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牛蛙养殖密度一平米多少只?
每平方米投放幼蛙50-200只,或者30天以后的牛蛙30-50只。成年牛蛙每亩投放80-100只。
刚孵出的蝌蚪可适当密养,便于管理,每平方米可放养蝌蚪2000只—3000只。10天后随着个体长大,摄食能力增强,密度应逐步降低,一般每平方米放养500只—1000只,30天后至变态前每平方米放养100只—300只。放养时用3%食盐浸洗5分钟,消毒杀菌。
二、牛蛙大棚养殖 密度
牛蛙大棚养殖 密度是一个关键的问题,牛蛙是一种重要的养殖动物,其高产高效的特点受到了许多养殖户的青睐。在进行牛蛙大棚养殖的时候,如何合理控制养殖密度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养殖密度是指在一定面积范围内养殖的动物数量。对于牛蛙来说,密度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养殖效益和牛蛙的生长发育情况。密度过大会导致牛蛙之间的竞争激烈,饲养环境不良,增加了疾病的发生率,影响养殖效益;密度过小则会造成养殖面积的浪费,降低养殖效益。
牛蛙大棚养殖 密度的选择
牛蛙大棚养殖 密度的选择需要根据养殖户的实际情况和养殖环境来确定。一般情况下,牛蛙的合适养殖密度为每平方米4-6只。
首先要考虑的是养殖环境的条件,包括大棚的面积、通风情况、光照等。大棚应有足够的空间,保证牛蛙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同时通风要良好,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避免因湿度过高或过低导致的疾病发生。光照要均匀,确保每只牛蛙都能充分接受阳光的照射。
其次要考虑的是牛蛙的生长发育情况。牛蛙是一种肉食性动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足够的食物来满足其营养需求。如果养殖密度太大,牛蛙之间的竞争会加剧,食物的供给可能无法满足每只牛蛙的需求,导致生长缓慢甚至生长不良。因此,需要根据牛蛙的饲养需求来确定养殖密度。
牛蛙大棚养殖 密度的管理
在确定了合适的养殖密度之后,养殖户还需要进行密度的合理管理。
首先要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清理牛蛙大棚,清除污物和杂草,保持环境整洁。同时注意防鼠虫害,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避免给牛蛙带来伤害。
其次要定期检查牛蛙的健康情况。牛蛙是一种对环境敏感的动物,容易受到疾病的影响。定期观察牛蛙的行为和食欲,如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疾病的传播和蔓延。
此外,养殖密度过大时,牛蛙之间的竞争激烈,容易导致互相伤害。因此,需要定期检查牛蛙的身体状况,如发现伤口或疾病症状,应及时分离治疗,避免病情扩大。
另外,合理的饲料供给也是保证养殖密度的关键。牛蛙是一种肉食性动物,需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和营养物质。养殖户应该根据牛蛙的饲养需求,合理配置饲料,确保牛蛙的营养需求得到满足。
牛蛙大棚养殖 密度的影响
养殖密度的大小直接关系到牛蛙的生长发育和养殖效益。
对于养殖密度过大的情况,牛蛙之间的竞争激烈,食物的供给不足,容易导致生长缓慢、生长不良甚至死亡。此外,过高的密度还会导致养殖环境的污染和细菌的传播,增加了疾病的发生风险,影响养殖效益。
而对于养殖密度过小的情况,养殖面积的浪费会导致养殖效益的降低,增加了养殖成本。此外,牛蛙的社交性较强,密度过小会缺乏社交环境,影响牛蛙的心理健康和生长发育。
综上所述,牛蛙大棚养殖 密度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合适的养殖密度可以保障牛蛙的生长发育,提高养殖效益。养殖户应根据牛蛙的饲养需求和养殖环境的条件来确定合适的养殖密度,并进行密度的合理管理。
三、东北养殖牛蛙可行性?
先了解一下当地牛蛙消费的市场如何,牛蛙批发市场的货源供应点是在哪些地方,批发价多少,收购价是多少…有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再分析东北适不适合养牛蛙!不过就直观而言,东北不适合我养牛蛙…全年有半年多是严寒天气,两栖类都要冬眠…不用常温措施养殖的话,整个养殖场都要跟着牛蛙“冬眠”,时间成本,设备成本摆在那…你要在剩下的半年时间完成种蛙交配,产卵,蝌蚪孵化,幼蛙成长的过程,一定要等到幼蛙长成商品蛙才能产生效益…当然这是个人直观想法
四、高密度养殖牛蛙的风险和弊端?
高密度养殖牛蛙带来的风险和弊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生态环境风险:牛蛙作为外来物种,如果在非本土的自然环境中过度繁殖,会对当地的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它们可能会竞争本地物种的资源,甚至成为某些疾病的传播者,如血吸虫病1。
水质污染:牛蛙养殖产生的废物会增加水体中氨氮和其他有害物质的含量,导致水质恶化和水生生物死亡。这不仅影响了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还可能影响到人类的饮用水安全1。
化学物质残留:在养殖过程中,为了防治疾病,可能会使用各种化学药品。这些物质可能在牛蛙体内积累,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1。
市场风险:牛蛙养殖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需求。如果市场上牛蛙的需求减少或价格下降,将直接影响养殖的经济效益2。
养殖技术风险:养殖技术的掌握程度和管理能力对养殖效果至关重要。不熟练的操作可能导致牛蛙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进一步影响养殖的经济收益2。
水文特性风险:牛蛙养殖的水质条件应符合一定标准,否则养殖效果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养殖的经济收入2。
价格风险:牛蛙的价格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价格波动会影响养殖的经济效益2。
食品安全风险:在高密度养殖环境下,为保证牛蛙存活,可能会过量使用兽药,这些药物成分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长期摄入可能引发慢性疾病甚至癌症3。
综上所述,高密度养殖牛蛙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威胁,还涉及多个方面的风险因素,包括水质污染、化学物质残留、市场不确定性、养殖技术挑战以及食品安全问题。因此,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来管理和控制牛蛙养殖的数量和质量,以减少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负面影响。
五、牛蛙网箱高密度立体养殖新技术?
网箱设置 用来制造养殖牛蛙的网箱材料,要求具有良好的通风透水性,一般可采用塑料网片或纱窗缝合制成,网箱的规格和形状应因地制宜,一般以长方形为好,体积不宜超过10立方米,网片缝制好后可用竹片或木条扎成箱架,并将网片固定其上,充分张开。在池塘中设置网箱时,可在箱体入水30厘米处绑缚泡沫板或浮性材料,以保证箱内水位的稳定,并在岸边用绳索牵拉以防大风吹动。
放养密度 网箱饲养牛蛙应充分利用箱内水体,可进行高密度饲养,一般放养密度为:蝌蚪每平方米300500尾,幼蛙每平方米150200只,成体蛙801
六、家里如何养殖市场买的牛蛙?
第一,牛蛙污染特别大,你扛得过环保经常来问候你吗?
第二,牛蛙亩产特别高,长期不动聚集在池塘里,必须每天洒大量抗生素保证少生病,因为一旦生病,死起来你哭都哭不出来。
第三,价格低,也许本都捞不回来。
第四,成本高,饲料吃得你肉疼。
总结,养殖就是靠天吃饭吧,血汗钱。亏得多赚得少。
七、牛蛙养殖?
1、牛蛙的驯食: 驯食是为了使牛蛙捕食不动饵料(如配合饵料),使其采食人工的饲料,以解决大规模养殖牛蛙的食物问题。
2、驯食要早,越早越容易建立起条件反射,成功率越大。驯食要定点定时,在驯食早期,以昆虫等活饵料为主,如蚯蚓、蝇蛆、蟋蟀等并少量掺杂一些不动的死饵和配合饵料。牛蛙经初步采食死饵和配合饲料后,逐渐增加死饵料和配合饲料的比例,直至完全习惯摄食配合饲料。
3、幼蛙和成蛙的放养密度:牛蛙养殖效果受放养密度、食物和饲料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在决定放养密度时应考虑这些因素。
4、幼蛙的放养密度应根据个体大小而定,一般每平方米放养刚变态的幼蛙100~150只,30天后,体重达25~50克;放养80~100只,体重60~80克,如果条件许可,还可适当加大密度。成蛙放养密度也随着其个体的长大而递减,如体重在150克以上,每平方米放30~40只,500克以上的每平方米放10~20只。
5、幼蛙和成蛙的越冬管理:刚变态的幼蛙和成蛙的越冬方式基本一样。根据牛蛙对越冬场所的需求特点,可以人为地创造适合牛蛙安全的越冬环境。越冬前,应使牛蛙体内储备充足能量,以便越冬。越冬池四周挖松土地,设置一些洞穴,洞内铺一些软草等,让牛蛙进入洞内冬眠。冬眠期间,保持水深0.5米以上。在养殖场地,也可人为地堆放一些草垛,让牛蛙钻入草垛下越冬。
6、控制水温也是整个越冬管理工作的中心。当水温降到0℃以下并出现冰冻时,牛蛙的体液和血液也会结冰,最终导致牛蛙死亡。所以越冬时,如果遇到连续寒冷结冰的天气,就要进行水面破冰,避免水体冻结引起牛蛙体液和血液结冰。
7、如用塑料棚保护牛蛙越冬,因蛙的放养密度大,有粪便和残饵积聚、腐败,且棚内空气差,故常会导致水质恶化。要经常清除残饵,更换池水,但换水量不宜太大,换水前后的水温不要超过2℃。天气晴好、温度回升时,要打开塑料棚的门户,让空气流通,增加池内氧气。
八、我是养殖牛蛙的农户,牛蛙卖不出去怎么办?
煤矿铁矿大家都很熟,但你知道泰国“蛙矿”吗?
泰国田鸡养殖出口已成大产业。养殖场里密密麻麻的田鸡,越看越像“游动的钞票”!
田鸡作为饭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受到很多人欢迎。吃货们与日俱增的市场需求,与野生田鸡不断缩小的种群数量,形成了巨大的矛盾。有需求就有市场,泰国抓住商机大力发展田鸡养殖场,从养殖到出口一条龙服务,既满足了吃货,又赚了大钱。
走进泰国“蛙矿”,体验“游动的钞票”
中国吃货的力量是巨大的,除了把小龙虾这个入侵物种,吃到靠养殖才能满足需求,还把泰国吃成了亚洲最大的田鸡出口国。
在泰国一家田鸡养殖场里,养殖人员把精心挑选的田鸡放到养殖池里,让它们在那里自由地谈情说爱交配生娃。几天后,田鸡们度过了短暂而美好的时光后,它们爱情的结晶也大批出现在养殖池内。
这时,养殖员们把享受过爱情的田鸡捞走,把刚产出来的卵,小心转移到另一个水池中,依靠太阳的力量让它们孵化。大约两周之后,蛙卵变成小蝌蚪,饲养员们每天喂食四五次,以加快它们的生长速度。
每天好吃好喝供着,还得定期给它们打扫卫生,自然不是为了让田鸡们颐养天年。等到了收获的季节,水面上密密麻麻漂着的田鸡,让饲养员心里乐开了花。对他们而言这不是田鸡,而是一张张“游动的钞票”。
捕捞装袋称重之后,一无所知的田鸡们,就来到了加工厂,这是它们生命的终点,也是它们成为餐桌美食的起点。
工人们凭着娴熟的杀蛙技巧,在田鸡们还没反应过来之前,已经被开膛破肚去皮了。随后经过浸泡消毒、整形速冻直至最后装袋封箱,就成了出口创汇的田鸡肉。像这种奇怪的美食,中国一般都是消费大国。
吃田鸡的传统由来已久
对田鸡的评价,一直以来都是两极分化,就如对待吃狗肉一样。没吃过的人觉着很恶心,而吃过的人,却认为这是天下少有的美味。实际上,中国人吃田鸡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宋朝。
宋朝叶绍翁的《四朝闻见录》中记载,田鸡“能食害稼者”,因此当时官府发文,禁止人们吃田鸡。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还专门下旨禁止吃田鸡,原因就是皇后觉着被杀死的田鸡,形状特别像缩小版的人类,不忍心看着它们遭受无妄之灾。
但皇帝的圣旨也挡不住吃货们蠢蠢欲动的心,一些嘴馋的人依然热衷于吃田鸡,越不让吃感觉越馋,于是民间悄悄兴起“送冬瓜”的习俗。明面上是冬瓜,实际上冬瓜里边已经被掏空,放着肥美的田鸡呢。
宋朝已经有很多人热衷于这款美食,显然不可能是那时候刚出现的,中国人吃田鸡的历史,应该还在宋朝之前。对美食的追求刻在了基因里,一代代流传至今。现在,大江南北都有吃田鸡的习惯。
东北人喜欢把整只林蛙不扒皮直接煮,而广东人最爱用田鸡煲汤,不过要论吃法最多的,还是得数湖南人。湘妹子们通过爆炒、水煮或腊制等方式,把田鸡变成不同风味的美食,由此成为湖南人饭桌上的“四大金刚”之一。
肥美鲜嫩营养丰富,但吃起来要小心寄生虫
之所以受到这么多人喜爱,一是因为田鸡确实好吃,二是因为它营养丰富。
据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范亚兰介绍,田鸡味甘性凉,有清热解毒、补肾益精、消肿止痛、养肺滋阴等功效。民间也认为其能大补元气、治脾虚,尤其适合精力不足的人群食用。
据实验分析结果显示,田鸡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和磷等营养元素,既有利小孩生长发育,又能缓解老年人骨质疏松等症状,可谓是老少皆宜的食品。田鸡肉中还有维生素E、锌和硒等微量元素,能延缓衰老防癌抗癌。
不过,田鸡虽好吃起来也要注意安全。田鸡体内可能含有裂头蚴等寄生虫,这种虫子特别喜欢寄生在田鸡腿部肌肉中。人一旦误食没处理干净的田鸡,寄生虫或虫卵就会吸附在人类肠道中,孵化出幼虫后会随着血液循环进入人脑,然后吸取脑部营养发育成长,这可是一只真会上头的虫子。
脑子里有个寄生虫,想想都可怕,严重者可能引发瘫痪。除了钻脑子之外,它还会寄生到眼睛里,可能导致失明。除了这两处关键部位,裂头蚴还可能寄生在腹部、手腕、腿部等皮下组织,引发浮肿脓肿等,让人苦不堪言。
想吃可以出去买,千万要管住手别乱抓
当然,这类寄生虫也并不是没法处理,只要高温烹炒或蒸煮十多分钟,就可以杀死。所以,只要有点耐心多炒一会,基本就可以放心食用了。但是要特别提醒大家一点,想吃了可以出去买,千万不能自己去野外抓。
野生田鸡是我国二级保护动物,谁如果去野外直接抓,小编只能说你“真刑”,你这日子“越来越有判头了”。
2020年4月,广东台山两名男子,使用电鱼机非法捕鱼过程中,顺手电了19只野生田鸡,然后直接被当地警方刑事拘留。
两个月后的6月5日,福建永泰的谢某带着两个人,一起出去抓田鸡回来吃。三人抓了五只田鸡,捎带着偷了两只鸭子,鸭主人报警后警方破案,最终三人被提起刑事诉讼。
中华美食千千万,只要不违法,想吃什么都是每个人的自由。我们不能因为自己不喜欢,就去阻碍别人吃田鸡。
就如玉林狗肉节一样,爱狗人士如果真爱狗,那就好好照顾自家的狗子,有能力可以多收养几只流浪狗,但上高速截运狗的车就有点过分了。你爱狗没错,而人家贩狗赚钱吃饭也没错,你对这种事有何看法呢?
作者:芒果很忙
九、牛蛙高密度养殖亩产量多少吨?
大约1~2吨左右
在高密度养殖的情况下,牛蛙的年产量通常为1-2万公斤左右/亩,若自身的养殖技术尚不成熟,则年产量可能只有数千公斤/亩。
当食物充足且温度适宜时,牛蛙平均增重量为50克左右/月,饲养5个月左右即可作为商品蛙出售。
十、怎样养殖牛蛙?
牛蛙的养殖方法:【池塘选择]: 要求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质无污染,环境安静,交通便利,供电充足。 【蛙池建造】: 每100平方米为一个大池,每个大池平均分成四个小池。池边用40目的筛绢围好,筛绢高出池底1米左右,筛绢底部20~30厘米埋入土中,池埂高40厘米,池坡比1∶3,水位30~40厘米,水体深度不低于20厘米。进、排水口设置在大池的对角,每个池子放4块80厘米×40厘米的泡沫塑料板作为牛蛙的休息台,并用黑色遮阳网遮阳。 【苗种放养】: 放苗前,每亩用生石灰50~75公斤或漂白粉10~15公斤进行消毒。清塘消毒后10天即可放苗,幼蛙放养前用2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10~20分钟。放养密度:幼蛙期60~80只/平方米,成蛙期30~40只/平方米。 【饲养管理】: (1)巡池检查。每天早、中、晚各巡塘1次,防止牛蛙外逃,流水保证24小时不间断,每天换水率达到300%,排水口处可用塑料插管的升降来控制水位的高低,一般池塘水深30~40厘米。发现牛蛙摄食雨活动有异常及时采取措施。 (2)饲料以浮性配合饲料为主,投喂前半小时先将配合饲料用水泡湿,促使软化膨胀。日投喂量为在池蛙总量的7%~15%,并根据气候、水质及残饵等情况适时调整,投喂量以半小时内吃完为宜。 (3)分级饲养,每隔一段时间及时将规格较大的个体分级筛选,把规格相近的牛蛙调整到同一口池塘进行养殖。 【疾病防治】: 苗种放养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消毒,杀灭敌害生物和病原体,并定时用漂白粉或强氯精全池泼洒消毒,分池后用2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对蛙体进行消毒,防止机械损伤。发现病蛙、死蛙及时挑出隔离饲养,并适时用高浓度的漂白粉或高锰酸钾溶液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