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宋的经济农业特点?
经济繁荣,农业发展,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粮食作物尤其水稻产量很高,已经有“苏湖熟,天下足” 的粮仓,有先进生产工具秧马,此外棉花大面积种植。
二、两宋时期经济发展特点及原因?
(1)北人南迁,提供了劳动力,带去了技术和种子
(2)南方政治环境相对安定
(3)南方的自然资源比较优越并且得到更多的开发和利用
(4)统治者相对重视经济的发展
(5)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
三、两宋时期农业生产
在中国历史上,两宋时期是一个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影响的时期。这个时期指的是北宋(960年-1127年)和南宋(1127年-1279年)两个朝代,在这段时间内,农业生产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农业技术的进步
两宋时期,农业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和进步。其中最重要的是水利工程的发展。水利工程的建设包括修建水闸、水利灌溉系统和水利渠道等。这些工程的建设为农业增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有效地解决了水利不便的问题,并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此外,两宋时期还大力推广了耕作技术和农具的改良。农民开始使用更高效的犁具和耕作工具,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田的产出。同时,改进的耕作技术也使得土壤得到充分翻耕和施肥,提高了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农业生产组织的变革
在两宋时期,农业生产组织也发生了重大变革。封建农奴制逐渐瓦解,自耕农户和佃农的比例逐渐增加。农民开始拥有了土地的所有权和自主经营的权力,他们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农业生产,并享受到生产所带来的收益。
此外,两宋时期还出现了一种新的农业经营形式,即富户经营。富户经营是指一些富裕的地主或商人租赁土地,雇佣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富户经营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产量的增加。
农业生产的特点
在两宋时期的农业生产中,有几个特点值得关注。
- 多种经营:农业生产不再依靠单一的作物,而是进行多种经营。这种多种经营的方式有利于减少风险,保证农田的稳定产量。
- 农田轮作:轮作制度在两宋时期得到广泛应用。通过不同作物的轮流种植,可以充分利用土地的养分,并避免土地的疲劳。
- 农业技术交流:两宋时期,由于经济的繁荣和交通的发达,不同地区之间的农业技术交流更加频繁。这促进了农业技术的共享和传播,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进步。
- 农业市场的扩大:两宋时期,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的增长带动了农产品的需求。农产品开始向城市市场倾销,农民的收入也随之增加。
农业生产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两宋时期的农业生产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得粮食产量大幅增加,解决了食物短缺的问题。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社会稳定得到了保障。
其次,农业生产的繁荣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收入增加,他们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其他产业和商业活动中,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
最后,农业生产的进步和农业市场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商品经济的兴起打破了封建社会的束缚,城市的商业活动日益活跃,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结语
两宋时期的农业生产是中国农业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生产组织的变革为农产品的增产和农民的收入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这对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为后世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资料:
- 杨超. 两宋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与变革[J]. 北方经贸, 2019(10): 173.
- 赵浩然. 两宋时期农业生产的变革及其影响[J]. 理论与实践, 2015(09): 247.
- 庄俊. 两宋时期农业生产技术变革与农民经济状况改观[J]. 理论探索, 2010(12): 95.
四、两宋时农业成就?
两宋时期农业新的发展变化: 水稻种植面积扩大,讲究精耕细作集约化经营;从越南引进占城稻迅速推广,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农村专门从事个体小商品生产经济作物的种植专业户出现。 扩展: 宋政府的政策以及行为:比如有奖励农耕的政策,对广大农民进行激励提高了其劳动生产的积极性,还科学的推广农业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比如着力推广占城稻等)…… 宋代南方农民培育了许多优良稻种,并引进外来的优良品种。引进的外来优良稻种中最著名的有占城稻(越南)和黄粒稻(高丽)。当然占城稻(又称早禾或占禾属于早籼稻)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它原产于越南中南部,北宋之初传入我国福建地区。占城稻有很多优点,以耐旱生长期短适应性强著称。 关于占城稻还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2年)江淮两浙大旱,水田无粮可产,宋真宗便遣使于福建取占城稻种三万斛(旧量器单位容量为10斗)分给江淮两浙地区播种。不久河南河北一带也种上了占城稻,南宋时期占城稻遍布各地成为早籼稻的主要品种,也成为了广大农民常年食用的主要粮食。 宋代的农业生产技术也发生了变革,出现了专门除草用的弯锄,碎土疏土用的铁耙,安装在耧车上的铁铧……这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此外,在水利灌溉方面主要出现了龙骨翻车等工具。由此可见,宋朝的农业技术比隋唐时期是有很大的提高。 宋朝的土地田亩制度也是很先进的。宋代由门阀私有制和国家分配土地制转变为土地自由买卖和契约化,导致世族门阀的消失,使魏晋以来盛行的"庄园制度"为地主制度与小农耕作所取代,佃农从此更加自由了。至于国家方面以减轻土地兼并调节贫富不均来施政,避免了非常化的恶性循环。宋的土地政策是“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国有土地虽仍存在,占全部土地的小比例,是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的,国家只收登记费用。自由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均田制也随之彻底瓦解。私人地主土地所有制逐渐发展已成为主要的土地占有制,形成了“千年土地八百主”的局面。至于租佃的契约则多半由私人之间决定,非常自由。租佃制普遍发展,这种情况和体制一直被延用到清朝末年,可见其先进性。 由于均田制的废除,国家对社会的干涉不再是平均地权,而是对小农作出贷款。即是提高生产发展国民经济,而不是搞平均主义。这些是王安石的主张。
五、日本工业农业经济发展特点?
日本实行的主要是政府统一组织和指导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在组织上已经达到了相当完善的程度。日本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主管机构是农业水产省、农蚕园艺普及部,主要负责制定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相关制度,并组织、协调和指导推广工作,培训推广人员等。同时,把全日本分为9个区,在每个区设立地方组织,负责监督和指导都道府县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及发放推广经费。
日本。日本地处亚洲季风区,气候变化大,常受各种自然灾害侵袭。由于日本农业多是小户经营,抗拒灾害的能力低,政府为了稳定农业,保证农业的再生产和国民的食品供应,把建立保险制度作为防灾抗灾的重要手段。日本农业保险制度的重要特点是政府直接参与保险计划并且具有强制性质,凡生产数量超过规定数额的农民和农场都必须参加保险。具体做法是:投保户按田块数报保险额。保险额是投保受灾农民所能得到的最高赔偿额,保险额是按“每公斤保险额”乘以标准产量的70%计算。农林渔业部每年规定“每公斤保险额”,标准产量由农业互助社按田块情况确定
六、两宋文化特点考点?
特点哲学方面:理学盛行,衍生出一系列理学大师:周敦颐、朱熹.....给宋朝社会生活带来了深刻且重要的影响。“理”作为人的最高道德标准,对个人和社会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2文学方面:“词”在宋朝达到顶峰,“婉约派”“豪放派”等词派的产生,让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除了宋词,说书和戏曲,也活跃在宋朝娱乐的舞台上。
3饮食文化方面:宋朝在吃喝方面非常下功夫,现在流传下来的各式烹饪方法,都是宋朝吃货的努力。
4美学方面:宋朝绘画不仅仅是追求技术,更追求画中意境。少了矫饰之气,多了份自然平和。此外,也产生了很多书法大家和书法作品。
七、两宋时期艺术特点?
1、绘画题材和表现体裁的多样化。宋代绘画题材扩大,绘画分科变细,计有佛道、人物、山水、屋木、走兽、花卉、翎毛、墨竹、龙水等门类。绘画形式中工笔绘画有突出成就,青绿重彩仍然流行,水墨着色在山水画中占有重要地位,写意画开始出现。宋代绘画体裁有巨幅壁画、高屏大帏、长卷立轴、小幅绘画、册页形式、白描粉本小样等多种样式。
2、文人参与绘事,文人绘画渐成潮流。科举制提高了整个官僚的文化水平,以科举进身的文人力图强调自己的文化英雄地位,将绘画视为文化修养和风雅生活的重要部分。
宋代不少文人士大夫将绘画看成文化修养和风雅生活的重要部分,他们在绘画中以墨竹、墨梅、山水树石及花卉等为题材,追求主观情趣的表现,反对过分拘泥于形似的描绘,艺术上主张宁和平淡,追求天真清新的风格。米氏父子、苏轼等人为典型代表。
3、在宋代,宫廷绘画承载着宣传教化、笼络重臣、粉饰太平的主要功能。宫廷画家在艺术上必须附和帝王的审美趣味,因此,宫廷绘画的主要表现风格为:造型准确,格法严谨,精微细腻;赋色浓艳,华贵富丽;既有精密不苟之长,某些作品又有萎靡柔媚的倾向,形成“院体”画的独特风格。宋徽宗赵佶为典型代表。
4、出现了职业画家。画工解除了对贵族的人身依附,成为独立的手工业者。宋代城市经济繁荣,文化生活活跃,绘画的需求增加,绘画的服务对象有所扩大,为绘画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一些画师们的创作进入城市商业市场,不少技艺卓绝的画家活跃在社会上,对促进宋代绘画起重要作用。
这时期的职业画家的创作具有明显的商品画性质。绘画作为固定行业与社会建立更广泛的联系,突破了宗教题材与贵族题材的羁绊。扩大了视野,使世俗美术有了很大发展。宋代风俗画的发展可以为证。
扩展资料:
宋代绘画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高峰。它所反映的广泛的现实生活内容,在古代绘画史上是极为突出的。运用多采的优美的艺术形式,创造了很多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元明清绘画中的风格样式及理论大多可在宋代绘画中找到根据,表现了中国绘画的成熟与高度繁荣。
宋代绘画艺术在技巧上有许多重要创造。着重挖掘人物的精神状貌及动人的情节,注重塑造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花鸟画、山水画追求优美动人的意境情趣,注意真实而巧妙的艺术表现,并努力进行形象提炼,有着高度的写实能力。
文人士大夫绘画对于绘画艺术的繁荣提高也有促进作用,他们在主观的表达和笔墨效果的探索上尤有贡献。宫廷绘画在整个社会绘画的繁荣基础上得到高度发展,其艺术成就也不容忽视。
宋代绘画进入手工业商业行列,与更多的群众建立较为密切的联系。在五代南唐、西蜀建立画院的基础上,宋代继续设立翰林图画院,以培养宫廷需要的绘画人才。民间绘画、宫廷绘画、士大夫绘画各自形成体系,彼此间又互相影响、吸收、渗透,构成宋代绘画丰富多采的面貌。
八、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南宋时期,北方地区处于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下,宋朝的统治中心南移,因此朝廷重视商业特别是对外贸易的发展以增加财政收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南方商业繁荣的表现:
①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并且南方商业都市水平在南宋以后超过了北方。
②海外贸易的发展。宋代中国海外贸易兴盛,以广州和泉州为重要商港,海外贸易的范围广,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③货币制度的变化。纸币的出现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第一,经济因素。自唐朝晚期以来,大量中原地区人口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也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第二,自然因素。宋代气候条件变化,使南方更适宜农业发展。同时,由于北方经济开发较早,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破坏较为严重,而南方经过三国时期以来的经济开发,为经济发展打下一定基础,自然环境保持较好,从而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
第三,政治因素。自唐未以来,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两宋时期,中原人民反对北方少数民族贵族掠夺的斗争阻止了北方少数民族贵族的南下,使南方免遭战祸。同时,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采取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九、两宋时期绘画特点?
两宋时期,山水画发展最为显著(特色).绘画风格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工笔画有着突出的地位,青绿重彩仍然被不少画家运用,但水墨淡设色在山水画中更为流行,典雅的白描写意画也开始抬头,绘画出的民族特色也更加成熟了
十、两宋的绘画特点?
主要绘画特点有:
1、两宋绘画体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精致、写实之情,这一时期绘画得以进一步分科分为山水、花鸟、人物、宗教画及杂画等。
2、题材的多样性决定了绘画技法在前代的基础上更加丰富,着色表现从重彩独领天下分化为工笔渲淡技法和文人倾向的白描画法、减笔法等多种绘画手段。
3、由于绘画表现的技法和题材的多样性,使绘画的审美趋势发生扩展,宋代绘画的美学追求也表现为写实性、纯艺术化、注重传神表现、具有文人化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