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劳动力转移的定义?
劳动力转移就是劳动力移动。必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是劳动力从农业活动中转移出来,进入二三产业。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劳动力转移的动因。正是因为劳动力过剩了,所以才要促使他们向二三产业转移,这样才能够使要素得到充分利用,利润最大化。由于二三产业在我国主要处于城镇,所以一般农村劳动力转移就是向城镇转移。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也是促使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劳动力流动的一种形式。用来特指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农业部门及农村地区的富余劳动力受较好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工资水平的吸引,转移到工业部门和城市地区就业。
二、农业劳动力转移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克服?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其中农业人口又占了很大的比重,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及工业化,城市化的实现,劳动力从效率低的农业部门转移到效率高的工业部门和第三产业,出现了大量劳动力的转移,但在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绝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工作,但其家属,子女及父母还留在农村,没有转移到城市里来,造成很多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没人照料。其主要原因如下:
1.工作城市房价太高,农民工根本买不起所在城市的房子,房租太贵,他们也租不起房,所以子女及父母来城里,无法安家。
2.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的收入普遍不高,而城市的生活开支普遍较高,其收入难得承担得起一家人在城市的开支。
3.很多大城市落户难,其子女在城市没有户口,上学困难。
4.很多老年人,因在农村生活习惯了,不愿来城市居住。
二,因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了城市工作,只剩下60~70岁的老人和妇女在家务农,造成农业人才缺乏。因从事农业种植和养殖,利润低,风险高,也造成大量农田抛荒。
要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国家通过扶持政策,采取免税,补贴的形式,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县城经济和乡镇企业,实现就地城镇化,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满意的工作。
二,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大力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提高乡村学校的教育条件及教育质量,提高乡村医院的医疗条件及医疗质量。这样更有助于吸引优秀农业人才来农村创业就业。
三、通过多种渠道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在平原地区,通过政策扶持,土地流转,实现机械化规模种植,提高效率,达到增收。在丘陵地带,不能规模种植的,在政府引导和支持下,搞精品农业,特色产品的种植和养殖,做出品牌,达到增收目的。
总之,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社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然规律。加快农村城市化步伐,把城市公共资源向农村转移,改变传统劳作模式,培育新型农民,做一些特色化养殖和种植,使农民增收致富,那么农村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的照料问题和农业人才缺乏的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三、劳动力的空间转移特征?
一是劳动力市场极化现象逐渐明显。我国区域之间劳动力市场的稳定型就业、灵活型就业与高技能型就业都出现了一定的极化趋势,主要体现在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之间的两极分化。东部地区内部的高技能型就业和灵活型就业规模都明显增长。
二是劳动力市场格局呈现南北差异。南方就业总量始终高于北方,且从2015年后差距逐渐拉大,南北方人口流入差距拉大,南方城市人口流入更加明显,南方就业质量高于北方。2019年,全国人口净流入最多的省份为浙江和广东,同期东北三省净流出人口最多。全国就业质量总体呈稳步上升趋势,南方就业质量高于北方,且就业质量增速高于北方,东部沿海地区领跑全国,就业质量最高。
三是劳动力市场就业岗位创造能力异质化显现。“三新经济”带来了直接和间接就业创造效应,2017年、2018年和2019年,“三新经济”带来的总就业规模分别为15148万人、15752万人和16566万人,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从区域来看,不同经济圈高技术产业就业情况差异显著,粤港澳、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吸纳就业能力较强,广东、江苏成为高技术产业就业吸纳高地,中西部地区正在通过发展高技术产业吸纳高技术人才。同时,国企民企携手促进高技术领域的就业创造与重塑。
四是劳动力市场“时”“空”边界不断变革。就业形态的空间变革主要体现在工作空间和工作模式两个层面。表现为,线下到线上的变化,传统的工作平台、工作空间萎缩,线上经济活动越来越多;工作弹性增强,一人一岗到多人一岗或一人多岗的变化趋势十分明显,弹性岗位模式与互联网平台结合,共同打造了各种灵活就业模式,工作更加多样化。就业形态时间转变主要表现为工作年限延长和工时缩短并存。
五是劳动力市场地域空间逐渐重构。在未来城市发展中,都市区外围城市、都市区核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效能将进一步释放,劳动力市场地域空间复杂性将会更加明显。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五大城市群成为主要人才流入地。后疫情时代,世界级产业链集群建设、国家城市群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世界级多中心网络型区域协调发展均会影响劳动力市场地域空间的重构。
六是城乡劳动力市场融合度上升。城乡劳动力市场融合发展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评价城乡融合发展的具体指标。城乡劳动力市场融合发展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人口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加快、返乡入乡人数日益增多以及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比例逐渐提高。
七是劳动力市场回旋空间增加。近年来,我国人力资本质量的稳步提升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回旋空间。同时,一系列改革有效破除了不利于劳动力流动的制度壁垒,为缓解劳动力市场的区域结构失衡提供了回旋空间。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劳动力市场线上回旋空间也不断拓展。
八是劳动力市场国际空间不断拓展。我国劳动力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劳动力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对外输出规模持续扩大;雇用海外当地人员数量和比例都在不断增加;中高端劳务合作是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发展趋势。在华外资企业雇用我国劳动力的主要特点包括两个方面: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吸纳我国劳动力呈现平稳增长态势;当前制造业仍然是吸引外商直接外资的主要行业,也是外资企业中吸纳劳动力最多的行业。
四、劳动力转移的保障措施?
一是通过引导性培训和技能培训,引导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二是通过举办劳动力招聘会的形式,帮助本区企业招工,帮助本区劳动力区内就业;
三是发挥村级劳动助理员作用,把全区招工信息资料印发给他们,通过助理员来动员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求职登记,组织劳务输出,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区内就业;
四是加强与广西、贵州、江西等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联系,建立劳务合作关系,组织本区企业外出招工或委托招工,解决企业招工难问题。
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的劳动力是?
指的是年满16周岁到60周岁的这部分人!
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概念是什么?
就是劳动力从农业活动中转移出来,进入二三产业。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劳动力转移的动因。正是因为劳动力过剩了,所以才要促使他们向二三产业转移,这样才能够使要素得到充分利用,利润最大化。
七、何级引导农业富余劳动力有序向城市异地转移就业?
国家实行城乡统筹的就业政策,建立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引导农业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引导农业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在制定小城镇规划时,将本地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重要内容。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引导农业富余劳动力有序向城市异地转移就业;劳动力输出地和输入地人民政府应当互相配合,改善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的环境和条件。
本回答由劳动纠纷法
八、农业劳动力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劳动力转移能够提升农业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是剩余劳动力,而非必须劳动力,劳动力的转移带来的农村人力资源的缺失可以由对应比例的资本要素加以替代,外出打工农民收入的增加,一部分用于优良品种、高品质化肥的引入,或者是使用收割机提升生产效率,资本要素的注入弥补了劳动力的短板,农业产量增加。
九、农业劳动力占农业人口的比例?
占人口比例为74%。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截止2023年,农村劳动力占总人口比例的74%。
十、充足的劳动力对农业的作用?
劳动是一切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在任何社会的一切社会财富,都是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的结果,是人类劳动与自然界相结合的产物。
没有农业劳动,就没有农业的存在与发展,也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或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因而农业劳动是农业及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农业劳动在农业中的重要作用,还表现在农业劳动具有能动性,即它是在农业生产力各要素中,惟一具有活力和发展最快的。
从人类产生以来,自然界的变化可以说是很小的,而农业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自然、经济规律认识的加深,有了极大提高,而且正是农业劳动力的不断提高,才使农业和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自然界为社会提供的物质财富得到急剧增加。
重视劳动力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中国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农业劳动力规模巨大,十分丰富,而劳动力既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又是消费者,如果能充份合理地利用好这丰富的农业劳动力,就能促进农业的更快发展,如果不能充份合理地利用,就会成为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负担。
因此,必须认真研究解决好中国农业劳动力的充份合理利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