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质高效的意思?

一、农业高质高效的意思?

高质高效农业是指以市场为导向,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合理利用资源环境,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佳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高质高效农业绝不仅仅是指赚钱多,经济效益高的农业。效益的内涵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高质高效农业是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佳的农业。

二、全力提升科技支撑农业发展的能力?

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打造国家农业产业科技战略力量。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加强关键技术创新,突破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瓶颈。

组织50个产业技术体系围绕制约产业发展瓶颈问题,开展全产业链协同攻关,集中优势力量攻克了大豆高产优质品种、牛奶品质与质量安全、玉米籽粒机收、小麦赤霉病防控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推动了产业技术转型升级。

三、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中的高质是什么?

是指品质,高品质。

优化农业产品产业结构,做好农业提质增效基础工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农业结构调整,将改革的思维、举措和办法贯穿农业结构调整全过程。产品结构调整要突出一个“优”字,推进标准化生产、模式化管理与品牌化营销,严把产品质量关;产业结构调整要突出一个“新”字,瞄准市场需求开发新产品、培植新产业,全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四、高效农业发展口号?

1、拥有博驰,拥有健康。

  2、绿美的田野,乐享的食尚。

  3、博农之机,惠民之利,驰名之时。

  4、博驰,让农民富起来。

  5、博爱民生,驰名世界。

  6、博驰农业,引领世界

五、农业高质高效什么时候提出?

在2020年12月28日至29日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

必须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六、产业是高质量发展重要支撑?

一是完善政策体系,不断增强制度的供给能力,通过致力于构建公平、普惠的产业政策体系,积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先后制定出台了所得税、增值税、关税等方面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持续不断地增强产业竞争力。

二是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按照主体集中、区域集聚,加强产业规划布局引导,营造公平竞争氛围,防止一哄而上、无序竞争。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有效流动,支持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三是激发创新活力,不断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瞄准产业发展前沿,倡导产业创新文化,积极发挥企业家创新精神,搭建产业创新平台,通过创新能力的建设,加强产业链协同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运用,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七、农业高质量发展特征?

农业科技含量高,生产效率高,经济效益好,人才集聚多。

八、如何发展热带特色高效农业?

推进特色化发展。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产业,依托热科院、省农科院和琼海世界热带水果之窗项目,引进筛选世界同纬度优质果蔬品种,重点培育燕窝果、榴莲蜜、咖啡、胡椒等特色产业,做足“季节差、名特优、绿色有机”文章。持续推进渔业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往休闲渔业走,培育现代渔业产业园,落地一批工厂化集约养殖、深远海智能养殖、立体生态养殖项目。

九、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

主要包括以下生产要素:

支撑要素一:非均衡战略逐步转向均衡战略

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的特征,是通过把有限的资源倾斜用于重点战略部门的发展,试图用产业关联效应拉动其他部门发展。这虽然可以人为地快速推动重点部门的扩张,但是长期实施的消极后果一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容易出现“重大结构失衡”,如未列入战略和重点部门的产业和地区,会出现长期的发展瓶颈现象,而各地政府都支持重点发展的部门,会成为产能过剩的部门;二是过度强化了政府和产业政策的作用,抑制了市场发挥作用的空间。

转向均衡发展战略意味着我们必须扬弃过去用行政手段集中配置资源的方式,转而通过利用市场机制决定资源的配置。这里“均衡”的意义在于:市场主体在利益驱动下,按照供求信号进行竞争性资源配置,就能使各产业部门获取大致平均的利润率。而偏离这一平均利润率的任何信号,都意味着产业供求结构的失衡,都会造成资源的再配置即结构纠偏。显然这就是社会福利损失最小的高质量发展。

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状态更多表现为生态环境、关键技术、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要素市场发育等领域短板或瓶颈。这与这些领域市场容易发生失败有关,也与政府过去把资源过于集中在经济市场领域、忽视对市场失败现象进行大力度纠偏有关。因为,未来实施均衡发展战略,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尤其是在非市场调节的上述领域要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

支撑要素二:片面工业化转向四化协同发展

为加速推进工业化发展,过去我们实施了农村与城市隔离、农业剩余支持工业化的种种措施。副作用是除了加剧二元经济结构下农业、农村的衰退外,广大农民和城市中低阶层的低收入和低需求难以消化制造业的巨大产能,结果便发生了严重的过剩产能,或者只能通过廉价出口甚至补贴出口去消化,很难有高效率、高质量的经济增长。

从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推动“四化协同发展”开始,即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中国的发展战略开始突破工业片面发展的格局。如,为了消除城镇化进程落后于工业化的痼疾,开始以城镇化拉动工业化;用信息网络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增强工业的智能化水平等等。十九大进一步提出,要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过去说,要全面构建现代农业基础、发达的制造业以及门类齐全的现代服务业,这其实是分割而不是融合了产业部门之间的联系,缺乏等量资本在部门间获取等量收益的均衡协调发展理念,很容易在原有的二元经济结构下,片面突出发展某个产业部门,形成产业间的结构撕裂。建设四位协同的产业体系,从要素投入角度而不是部门分割的角度,明确了未来创新引领、产业协同发展的总要求。

支撑要素三:要素市场化配置成为进一步市场取向的重点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经济转轨的重任并没有彻底完成,主要体现在要素市场化配置这个更为艰巨的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

在要素市场配置中,发展得比较彻底和充分的主要是货币、技术、信息等市场,而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功能还不够完善。这样,结构调整便会遇到一些困难,如劳动力市场的刚性会使国有企业在产能过剩时成为僵尸企业;资本市场中的收购兼并功能不充分,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的调整就会比较困难;结构调整的困难是,高质量发展的天敌会造成资源的低效率利用。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调整产业结构是化解产能过剩、消灭“僵尸企业”的主要途径,是纠正资源在产业内配置失误、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的主要措施,即通过产业内企业间关系的重组,以及资源在企业内的重组,使资源在产业内由低效率企业向高效率企业加速移动和有效配置,从而提高供给结构、需求结构的水平和能力。

清除“僵尸企业”,化解产能过剩,需要尽量避免直接破产,避免运用激进的手段制造人为的社会冲突。为此,要素市场化配置要利用资本市场的内在功能,通过两类机制来实现:一是主动性调整机制,即通过鼓励企业间的收购兼并,消灭低效率、产能过剩的企业;二是被动性调整机制,即由市场倒逼、企业为主体,放任市场机制自动和自我调节,让产能过剩企业自生自灭,由此实现市场自动出清

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意义?

农业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阶段的应有之义。首先,农业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阶段的基础支撑。只有不断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才能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整个现代化筑牢根基。其次,农业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阶段的突出任务。农业是“四化同步”的短板,农业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发展水平还相对滞后。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加快补齐短板,尽快补强弱项,这是新发展阶段的突出任务和重大课题。最后,农业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阶段的强烈需求。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关注度日益增强。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是人民心声,是市场信号。

坚持农业高质量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一方面,坚持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国内大循环”的坚实支撑。农业高质量发展不仅满足了市民对农产品和生态产品的需要,还拓展了农民的增收渠道,进而提升了农民的消费能力,激发了农村消费市场的潜力。另一方面,坚持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引擎。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要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不断提升对外合作水平,让中国的农产品市场也能成为世界的市场,通过更高水平开放,带动国内产业提质增效,成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排头兵。

上一篇:农业发展有哪些制约因素?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