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观光旅游项目申报

一、农业观光旅游项目申报

博客文章:农业观光旅游项目申报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逐渐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之一。农业观光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种新形式,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本文将介绍农业观光旅游项目申报的相关内容。

一、农业观光旅游项目申报的意义

农业观光旅游项目申报不仅可以促进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可以为游客提供一种全新的旅游体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

二、申报条件及流程

申报农业观光旅游项目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拥有一定的农业资源、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等。申报流程一般包括提交申请、审核、评审、公示等环节。在申报过程中,需要按照相关规定和要求提供申报材料,确保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三、申报材料

  • 项目申报表:包括项目名称、目的、内容、规模、投资预算等。
  • 项目可行性报告:包括市场分析、资源条件、技术力量、风险评估等。
  • 项目实施方案:包括人员配置、时间安排、资金使用计划等。
  • 其他相关证明材料:如土地使用权、环保审批文件等。

四、申报注意事项

在申报农业观光旅游项目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确保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得夸大或虚假宣传。
  • 严格按照规定和要求进行申报,确保符合相关政策和法规。
  • 做好项目实施前的准备工作,确保项目顺利开展。
  •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确保项目得到支持和指导。
总结:农业观光旅游项目申报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认真对待。申报者需要了解相关政策和法规,掌握申报条件及流程,准备好申报材料,确保申报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申报者还需要注重项目的实施和管理,确保项目的质量和效益。

二、如何打造高原特色农业观光旅游?

杏林大观园可全面体验新型文化旅游度假。供图

石林万家欢庄园鲜花盛开。

昆明“一县一示范”探路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系列报道

长期以来,石林以绝美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阿诗玛民族文化享誉世界,“山石冠天下,风情醉国人”,是世人对石林的赞美。近年来,这片火热的彝乡大地正在酝酿一场“土地革命”,以石林台湾农民创业园(以下称台创园)为代表的高原特色农业正缓缓向我们走来,将成为石林献给世界的又一张新名片。

日前,昆明市下发的《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一县一示范”实施方案》中就提到石林台创园的建设。以台创园为平台,着力建设和打造1200亩现代农业总部经济港(创业服务中心)、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现代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园、优质特色水果产业园、蔬菜产业园、花卉产业园等核心示范区。利用“石林”这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推进万家欢和杏林大观园、锦苑彝乡花海、枇杷庄园等都市农庄建设,打造具有石林地方民族文化特色和旅游特色和示范效应的精品农业庄园,发展休闲体验观光农业,这无疑是加速了石林台创园的发展。

46个项目入驻园区 产业培育初见成效

据介绍,石林台创园于2008年12月17日经农业部、国台办批准设立。园区总面积20万亩,其中,规划区5.4万亩,核心区1.2万亩,辐射面积14.6万亩。园区2009年6月正式启动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以来,在市县党委政府和上级农业、台办、科技部门的大力推动下,坚持科技驱动、旅游提效,打造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园区从无到有逐步壮大、从弱到强逐渐崛起,搭建起国家级农业园区及对台交流合作的平台,成为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的亮点、昆明市休闲观光旅游的热点,先后获得“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全国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等荣誉和品牌。

园区累计投资7.01亿元建成覆盖规划区较为完备的水、电、路、绿化、通信等配套设施。完成团结水库扩建工程,土地整理1.6万亩,中低产田改造2.3万亩,新建园区道路57.94公里、电力线路15.8公里、通信设施14.5公里、园区供水设施泵站5座、水池27座、生产生活供水管道143公里、渠道10.2公里,建设大棚150亩,新增绿化面积3906亩,推广喷滴灌面积2870亩。

截止目前,园区入驻项目46个,其中台资企业8家、亿元以上项目9家,开工项目14个、投产项目9个,协议投资额62亿元。实施产业培育“三个两年”工程,成立企业家协会和高原

三、农业观光旅游需要什么手续?

首先要了解土地情况,如土地用地性质等,根据土地不同情况找到土地的使用者或拥有者,比如村民委员会、个人、承包人等,与之沟通,征询他们的意见,看是否能够发展旅游业。

如果土地使用者或土地拥有者同意开发,要与相关人员签署意向性协议书,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村民委员会去解决相关问题,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一定签订书面协议书,并加盖政府公章;如果不同意,之后的事情就无法进行了。

之后,与县级旅游相关部门沟通,征得县级领导同意,并达成初步协议,完成先关流程。这样项目开发就征取得了村民和政府的认可,开发商就开发项目做可行性研究报告。

最后,携带土地使用者或拥有者签订的土地意向协议书和可研报告到发改委/局提交申请,填写立项申请表。提交申请后,发改委/局会根据上位规划进行立项。

四、农业景观改造方案?

自“美丽乡村”政策提出以来,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美丽乡村的建设也大步向前地发展起来,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思想、认识的误区阻碍政策的文件实施。因此,美丽乡村建设要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和绿色低碳田园美、生态宜居村庄美、健康舒适生活美、和谐淳朴人文美的标准,在前期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对整个乡村聚落的建筑进行景观改造,把乡村休闲农业与景观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建设标准,助力乡村振兴。

1、民居改造

在民居改造的过程中第一步要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当地地形和民居现状以及住房的结构构造。根据村庄现状建筑风貌特征、建筑质量和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将村庄内部建筑改造划分为重点区域建筑和其它区域建筑。重点区域建筑主要包括村庄主要街道两侧建筑和村委会、村庄重要节点周围建筑以及村庄公共建筑;其它区域建筑也就是村庄内除重点区域建筑以外的建筑。拆除破旧建筑,收购或租赁无人居住的废弃破旧宅院,改建为村民活动场地或者村庄绿化节点、公共停车场地等。结合村庄民居建筑文化传统,围绕屋顶、围墙、墙体、门窗、门楼、院落等六元素,挖掘和打造具有当地民族文化特色的美丽乡村。

2、乡村绿化改造

在村庄附近、出入口、重要干道的两旁、公共场所和建筑、各类建筑的四周做出相对应的景观优化和绿化规划,要通晓对植被种类和数量的分配;提出适合村庄发展的布局方案。

在选择植被时,应该首先选择那些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生命力顽强、有相应的绿化作用和具有一定观赏性的树木,不用或少用外来贵重树种,突出地方生态特色。要让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相交融,正确进行布局,明确在视觉上的搭配和感官的体验,考虑将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花卉等多种植物合理分配,要令人感觉到层次分明、流连忘返的感觉。

3、公共空间及庭院改造

(1)公共空间改造

农村宅基地包括己经建在土地上的房屋和土地是属于集体所有的。按照“一户一宅”的原则梳理村庄的宅基地,对闲置宅基地进行清理,依法确权后可用于流转,对空闲的宅基地进行功能置换利用,改造为游园、广场等公共空间。依据政策导则,村庄应结合村况新建村民服务中心、室外活动场地、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村委会应为党员活动、信息技术服务、法律援助等功能使用提供房间,建立完善的村民中心。结合实际情况新建游园广场等,满足村民健身活动使用需求,通过绿化种植、景观节点的打造等,并结合周边环境丰富村庄入口环境。

(2)庭院改造

根据村庄现有庭院状况的调查结果分析,对旧庭院进行改造或者翻建。在庭院改造的同时,对庭院进行绿化和美化,以观赏树木、各类果树、花草为绿化主体,从而达到美化环境、丰富生活的目标。最后以增加绿化为目标,在村庄的各家各户种植树木。在改造的同时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创造出宜人宜居的乡村庭院。在此基础上,要根据各家各户的情况在庭院内栽种少量蔬菜等作物,有利于提高村民的收入。

4、文化景观设计

(1)提取运用村内建筑元素符号

挖掘村庄建筑特色,对村内现有建筑上运用的檐口、墙花、门窗样式等建筑要素进行提取,依靠相关的改善修建工作将特色使用到村庄内部的房屋绿化里,建设独具自身文化特点和风俗的村庄。

(2)打造特色街道

将村庄的主要道路作为提升的重点,整治道路两侧的商店、村委会等服务设施。对主要街道的沿街立面进行统一规划改造,对原有房屋沿街立面进行清洁,沿街院落围墙墙体贴石材,打造具有村庄特色的民居建筑形式;对沿街门窗进行统一粉刷、更换;沿街街景绘制道德实践活动文化墙,增加村庄的传统文化氛围。紧扣“乡愁”主题进行改造,使乡土气息更加浓重。

5、道路景观设计

农村应使用乡道分级修建的模式,依靠乡道情况和其用途分成四类:综合乡道、一级乡道、二级乡道和三级乡道,各级乡道各自的用途和修建的用料、策划方案时重点考虑的因素。

在设计停车场的同时可在外围种植乔木,形成树阵,提升村庄生态环境和景观效果。规划完善道路亮化工程,对路灯建设进行查漏补缺。沿村庄主干道和巷道采用双侧布置的方式设置路灯。照明路灯间距为30-50米左右,主要道路采用铝制挑臂路灯或太阳能路灯,巷道采用墙灯。建设排水管道来建设排水网络。依靠各个地方的具体情况,安排想要的提示标志、标线;在行车密集、人流量较大的道路,安排路面减速带等等。修缮完毕后在实施绿化,来保护路基的稳定、美化农村自然环境等。在村庄明显处设置交通标志和安全警告牌,村庄外围种植防护林带。

6、景观标志设计

根据村庄基本需求,村庄标志大致可分为导向标志、交通标志、公共标志和宣传标志等。

(1)村庄出入口

新建村庄标识,保留现状村庄可继续使用的具有美观性的入口标识,对周边进行绿化美化。

(2)交通标志

规划在主要道路交叉口设置导向标志,提高可达性。

(3)公共标志

公厕、村民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明显的标志。

7、旅游景观设计

休闲农业含有农业功能以及旅游功能两种,其自身资源的情况是对其实施开发的前提。休闲农业的建设要结合当地农地的情况,农田归属于乡村中不能建设的区域,因此只可以适当实施规划修整,把自然环境与生态、休闲、娱乐科学化地结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人文景观同自然景观的融合。

8、民族特色景观设计

民族文化既是美丽乡村景观改造设计的源泉,也是乡村景观设计的文化背景。在民族特色景观设计时,要在民族文化中提炼出相应元素,在标识设计及改造过程中加以合理运用。不同地域有不同的风俗人情,如果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特色更加突出,所以在改造设计过程中,一定要进入村庄,与当地村民进行全面地沟通与意见采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将民族特色更好的体现在乡村景观改造中。在改造过程中,应该注意民族风俗人情和趋于现代化的人文因素相结合,在对民族历史文化的继承的背景下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弘扬民族特色。

五、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主要服务于?

农业生态旅游是以农村自然环境、农业资源、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内容和乡土文化为基础,通过整体规划布局和工艺设计,加上一系列配套服务,供人们观光、旅游、休养、增长知识、了解和体验乡村民俗生活的一种旅游活动形式。

六、农业与农业景观的本质差别?

景观农业就是农业中可用来观赏的部分,一般建设以自然村为主景点,针对这种村庄与景点的 混杂的特点,逐步引导当地百姓从常规农业种植转向景观农业开发。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着力打造村景、山景、水景、田园景,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基地。农业与农业景观。

七、中国有哪些农业景观?

随着城市的扩张,乡村规模日益缩小,远离自然的人们对农耕文明和农业文化更加地向往,那是一种根植于生产的深邃美学。“农业景观”给传统的城市景观空间赋予了生产的功能,进一步满足了人类的生存与生活需求。它延续了古老的农业文明,传承了农耕文化,提升了城市生活品质,还加强了景观的体验性。

那么今天一起来盘点一下一些著名的农业景观设计,每一个项目都凝聚了设计师的满满情怀。

婺源巡检司:花海蜂巢

明朝的婺源严田曾设巡检司,有弓兵驻守。如今,设计师在巡检司、车田、甲路、游汀等古老文化之上,结合植入激活、新旧共生的理念,依托每个村庄自身特色,打造了一条充满惊喜的文旅走廊。传统与现代相碰撞,这里成为了外来人和当地人共享的居游之地。低耗能,低排放的可拆卸小木屋——望山蜂巢,保留住最好的巡检司。在花香鸟鸣中苏醒,花海木屋中的生活可以轻易治愈躁郁的内心。

沈阳建筑大学: 校园稻田

该案例将雨洪管理与再利用结合在一起,收集校园内的雨水,积水而成为园中的水池,用于水稻的灌溉。 稻田在生产的同时,满足作为校园的服务功能。稻田景观具有深刻的教育和文化意义,成为沈阳建筑大学独特的校园文化。

衢州鹿鸣公园: 农业都市主义

设计师将具有生产性的农业景观与低维护的乡土植物融于景观设计之中,创造出一个丰产而美丽的城市公园。一系列漂浮于植被和溪水之上的步行道、栈桥和亭台等构成一个游憩网络,让人悠游于山水自然之中,而又不给自然过程造成过度的干扰。城市遗弃地由此转变成丰产而美丽的景观,同时保留了场地的生态特色与文化遗产。

城头山遗址公园:城乡融合

项目将动态的农业生产过程作为景观体验来设计,使埋没于偏远贫困地区达数十年之久的城头山遗址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不仅保护了古城遗址的完整性与真实性,而且还将其发展成为了具有旅游休闲价值的参观和体验区。

宿迁三台山:衲田花海

三台山森林公园是宿迁市重点打造的城市风景旅游地,设计以宿迁农田和果林资源为基础,融入创新的休闲生活体验,打造湖滨新区的都市新田园。拼接的田块配置以各种生产性的花卉和药材,形成了百衲衣式的“衲田”景观,让人们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体验休闲与审美的快乐。

上海后滩公园: 都市田园

后滩公园建立了一个可以复制的水系统生态净化模式,同时,它吸取农业文明的造田和灌田智慧,让自然做功,形成低碳和负碳城市景观,为解决当下中国和世界的水环境问题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样板,创立了新的公园建造和管理模式。

湖南张家界:哈利路亚音乐厅

项目位于举世闻名的风景区湖南省张家界武陵源黄龙洞的洞前广场,如地层般叠起的音乐厅,与自然亲密融合。在过去,建筑所在的地方及周边是铺满水泥地面和点缀着欧式装饰的草坪广场,经过设计师的改造,在此再现了历史上曾经的稻田,在付出最小代价的前提下,将过去矫揉造作的广场景观转化成为了浪漫的生产性田园。

南京高淳:慢城田园

高淳作为世界慢城联盟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座“慢城”,规划旨在快速城镇化的中国乡村,探索一种全新的乡村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摆脱了传统物质空间规划的局限,更强调对生活方式的关注,提倡将现代化技术与传统生活方式相结合,形成以生态保育为基础、以有机农业与休闲旅游构成的“1+3”产业为主导,以慢行、慢餐、慢生活带动经济、文化与功能复兴。

秦皇岛森林公园:废弃农场的重生

本项目通过最小干预策略和“景观针灸”设计方法,将20世纪50年代建造的一片人工防护林和分布其中的一个农场,转变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城市公园,为城市和游客提供了多样的生态系统服务,包括食物生产、雨洪管理、生物栖息地保护和游憩及审美体验。

江西宜春学院高安校区:荷田上的校园

设计完整地保留了场地原有的生态格局,将苗圃和荷田作为独特的景观要素,田埂路交错纵横,展现出自然的生机。栖息在山水之间的校园,别有一番意境。

八、传统农业与农业景观的本质差别?

注重把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农业科技相结合,采用系统工程的手段,发挥系统整合功能,通过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统深化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现废物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林草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和污染,提高农产品安全性。

  生态农业形式与传统农业形式有着本质的区别。生态农业构成生态农业旅游资源主体,而非其他的景观景源。一方面,生态农业是生态农业旅游与乡村旅游区别的根本所在。乡村旅游更加强调乡土文化,人文旅游资源含量较高,而农业生产方面虽也能满足城市居民对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旅游需求,但是并没有排除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土壤污染环境恶化等问题,对旅游活动造成的垃圾也未能实现循环利用,从这一角度出发,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要比乡村旅游资源更加高级,品味更高。

九、微景观发展的意义?

微景观有助于园艺产业的提档升级

微景观的主要园艺产品是微景观艺术盆栽,如组合盆栽、盆景和盆栽小品等,与一般园林花卉盆栽产品相比,观赏性和趣味性都很强,具有很高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随着对微景观艺术盆栽不断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其创意设计水平越来越高,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可以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的生活需求和各种场景应用,如家庭装饰、高档写字楼办公室、会客室、墙体装饰柜、前台及电梯厅等节点位置都可以成为微景观艺术盆栽的应用场景,因此,微景观艺术盆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十、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探索乡村魅力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是一种结合自然环境、农业生产和旅游体验的新型旅游方式。它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乡村文化、感受自然美景和参与农业活动的机会。同时,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可持续农业的实施。

发展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对于休闲度假的需求增加,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逐渐兴起。相比于传统的城市旅游景点,生态农业观光旅游能够提供更加贴近自然、健康、亲近动植物的体验,深受大众喜爱。

活动内容

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的活动内容主要包括:

  • 参观农田:游客可以近距离观察农田中的各种作物的生长过程,并了解农业的科技应用。
  • 亲手采摘:游客可以亲自动手采摘农田中的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在参与中感受劳动的快乐。
  • 农事体验:游客可以参与农业活动,如田地耕作、喂养动物等,亲身体验农民的日常工作。
  • 农产品品尝:游客可以品尝到新鲜的农产品,品尝农田香醇的果蔬和各类农产品的特色美食。
  • 乡村文化交流:游客可以了解乡村传统文化、民俗风情,感受乡村生活的平静与安逸。

促进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不仅满足了人们对于休闲娱乐的需求,还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首先,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可以增加农村收入。农民可以通过提供农田参观、农产品采摘等活动获得额外收入。

其次,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鼓励农民采用可持续农业种植方式。由于游客对于环境的关注和对健康农产品的追求,农民被要求采用无污染、无农药、无化肥的生态种植方式,逐渐转型为可持续农业。

最后,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推动了农村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吸引了更多的游客来到农村,为农村改善基础设施、加强环境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

结语

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是一种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旅游方式。从参观农田到体验农事、品尝农产品,这些活动不仅让游客更加了解农民辛勤劳动的同时,也让他们亲身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魅力。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体验生态农业观光旅游。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本文对您了解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有所帮助!

上一篇:南部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