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形成和发展的特点。?
迁移农业是一种古老的、比较原始的农业生产方式。这种耕作方式没有固定的农田,耕地选择在森林和草地茂盛的地区,农民通过砍伐、 焚烧,在森林中清理出一片土地,用原始的方法种植农作物。当这片土地土壤的肥力减退,不能再生长植物时,农民就放弃它,去开发另一片
土地,所以称为迁移农业。这种农业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如今,迁移农业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地区的低地、丘陵地区。
迁移农业种植的农作物各不相同。
二、农业形成和发展的特点?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向现代化农业迈进;
2、农业生产市场化进程加快,但产业化经营组织体系不完善;
3、农业结构从单一的粮食结构向多元生产结构转变;
4、农业发展对资本和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5、农业从自给自足转向对外贸易依存度增加;
6、农业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村、农业人力资源开发滞后;
7、原有的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二元结构,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
三、农业发展和形成的特点?
当今中国农业发展的特点如下:
1、农业和农村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日益增强。
2、农业和农村经济与国民经济的互相推动,共同发展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3、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由过去主要是资源约束变为资源,需求和环境约束。
4、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专业化程度提高,一体化经营的步伐加快,混合经济的
趋势显现。
5、科技进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6、农业发展单纯追求产量向产量和质量、效益并存,积极推进农业化经营。
7、农民收入的增加已由主要靠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和价格的提高,向根据市场
调整结构和发展多种转变。
四、唐朝藩镇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唐代藩镇割据是随着时间发展而来的,有内因也有外因。外因是唐朝面临的游牧民族的威胁越来越大,边镇实力被加强。内因是唐王朝政治官僚腐败,对地方军政的控制丧失。
了解唐代藩镇割据,不得不提一个称呼,节度使。
节度使,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允许地方屯兵屯田,设立地方军政机构,总管地方的长官就称节度使。
从长寿元年(692年)开始,唐朝在容易遭受攻击的北方和西北边境,尤其是陇右、河东和东北一带构筑防御工事、驻扎军队,并从景云年间开始将节度使任职长期化、职权辖区化、镇所固定化、官衔正式化。
开元五年(717年),唐朝开始恢复都督府,在边境部署大量军队,到开元十年(722年)时,驻守边疆的军队已经多达六十多万。但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节度使虽然成为了常职,且藩镇的雏形已经出现,但他们只是作为驻守边境的边帅和边镇出现的,且仅仅体现在军事方面。
为应对游牧民族,在边境地区设立大规模的军事重镇便成为了必然。由于募兵制取代府兵制,士兵的身家性命全部掌握在节度使手中,导致他们“唯知其将之恩威,而不知有天子”,这使得节度使开始拥有了军权。节度使职权的无限制扩张,才是造成藩镇壮大的罪魁祸首。
从后太宗时代到天宝年间,节度使已经成为了坐拥军、政、财大权的一方军阀,虽然此时他们依旧听命于朝廷,但实际上已经为后来的藩镇割据埋下了伏笔。
安史之乱加重了藩镇割据。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一方面严重打击了唐王朝的统治,削弱了封建集权,使得中央朝廷开始逐渐势弱。另一方面则使得藩镇开始由边境向内地开始蔓延,安史之乱前,朝廷只在边境设有重兵藩镇,而内地则并未设立,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得朝廷认为正是由于这种内外不均,导致叛变发生后朝廷没有足够的兵力予以应对。于是,安史之乱后,朝廷又开始在中原设立藩镇,意图形成内外牵制的均势。
如果说朝廷能够牢牢将中原地区的藩镇掌握在手中,那么这种内外牵制的局势的确会使得天下局势趋于稳定,然而由于朝廷内部腐败逐渐严重,宦官干政、牛李党争、官员腐败等现象日益严重,使得中央朝廷的统治持续恶化,中原地区的藩镇也开始逐步摆脱朝廷的控制。
随后唐末的黄巢起义,更是加具了这种情况。虽然黄巢起义最终失败,但割据一方的藩镇却空前增多,而唐王朝也最终丧失了对这些藩镇的统辖之权,此后数十年间,这些藩镇之间相互兼并的战争持续不断,天下陷入大乱之中。直到天佑四年(907年),名存实亡的唐王朝被朱温篡夺,最终演变为五代十国的乱局。
五、唐朝农业发展和经济发展有什么联系?
唐朝仍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社会,农业发展决定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也反映着农业发展。
六、农业的生产的形成和发展特点?
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季节性与周期性。
2、农业的投入因素自然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
3、农业按生产对象分类农、林、牧、副、渔(混合农业)
4、农业按投入分类粗放农业、密集农业
5、农业按产品用途分类自给农业、商品农业
6、自然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气候(光、热、水)、地形(平原、山地)、土壤(酸性)、水源
7、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市场(郊区农业)、交通运输(地域扩展)、政策(商品基地)
8、人类对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①培育良种②改良耕作制度③玻璃温室④修筑梯田⑤喷灌
9、市场、交通及技术的发展对农业区位的影响①供求关系②保鲜冷藏技术③区域专业化生产
10、世界水稻种植业的主要分布地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11、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①小农经营②单产高③机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⑤科技水平
12、世界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地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
13、大牧场放牧业的形成条件分析(潘帕斯)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③距海港近
14、阿根廷促进牧牛业的主要措施①培育良种②改善交通③开辟水源④种植饲料
15、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16、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分布地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
17、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实例分析(美国)①自然条件②交通运输③地广人稀④工业基础⑤科技
七、唐朝农业生产发展的技术因素?
1、唐朝幅员辽阔,适合多种植物种植。2、气候适合作物生长。3、农业水利的兴修。4、奖励垦荒。5、均田制的推行。6、铁器的不断成熟,曲辕犁的使用,牛耕的使用。
八、原始农业形成和发展的特点?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我国先您对各类可食用食物的认识逐渐加深,大约20000年前他们开始对一些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帮助这些野,这些植物更好的生长,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稻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和黍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国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稻作和粟作,农业分别在我国南北方逐渐推广原始农业,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翻土工具进行耕种,农业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同时家畜的饲养也开始出现。
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等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的发展的重要标志,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九、唐朝时期农业发展、文化进步、商业繁荣的原因?
唐代农业发展文化进步,商业繁荣原因主要是皇权集中制,比较重视农业发展,加强商业流通,造成了繁荣的景象。
十、怎样发展火山农业?
火山喷发对人类有利的方面1、火山灰非常肥沃,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例如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面积虽然不大,却分布着该国一半的人口。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当地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多火山活动,有深厚肥沃的火山灰土,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
2、有丰富的硫磺矿。例如日本,虽然其他资源都很贫乏,硫磺矿却很丰富。原因是,当地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多火山活动,硫磺资源丰富。
3、火山活动期间,当地地下水被加热,储存了大量的地热资源。其中有些以温泉形式出现,还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4、如果火山喷发不很剧烈,可以开发为旅游景点。如夏威夷群岛上的一些熔岩瀑布就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观光。
5、火山喷发过程中,会形成一些独特的浮石,充满气孔,比重小于水,因此可以飘于水上。别有一番情趣。另外有一些流线型的火山弹也比较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