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旱作节水农业生产模式
旱作节水农业生产模式的推广与应用
旱作节水农业生产模式是一种有效的农业生产方式,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用水量并提高农作物产量。这种模式对于缺乏水资源的地区尤为重要。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大量水资源被浪费,而旱作节水农业生产模式的推广和应用,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什么是旱作节水农业生产模式?
旱作节水农业生产模式是一种根据作物需水量,适应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合理调控灌溉供水量,实现农作物高产高质的农业生产方式。它通过合理选择作物品种、适时施肥、合理灌溉等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浪费的水资源。
旱作节水农业生产模式的优势
1. 节约水资源:由于旱作节水农业生产模式采用精准的灌溉和合理的管理措施,大大减少了农业用水量,节约了宝贵的水资源。
2. 提高农作物产量:旱作节水农业生产模式引入了高效的灌溉技术和科学的农事措施,使作物根系更深入土壤,充分吸收土壤水分,从而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3. 减少土壤侵蚀:传统农业生产中,大量用水可能导致土壤流失和侵蚀。而旱作节水农业生产模式通过科学的农事措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减少了土壤侵蚀的风险。
4. 降低化肥使用量:旱作节水农业生产模式强调科学施肥,根据作物需求和土壤肥力状况,合理施用化肥和有机肥料,减少了不必要的化肥使用,降低了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旱作节水农业生产模式的推广与应用
旱作节水农业生产模式的推广与应用是解决水资源短缺和保障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之一。以下是推广与应用旱作节水农业生产模式的几个关键步骤:
- 宣传和培训:通过举办农民培训班、农业科技推广会等形式,向广大农民普及旱作节水农业生产模式的优势和方法,提高农民的意识和技能。
- 示范推广:选择一些示范区域进行旱作节水农业生产模式的试点,展示其可行性和效果,吸引更多农民加入。
- 政策支持:加大旱作节水农业生产模式的政策支持力度,提供相关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鼓励农民采用该模式。
- 合作社建设:鼓励农民组成合作社,共同投资建设旱作节水农业生产设施,共享资源和经验,提高生产效益。
通过以上几个关键步骤的推广与应用,旱作节水农业生产模式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普及,为我国农业发展和水资源管理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总结
旱作节水农业生产模式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通过合理的灌溉和科学的农事措施,旱作节水农业生产模式有效地解决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推广与应用旱作节水农业生产模式需要政府、农民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宣传、培训、示范推广、政策支持和合作社建设等方式,将该模式推广到更多的农田中。这将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保障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二、旱作农业包括哪些?
旱作农业就是在降雨量不足,没有灌溉的条件下,依靠自然降水进行的农业生产。包括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及其他农业生产。
旱作农业的核心是充分利用自然降水,提高自然降水的利用率
三、旱作农业的产品?
谷子,高梁,芝麻,花生,小麦,黄姜,蒜
四、旱作农业是什么?
旱作奴业就是这个地方气候干旱降水少,作物有耐旱的特征。比如小麦,谷子。
五、有机旱作农业是什么?
有机旱作农业——就是不使用化肥只使用农家肥(有机)的旱作物,是环保绿色的农业产物,是人们健康食品的来源。
六、中国水田旱作农业分布?
1、旱地农业指在降水稀少又无灌溉条件的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易旱地区,主要依靠天然降水和采取一系列旱作农业技术措施,以发展旱生或抗旱、耐旱的农作物为主的农业。是在干旱、半干旱或半湿润易旱地区完全依靠天然降水从事作物生产的一种栽培制度。
2、旱地农业多集中于气候的北方干旱地区,地多水少,地表水资源不足,地下水资源短缺的平原地区和地形起伏、地表破碎、远离水源的丘陵山地区。中国是世界上旱地农业发展历史最久的国家之一,旱地农业主要分布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广大北方地区,次为南方丘陵山地区。在长期的生产发展过程中,各地区积累了抗旱耕作、抗旱栽培、抗旱保墒、合理轮耕、精耕细作、用地养地、农牧结合等许多丰富经验。
水田农业是指在降雨和热量较丰富、灌溉水源较充足的地区,以南方地区为主。利用筑有田埂可经常蓄水的耕地,以种植水生作物为主的农业。
在世界上,这类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南部的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区,我国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秦岭——淮河以南地区。这些地区夏季炎热多雨,水分、热量充足,土壤肥沃,有较大面积的平原和丘陵低山,适合水稻生长;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生产经验丰富,有利于水田农业的发展。
七、绿洲农业、灌溉农业、河谷农业、旱作农业的区?
灌溉农业是指需要人工水源灌溉,才能得以丰收的农业。如我国北方灌区的农业就是灌溉农业;绿洲农业指在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由于存在着地下泉水或冰川融水而发展起来的农业。
如我国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埃及尼罗河流域的绿色走廊农业;河谷农业是指在海拔高、不适宜发展农业的地方,由于地形的影响,而出现的农业类型。如青藏高原南部的雅鲁藏布江谷地的农业就是河谷农业。
八、水田农业与旱作农业分界线?
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我国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旱地通常是指种植旱地作物、一般不需要季节性灌溉的耕地。水田主要是指种植水稻及其他水生作物、每年有季节性积水的农田,分为平地水田和梯田水田两大类。
水田和旱地的分界线
我国水田和旱地的分界线是:
A.800mm等降水量线
B.400mm等降水量线
C.200mm等降水量线
D.100mm等降水量线
答案:A。我国水田和旱田的分布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与800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比较接近。
沿昆仑山—秦岭—淮河一线划分,以北为北方旱地,面积49 191.6千公顷,占全国旱地总面积的66.5%;以南为南方旱地,面积24 729.8千公顷,占全国旱地面积的33.5%。
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我国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是:青藏高原东南沿线-秦岭-淮河一线重合,是中国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线。是水田和旱地分布分界线,一月份0℃等温线,水稻和小麦种植分界线,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湿润与半湿润的分界线,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以及河流结冰与不结冰的分界线。
九、10 旱作农业的基本特点?
概念:旱作农业就是在降雨量不足,没有灌溉的条件下,依靠自然降水进行的农业生产。包括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及其他农业生产。旱作农业的核心是充分利用自然降水,提高自然降水的利用率【降水量的多少能被利用(%)】和利用效率【每毫米降水可生产多少产物(kg/mm.亩)】。
旱地占我国总耕地面积的50%左右。 特点:
1、降水量不足(年降水250~600mm的地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7、8、9三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包括湿润偏旱区、半干旱区和半干旱偏旱区。
2、土地资源多,光热资源丰富。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大(北方旱区人均耕地0.2-0.7hm2,全国0.09hm2)。光能资源丰富(兰州全年日照时数为2607.6小时,全年日照百分率为59%,成都1228.3小时,28%,年太阳总辐射量在59.5×108/m2(兰州),生长期内≥0℃的总辐射量在42-50×108/m2(西北)。气候温和、雨热同季,光照丰富、农业生产潜力大。土地多,有利于调整种植结构和种养结构,光热资源丰富可一年多熟,水是影响旱作农业区光、热、土地资源利用的最大限制因素。
3、农业生产水平低。灌溉农业区粮食总产占全国粮食总产的70%,旱作区占30%(面积占50%),其中,北方旱作区粮食总产占全国粮食总产的24%(面积占40%)。说明旱作区生产的粮食主要来自北方旱作区,同时也说明北方旱作区单产低,潜力大。
北方旱作区人均占有粮食245.2kg,低于全国375.0kg的水平(1993年),是粮食调入区。
问题: 1、蒸发量大,水分利用率低。
2、土地贫瘠,水肥俱缺。有机质含量1%左右,物质能量投入低。
3、农作物结构不合理,种植结构单一。
4、水土流失严重。
5、农业生产水平低。
雨养农业:指单纯依靠天然降水的农业生产。它不仅出现在半干旱或半湿润易旱区,而且也出现在雨量充沛的湿润地区。根据雨量的多少和农作物生长期吻合程度,雨养农业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湿润区易涝雨养农业(雨量过多,需要排涝);二是适宜雨养农业;三是旱作雨养农业。旱作农业仅是雨养农业的一种。
十、旱作梯田可以种植什么农业?
旱作梯田可以种植耐旱农作物如糜黍豆等
梯田埂带间农田种植有机大豆、小麦、粘玉米、花生、茄子、辣椒、豆角、苏子、百合、西红柿、韭菜。从生态上,实现生态良好,无水土流失现象,埂带间农田得到永续高产高质量高效利用,有机农业生产实现高质量发展。
不同地区的梯田适合种不同的农作物。黄土高原新修梯田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有马铃薯、豆类、油菜等;南方红壤新垦梯田适合种植的农作物有花生、甘薯、芝麻、黑麦等,其次可种植豆类、油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