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近现代美术学校的发展?
中国现代形态的美术教育,以1918年国立北京美术学校创立为标志。百年前,中国社会正处于时代激流之中。
新文化的理想之光努力冲破旧文化思想的羁绊,蔡元培倡导的“美育”理念便是这束光芒的组成部分。作为实施“美育”的路径与方式,美术教育应运而生。
当年的许多画家,无论负笈海外作艺术取经,或身处国内在画坛求索,都立志投身其中。
广东人郑锦,正是这段历史中绕不开的名字。然而,相较于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等广为人知的美术教育家,无论公众或美术史研究者,多对这位建构中国现代美术教育雏形的开创者所知寥寥。
二、中国近现代测绘史的发展?
中国近代测绘史的发展:我国的基础测绘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宏伟脱变。
可分为五个阶段:
1979年前:模拟产品不寻常
新中国成立初期,测绘装备落后,资料匮乏,物质条件艰苦,广大测绘工作者在一张白纸上绘出新中国的美丽蓝图。
80年代:数字产品呈英豪
传统的模拟测绘技术体系向现代化的数字化技术体系,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转变,传统的大地测量地面定位手段为卫星定位所取代。
90年代:数据库神通广大
随着现代测绘科技的发展,我国不断完善大地基准,初步建成了动态,高精度,多功能的基准体系。2001--2010年:成果应用上台阶
我国测绘业从后台大步走向前台的变更时期。应急测绘水平大大提高,测绘服务大大拓宽。
十二五:转型升级气象新
我国测绘地信业变革深刻的时期,测绘基准体系的成果精度和数据现势性全面提升,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极地测绘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十三五期间,加快了推进传统测绘转型,构建新型基础测绘体系,推进新型基础测绘建设,加快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
三、中国近现代报纸编辑形态的发展?
中国的报业发展已经不仅仅用迅猛就可以形容。据权威机构测定,北京每天的报纸印刷量超过了700万份。平均不到两个人就拥有一份报纸。以北京最为著名的《北京晚报》为例,其每日都有百万份的定额。2005年,全国拥有报纸近2000种,年用纸量也超过了三百万吨,这一数字达到了世界之最。报纸2000年以前起源于中国,2000以后,中国是世界第一报纸大国~
四、中国近现代货币的发展趋势?
中国货币演变趋势及其原因如下。中国的货币一直由金属货币向纸质货币演变。先秦时期货币的主要材质为贝壳,青铜,布匹。汉代以后圆形方孔铜钱成为了主要的货币。北宋以后白银成为了官方的货币。宋朝还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这是由于经济不断处于发展过程中,对货币的便捷度有了新的要求。
中国近代货币变化的特点及其变化的政治意义如下。中国近代的货币由贵金属货币向纸币货币转变。民国初年,北洋政府发行了银元袁大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后,推行了法币改革,执行废两改元制度。货币变化背后是统一的政权建立下的经济统一手段。
五、中国近现代发展遇到的挫折?
1、中国的资本主义没有发展起来,西方国家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后,先后进行了两次工业革命,走向了现代化,中国还停留在封建君主专制时期。2、清朝末年,封建统治腐败,民不聊生,国内矛盾尖锐,加上帝国主义的入侵,在内忧外患下,更难富强。3、不论是洋务运动的自强,还是后来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都因封建势力、官僚势力和帝国主义的太过强大,不能成功。
六、中国近现代学制的发展及意义?
清朝末年,光绪皇帝励志图新,责成当时的京师大学堂主管大臣张百熙拟订了一系列学制改革文件,统称《钦定学堂章程》,因这一年1902年是壬寅年,所以这套《钦定学堂章程》简称壬寅学制,这是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是它没有施行便废止了。
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即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颁布了由张百熙、荣庆、张之洞重新拟定的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统称《奏定学堂章程》。由于还处于农历的癸卯年,所以《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这是中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癸卯学制》中把体育纳入教学内容,设置“体操课”,这是我国近代体育课的正式开始。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政府,封建社会结束。次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这个资产阶级政权颁布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借鉴日本的学制,首次规定男女可以同校,在教育内容上,废除了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的内容,把学堂改为学校。
1922年民国时期,北洋政府颁布了一部新的学制叫壬戌学制,也叫“六三三学制”或者“新学制”。这部学制是以美国教育为蓝本,是由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研究制定的,这个全国性的民间组织发动了自下而上的教育改革并取得了成功。现在的大家李政道、杨振宁等都是这个学制的受益者。这个学制沿用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沿用时间最长的一部学制。这个学制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缩短了小学修业年限,延长了中学修业年限;②若干措施注意根据地方实际需要,不作硬性规定;③重视学生的职业训练和补习教育;④课程和内容侧重实用;⑤实行选科制和分科教育,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两种准备。“壬戌学制”建立了自成体系的、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教育系统,用职业教育制度取代了清末的实业教育制度,第一次确定了职业教育在学制中的地位。
1951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公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颁布的第一个学制。这一学制的特点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汲取了中国教育工作的以往经验,特别是老解放区教育工作的经验,体现了“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和“学校向工农开门”的方针;确立了各种形式的干部学校、业余学校应有的地位,使工农大众和工农干部受教育以及在职人员的再教育得以保证;确立了各种技术学校在整个学校体系中的地位,使各种技术学校得以衔接,以利于满足社会对劳动就业的需要;重视对知识分子和广大干部的革命政治教育;高等学校的学制多样化,有利于各种人才的培养。这个学制是国家用革命的方法发展人民教育的一个重要步骤。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它未完全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带有过渡性质。
七、中国古代灌溉工具反映了中国农业的发展?
灌溉工具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农业的蓬勃发展。
在中国古代,农业一直是整个社会的重中之重。因为只有农业发展了才能保证整个人口不会受饿,才能更好的去发展其他方面。
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就是灌溉工具的发展。当灌溉工具越来越先进时,农业就会取得巨大进步。
八、中国古代灌溉工具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
1、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
水资源是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水利灌溉工程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确保其健康生长,促进农作物产量及质量的提高,同时给农民收入的增加提供了重要保障。
2、有助于维护农业生态平衡
水利灌溉工程在生活饮水安全、排洪泄洪、水土保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可以改善土壤水质状况,减少干旱、洪涝和水土流失给环境带来的破坏,维持生态平衡,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有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
水利灌溉工程可以有效缓解洪涝、旱灾等状况,最大限度减少灾害天气给农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为农业可以更好的生产创造良好的条件,实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
九、中国古代农业工具发展对历史的影?
原始社会时期。
耒耜的确是有木棍演变而来的。耒耜的发明可以说是开创了中国农业工具史的开端,其意义不亚于人类第一次载人登月。也可以这样说,一根木棍开启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先河。随着农业工具的产生,人类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从此人类开始向奴隶社会迈进。
春秋战国——铁器时代
在这一时期,中国古代农具进入大发展时期,由于冶铁技术的提高,铁作为一种优质且产量充足的材料,从此农具进入铁制时代。生产效率翻了几十倍,而带来的影响就是社会的变革,奴隶社会的井田制被铁制农具干翻在地,而作为新兴的士族和小地主崛起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故才有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变法改革运动成为那个时代的潮流。
秦汉时期农业工具的发明与完善,是中原王朝的粮食产量,人口数量,财富总量都得到了一个质的提高,所以秦汉帝国有充足的粮食与财富开启对外战争。比如秦始皇南征百越北击匈奴,汉武帝的北伐匈奴,这些都是建立在发达的农业生产上的,而这全依靠农业工具的发明与创造和农业技术的提高。
唐宋时期——中国古代农业工具发展的顶峰。
这一时期被发明创造的农业工具更加精细与专业。比如唐代《耒耜经》中记载的曲辕犁,就十分先进。他由犁底等11个部件组成,使用者可根据需要耕做的深浅和宽窄,调整犁,并且操作简单便利。其中北魏《齐民要术》中记载农具多达30余种。元代《王祯农书》的农器图谱,有105种之多。可见这一时期中国的农具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顶峰时刻。这一时期由于农业工具的改进发明,使古代农业生产率提高了一个档次,这一时期中国人口规模变大,到了宋代达到了约1亿人口,并且社会富足。唐帝国的扩张也达到了中国古代中原王朝的顶峰,并且中国的四大发明全在这一时期产生。可以说这一切历史繁荣的成就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为其奠定了基础,则农业工具和技术发达,则为农业发达创造了条件。
十、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历程?
1840年--1842年爆发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与英中签订《南京条约》,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年--1860年爆发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北京条约》、《天津条约》。
1883年--1885年中法战争,签订《中法条约》。
1894---1895,中日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00--1901,八国联军进北京,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近代史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到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为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
中国近代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