企业等大量发展,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经济单位。

中国的农业企业在1949年以前为数很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迅速发展起来。1979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企业出现了多种形式

十、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史是?

夏、商、周是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的过渡时期,中华农耕文明的基本特质大致定型,传统农业的基本要素初步具备。

春秋战国是传统农业的奠基时期,农业生产关系的剧烈变革与生产力水平的显著进步,激发、创造出了灿烂的思想文化和物质文明。

上一篇:如何评价中国农业发展战略研究院成立?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