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现代化发展成就以及地位?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根本标志,是农业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向农业现代化不断趋近的过程,就是不断发展生产力,使之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
无论是党的各级组织还是农业、农村工作部门,在具体工作中要实践“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组织动员广大农民,向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进军。在相当长的一段工作中,“代表”的具体实践,应在五个方面下功夫。
二、山东的农业发展成就?
山东是农业大省,主要产蔬菜 小麦 玉米 大豆 棉花等
三、中国古代农业主要成就?
中国古代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在农业科技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就
养蚕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蚕桑、缫丝和织绸的国家。据说,公元前3000年,黄帝的元妃以蚕丝为纺织原料,发明了“养蚕治丝”的方法。殷墟甲骨文中不仅有蚕、桑、丝、帛等文字,而且还有一些与丝绸生产有关的完整的甲骨文。1958年,世界上最早的丝织品在浙江吴兴千山洋遗址出土。它有4200-4400年的历史。1977年,余姚河姆渡出土了具有纺织工具部件和丝织图案的牙雕杯(距今6000多年)。可见,我国5000多年的蚕桑和缫丝的历史并非是传说。
猪的驯化
此前,人们普遍认为,野猪的驯化首先始于中东,然后蔓延到整个欧亚大陆。随着中国已知最早、最可靠的猪化石在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的发现,这一观点可能会被改写。这些化石被鉴定为家猪。经过长时间的驯化,它们的形状发生了变化。碳14测年约为9100年。此外,在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也发现了类似的发现。从南到北的考古证据表明,我国是家猪最早的产地之一。
粟的栽培
粟是一种小籽粒谷物的总称,包括谷子、黍等,俗称小米。我国北方是谷子的起源中心,野生种类粟(狗尾草)在我国分布广泛。在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碳化谷子遗址近20处,其中最早的是7000多年前的河南培里岗遗址和河北慈山遗址。
水稻栽培
水稻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作物。越来越多的考古证据支持了中国是世界栽培稻起源地的观点。如湖南玉蟾岩遗址址发现了最早的水稻标本,距今约1万年;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和吊桶环遗址发现了距今约1.2万年的水稻,考古学家还在6000多年前的江苏和湖南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稻田和灌溉沟。
大豆栽培
大豆原产于中国。大豆的祖先是野生大豆,分布在我国各地。在一些地方,野生大豆仍然被收集起来作为食物或者饲用。中国大豆种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它早在2000多年前就传入了亚洲其他邻国,18、19世纪传入欧美。由于大豆不容易保存,考古学家在发掘中很少发现大豆。到目前为止,山西侯马出土的战国时期碳化大豆只有10种,黑龙江宁安县大木屯出土的碳化大豆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此外,河南洛阳少沟一汉墓出土了一座距今约2000年的陶器仓库,上面用朱砂写着“大豆万石”字样。
茶树栽培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茶叶泡水喝和种植茶叶的国家。世界上其他产茶叶国几乎都是直接或间接引进我国的茶树。在我国古代,茶首先被用作食物或药物,然后发展成为一种祭祀品。饮茶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西汉王宝所著的《僮约》。然而,茶叶种植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在甲骨文考古研究中发现了采茶的记录。唐代陆羽的《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最完整以及最全面的茶学专著。
柑橘栽培
我国是柑橘的原产地,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柑橘的国家。它可能有4000多年的历史。《尚书·禹贡》中的一句话:“厥包橘柚锡贡”是最早的柑橘栽培记录。公元前300多年,诗人屈原创作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首咏物诗《橘颂》。宋代韩彦直的《橘录》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橘子的著作。
温室栽培
我国是温室栽培起源最早的国家。据《汉书·循吏传》:“太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茹,覆以屋庑,昼夜燃蕴火,待温气乃生,信臣以为此皆不时之物,有伤于人。”这表明,至少在2000年前的西汉时期,当时的古人就可以利用“保护设施”(温室的雏形)种植“反季节”的蔬菜了。西汉末年,温室不仅用于蔬菜种植,还用于珍稀动物和花卉的饲养。
竹子栽培
竹子种植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7000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就发现了大量竹器。大约6000年前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很轻松就可以辨认出竹子的图案。从5300年到4200年前,浙江钱山漾遗址出土了200多件日用竹器。中国人使用竹筷和食用竹笋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由于竹简的使用,让我国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原始社会,刀耕火种。奴隶社会,井田制和青铜农具。
封建社会,铁制农具,牛耕水车,精耕细作。以及现代化机器化农业
五、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情况?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状况如下:
1、它是逐渐演变成精耕细作的农业。远古社会由“刀耕火种”发展到“石器锄耕”,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
2、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实行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度,夏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战国时期,井田制被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3、基本特点。小农经济是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六、农业现代化成就以及地位?
成就
一是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实现了供求的基本平衡,丰年有余。
二是农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正在向小康目标迈进。
三是我国农业的基础条件和支撑体系得到极大改善和提高。
地位
一、我国农业对经济建设的规模有很大的约束力。
二、“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的科学论断指出:大的建设规模,不仅在农业遇到灾荒的时候负担不了,即使在正常年景,也维持不了。
七、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历程启示?
我国古代农业推广对当代的启示
对我国古代农业推广方式演化及其主要特点的分析, 不难发现, 成功的农业推广活动都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人们在实践探索中的不断创新。虽然现代科学技术较之于古代已不可同日而语, 推广体系、推广速度和推广渠道都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蕴含其中的官民合作思想、重农思想、理论结合实际思想对于现代农业推广来说仍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4.1 农业推广要注重创新方式
中国古代农业推广方式的不断推陈出新, 造就了古代农业活动保持长久活力的基础。所以, 对于现代农业推广来说, 也亟须创新方式方法, 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理论知识的传播是农业推广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 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且方便快捷, 信息传播的方式、速度及信息量较之于古代, 简直是天壤之别。因此, 笔者认为, 农业推广人员应积极发展农业信息技术, 创新理论知识的传播方式;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及电视、微信公众号等各种传播媒介及时向农业从业者推送各种农业生产技术的理论知识、农业行业最新信息;同时, 还应加大对偏远地区农村网络信息工程的建设, 这不仅方便农民对理论知识的获取, 而且可以更大范围地扩大理论知识的受众人群。
4.2 农业推广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因时而异, 因地而异”是古代农业推广的重要思想之一, 其实质就是实事求是, 理论结合实际。所以, 在现代农业推广活动中, 一定要重视推广产品或方式的适应性。这就要求在新产品或新技术开发研制及传播过程中, 要做好实地考察, 根据推广地农户及地理气候特点进行“量身定制”, 并在推广过程中不断观察适应性, 及时改进技术或方法, 使理论与实践始终能够保持统一, 这样才能使推广活动达到效率最大化。
同时, 由于当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大多数文化水平较低、科学素质不高, 对于新型的农业技术与科学的农业发展思想的认识还严重不足, 学习能力较弱, 实际动手能力不强。因此, 在开展农业推广活动时, 不能只注重理论层面的传授, 还应实地对农民进行指导,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培养农民实际动手能力。
4.3 农业推广要注重官民合作
古代时期, 虽然我国农业推广体系还不够成熟完善, 但在官民的齐心合作下, 每次全国大范围的农业推广都可以取得不错的成效。无疑, 政府与社会更多阶层的人们共同积极参加到农业推广活动中可以极大地激发推广活动的活力。当代, 一个可以正常高效运转的农业推广系统是非常庞大, 其中主要包括外部宏观环境、推广服务系统、目标群体系统, 每个系统中又涵盖了多种要素。所以, 为了保证这个系统协调运转, 政府如何发挥其在农业推广系统中的协调和调控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 政府应首先构建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 保证农业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 注重促进推广服务系统与目标群体系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 在推广过程中, 充分调动农民和推广队伍的积极性, 协调两者之间的利益和关系。这样才可不断提高官民合作的质量。
4.4 农业推广要有重农思想
古代农业推广的蓬勃发展, 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重农思想的传承和历代帝王重农政策的实施。可见, 国家层面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视对于农业推广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但是, 当前由于农业收益低, 加上受父辈思想影响, 农村的多数年轻人宁愿进城务工也不愿在村里务农, 而从事农业活动的大多是一些老年人, 他们对于新型农业技术并没有强烈需求愿望, 这给农业推广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因此, 政府要实施各种惠农政策, 鼓励和引导优秀人才到农业农村一线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 同时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对他们给予支持, 只有提高农民队伍的整体素质, 农业推广工作才能有效地开展。此外, 政府要扶持引导民间农业推广队伍的发展, 要加强对民间自发成立的农业推广组织的培养和引导, 充分调动这些组织的积极性, 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扶持这些机构的发展, 并充分整合资源, 加大对民间组织的投入, 促进农业推广活动的开展。
八、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总趋势?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状况如下:
1、它是逐渐演变成精耕细作的农业。
远古社会由“刀耕火种”发展到“石器锄耕”,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
2、土地制度。
原始社会实行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度,夏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战国时期,井田制被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3、基本特点。
小农经济是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在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现代农业是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
在按农业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是最新发展阶段的农业。
主要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业。
九、中国古代主要农业成就都有那些?
首先是政策的扶持、电商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及物流条件;
其次是育苗的种子培育,能把最优质的抗病虫害,优良的遗传因素得意保留;
再次是作物的生长环境,无土栽培技术等的利用;
最后是土壤,水肥,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
个人的理解。
十、1952至1956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农业合作化。
农业合作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一环,最终确立了土地公有制,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也为新中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农业合作化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