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什么农业?

一、喀斯特什么农业?

喀斯特不是农业,它是一种地质学上的地貌特征叫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的岩石主要是碳酸盐,经过长时间水的作用,将碳酸盐溶解形成各种空洞形状,有钟乳石,有地下暗河,中国南方北方都有喀斯地貌,为了开发旅游,现在已经开发了许多景点。

二、云南喀斯特地质地区?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为91~130万平方千米。

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广西境内主要是热带和亚热带喀斯特,贵州、云南、西藏多为高原喀斯特,高山喀斯特多分布在四川、云南和西藏等高海拔地区。

三、为什么喀斯特地区地形崎岖?

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

  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

  ①地质条件:石灰岩分布广泛、厚度大、岩性纯,空隙、裂隙发育广泛,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好。

  ②气候条件:位于亚热带湿润区,气候温暖,全年降水丰沛。

  ③生物条件: 湿热的气候条件利于生物的生长,导致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含量较高,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喀斯特地形特点

  地表崎岖、土壤十分贫瘠,不利农业发展,因此在云贵高原有“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両银”的俗谚。但其千沟万壑的特色却十分受到观光客青睐。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情况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类型众多。喀斯特地貌在中国的分布面积达344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此外,裸露型喀斯特地貌面积达120万平方千米。碳酸盐岩石以桂、黔和滇东部地区分布最广,湘西、鄂西、川东、鲁、晋等地分布也较广。世界前十大天坑中,中国占有9个(另一个位于巴布亚新几内亚)。

四、喀斯特地区如何保护水资源?

喀斯特地区地下暗河众多,要保护喀斯特地区的水资源,就是要保护地下水。一要禁止乱砍乱伐,二要禁止地下水位超量开采,三要避免重污染工业。

五、喀斯特地貌对云贵地区农业生产有哪些不利影响?

耕地面积小; 地表水缺乏,容易发生旱灾 土层薄,土壤贫瘠; 石漠化严重。

六、石林喀斯特

石林是世界著名的喀斯特地貌景观之一。喀斯特地貌是因地下溶蚀、岩溶崩塌、石灰石溶解等作用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地理景观。喀斯特地貌中的石林,是由于地下水溶蚀岩石形成了奇特的岩石柱状、尖塔状的地形,呈现出壮观而神奇的自然景观。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与地质条件密切相关。石林地区位于喀斯特地区的典型代表,具有丰富的地质背景和独特的地貌特征。在石林喀斯特地区,保存着丰富的地下溶蚀洞穴、地下河流和地下湖泊等地质奇观,这些地质奇观是石林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石林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石林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在于其奇特的石柱、尖塔状地貌,形成了一个蜿蜒曲折的石林迷宫。石林中的岩石柱状地貌高度不一,大小各异,有些石柱甚至高达数十米,形状各异,如同森林中的树木一般。这些石柱是由于地下水长期侵蚀作用下的岩石溶蚀和崩塌所形成,经过数千年的演化而成。

石林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多个阶段。首先是地下水的渗透和溶蚀作用,在地表岩石中形成了不同深度的岩洞。随着地下水不断侵蚀,岩洞逐渐扩大,最终形成了地表上的石柱地貌。这些石柱形状各异,有的像尖塔,有的像石笋,给人一种奇特而壮观的感觉。

石林地区还有一些其他特殊的地貌景观,如石柱上方的“喷泉”景观。当地下水穿过岩石层并达到地表时,会形成喷水状的景观,给人一种自然喷泉的感觉。这些独特的景观使得石林成为了一个备受游客青睐的旅游景点。

石林的生态环境与保护

石林地区的生态环境十分独特,生物多样性丰富。石林中生长着大量的珍稀植物和动物,其中一些植物甚至被列为珍稀濒危物种。

为了保护石林的生态环境和珍稀物种,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是设立自然保护区,划定保护区范围,并加强对保护区的管理和监督。同时,也加强了对游客的管理,限制游客数量和游览时间,减少人为干扰。

除此之外,还进行了大规模的生态恢复和植树造林工作。通过植树造林,可以改善土壤和水质环境,促进石林地区的生态系统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石林的旅游价值和开发利用

石林不仅是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也具有巨大的旅游价值。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石林的壮丽景色,体验喀斯特地区的独特魅力。

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石林旅游资源,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旅游开发规划和政策。一方面,提升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交通条件,提高游客的游览体验。另一方面,将石林纳入到旅游线路中,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打造石林特色旅游产品。

通过旅游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还可以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同时,也需要加强对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和文化保护,避免对石林地区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总结

石林喀斯特地貌是一处壮丽而神奇的自然景观,具有丰富的地质和生态资源。通过加强保护和开发利用,可以更好地展示石林的价值,同时提升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作为游客,在欣赏石林美景的同时,也要保护自然环境,遵守相关规定,共同为石林的永续发展贡献力量。

七、全国最大的喀斯特地貌地区?

中国整个西南地区石灰岩连成一片,分布最广,面积共达55万平方公里。其中尤以广西地区出露的面积最大,达12万平方公里,约占广西全区总面积的60%。贵州和云南东南部石灰岩的分布面积也约占该地区总酉积的50%。此外,广东、浙江、江苏以及四川盆地和鄂西山区等地都有大面积的石灰岩分布。

广西地区的喀斯特地貌是别具特色的,这里除了部分的弧形山系以外,其余大部分地区则分布着连绵成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尖锥状、宝剑状、柱状、塔状等形态各异、挺拔峻峭的石灰岩山峰。

八、喀斯特地貌对农业的影响?

在喀斯特地貌中,其土层比较薄,土壤肥力比较低且地表缺水,因为在地表上有许多裂隙,容易让水流进地下并变为地下水,而发展农业通常需要肥沃的土壤以及丰富的灌溉水源,而喀斯特地貌均很难达到,所以便会阻碍农业发展。同时该地貌还有水土流失与土壤石漠化等问题,为了缓解这些问题,需要推进植树造林生态工程,加大实施退耕还林制度,并增加对于这方面的财政投入量,完善退耕项目,以此来慢慢的改善生态环境。

喀斯特地貌对农业的不利影响

1、不利影响

(1)喀斯特地貌的土层比较薄,土壤肥力也比较低,一般不利于作物的生长。

(2)在喀斯特地貌的地表上有很多裂隙,容易使得地表水转化为地下水,从而造成地表缺水且灌溉效率低,而发展农业通常离不开灌溉,因此喀斯特地貌才对农业有不好的影响。

(3)同时喀斯特地貌还有水土流失、生态环境脆弱、土壤石漠化等问题,也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2、采取的措施

(1)需要加强对于石漠化的综合治理力度,并推进植树造林生态工程。

(2)而且还需要加大力度来实施退耕还林的制度,并根据土壤类型的不同,科学且合理的进行规划,做到农林牧有机结合,并适当的增加对于退耕还林区的财政投入,让退耕户积极的配合退耕工作,完善退耕项目,让生态环境慢慢的得到改善。

九、喀斯特地区的气候特征及成因?

喀斯特地貌特点:喀斯特地貌地面上往往崎岖不平,岩石绚丽,奇峰林立,地表常见有石芽、石林、峰林、溶沟、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等形态;而地下则发育着地下河、溶洞.溶洞内有多姿多彩的石笋、钟乳石和石柱等。按出露条件,喀斯特地貌可划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这三种。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五种。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四种。

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原因是:

1、石灰岩地区被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2、气候对喀斯特地貌的影响也较为明显,如我国西南部地区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地表径流相对稳定,流水下渗作用连续,因此岩溶作用才能延续进行。

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的石灰质含量不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因此其被溶解分割后的形状也不同,于是便形成了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地貌。

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为喀斯特地貌。

十、喀斯特地区植被和土壤有什么关联?

植被与土壤的耦合关系一直是生态系统演替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植物群落、土壤养分、土壤矿物质和土壤微生物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关键地位,对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机制的认识理解及退化喀斯特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和科学管理均具有重要意义。

以黔西南峡谷型喀斯特水田、旱地、草地、灌丛、人工林、次生林6种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多重比较法,分析峡谷型喀斯特生态系统的植被、土壤和微生物的差异及其特性;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归类,寻求演替发展规律;结合主成分分析探讨生态系统的主导因子,最后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揭示植被演替与土壤发育的耦合协同关系。主要结果如下:

1、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指数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各植被演替群落中,物种多样性最大值多出现在次生林。植被碳储量为人工林>次生林>灌丛>草地,地上部分>地下部分;植物重要元素含量总体趋势为氮>钾>磷。

2、除全钾含量外,土壤养分含量均随土层厚度的增加而减少,土壤肥力的总体趋势为次生林>人工林>水田>旱地>灌丛>草地,土壤有机碳与土壤全氮含量呈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

3、各生态系统土壤矿质养分的含量中,SiO2、Al2O3、Fe2O3三者所占比例几乎达到80%,其他矿质养分含量则较低,各矿质养分含量随土层厚度加深的变化无明显规律。

4、土壤微生物数量以次生林最高,旱地最低,均为细菌>放线菌>真菌。

土壤微生物量以次生林的最高,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生物量均随土层加深而减少,且具有良好分形关系。

5、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的多样性均随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增强,达到一定时间后趋于平衡,表现为水田>次生林>草地>人工林>旱地>灌丛。多样性指数中多样性、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最高的是水田,最低的是灌丛。

6、干湿筛处理结果表明,各生态系统群落土壤团聚体均以大粒径的含量最高,小粒径的含量最低。

7、峡谷型喀斯特景观异质性高,各生态系统的主导因子不同,水田、旱地—(草地)—灌丛—人工林、次生林,群落结构越来越合理,生态系统越来越稳定。

8、峡谷型喀斯特生态系统植被与土壤的关系密切,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强。具体表现为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对生态系统的贡献作用大,而土壤养分的贡献相对弱些。

上一篇:农业灌溉水质由哪个部门管?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