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帝、景帝是谁?
汉景帝刘启(前188年-前141年3月9日)。西汉第六位皇帝(前157年—前141年在位),汉文帝刘恒嫡长子,母为孝文窦皇后窦氏(即窦太后)。
汉太宗后元七年(前157年)六月即位。在位期间继续推行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政策,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恢复和发展。
二、文帝与景帝的关系?
父子关系。文景之治是中国进入帝国时代的第一个盛世。经济生产得到极大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富裕,是封建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一个伟大时代,并为汉武帝征讨匈奴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文景之治仅有短短的40年,很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政策都是一贯和延续的,单纯的讲到底是汉文帝功劳还是汉景帝功劳,
三、文帝、景帝分别是谁?
第七个
是汉高祖-汉惠帝-汉前少帝刘恭-汉后少帝刘弘-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大名鼎鼎的刘彻)
介绍一下两个陌生的
汉前少帝刘恭(前188年-前184年在位)被吕后所杀.
汉后少帝刘弘(前184年-前180年在位)吕后死后和兄帝梁、淮阳、常山王同时被大臣所杀.当时大臣准备在代王,淮南王及齐王三人中选择一个登基.因"代王方今
高帝见子,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且立长故顺,以仁孝闻於天下便。"遂立为帝,就是汉文帝.
四、文帝景帝武帝谁厉害?
说实话都厉害,但没有文景之治做基础,汉武帝根本没有条件进攻匈奴。
文帝景帝交到汉武帝手上的汉帝国,本来就已经是一个强盛的国家,军事力量的爆发属于厚积薄发。
汉武帝在中央集权、军事力量发展、人才选拔方面的建树还是非常高的。
汉武帝的主要功绩还是在驱除鞑虏,对少数民族的战争,但是统治后期还是把汉朝带入了动乱,尤其在储君问题的处理上糊涂的可怕。如果汉朝每一个君主都这样治国,国家非常危险,汉朝早就亡了。在一定程度上,和明太祖、唐玄宗有类似之处,晚年的做法非常危险。国家要稳定发展,还是需要更多汉文帝这种公认的明君,偶尔出现汉武帝这种爆发就可以了。
五、汉武帝文帝景帝称号的由来?
周朝有文王、武王,汉朝有文帝、武帝,三国时有魏武帝、魏文帝。历代为什么都有“文帝”“武帝”呢?
这“文”和“武”都是帝王的谥号。谥号是皇帝死后,新继位的皇帝请大臣们根据死者生前的品德和行为,按照谥法规定给予的一种称号。谥号本来是有褒善贬恶的意思。按照谥法规定,谥号可分为表扬、批评和同情三大类。属于表扬的如:“经纬天地日文”。意思是,善于治理天下的可谥为“文”。象汉文帝刘恒,隋文帝杨坚,唐太宗李世民,都是以善于治理天下著称的,所以都被谥为“文”称“文帝”再如,“威强睿德曰武”,意思是说,声威强盛而又明智的可谥为“武”。象周武王姬发,汉武帝刘彻,魏武帝曹操,晋武帝司马炎,都是以声威强盛著称的,所以他们的谥号都是“武”称“武帝”。
谥号并不能真正说明人的才德,它有很大的虚伪性。到了宋代以后,每个君主的谥号就只有褒扬而无贬恶。
六、文帝景帝采取了那些措施?
皇权强大的根源:汉文帝和汉景帝对巩固王朝所作出的努力
1.重视农业生产,稳定经济根基
西汉初年,社会经济非常贫困,前朝的农民战争和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对百姓正常生活和农民的农业耕作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社会动荡,政局混乱,经济遭到破坏,老百姓们的生存受到威胁。
因为连年发生的饥荒,使得社会中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人口也因此剧减。百姓们的生活受到威胁的时候,处于社会上层的皇帝、王侯将相们的生活也并不好过,他们坐不上能够彰显自己身份地位的车马、也穿不上精致的服饰。
在现代世界中,有一句著名的话叫做"要想富,先修路",而放在古代,能够与修路相提并论的一定就是发展农业生产。
而汉文帝和汉景帝显然看到了国家未来发展的问题和前景所在,他们十分重视农业生产,曾经多次下令劝课农桑,鼓励全国人民从事农业生产,重视农业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延续了汉高祖刘邦治理时期的休养生息的政策,免除兵役,重农抑商,大力的发展农业种植和生产,试图从农业入手来恢复社会残败不堪的经济。
除了政治策略上的重农之外,在税收和赋役上都采取了轻赋薄赋的政策,在社会经济有所起色之后,虽然重新开始征收农业税,但坚持三十而税一,这依然是十分轻的税收政策。
在男子的兵役制度上,也开始取消了免除兵役的政策,重新启动,但是比起原来的推迟了几年。
可见汉文帝和汉景帝在统治期间,依旧将农业发展作为国家繁荣和振兴的重点所在,虽然在循序渐进的恢复社会赋税徭役制度,仍然以农业发展繁荣为主,在经济得到发展以后,汉朝的实力就已经远远超过了诸侯国,压制弱者并不是难事。
七、文帝景帝谁能力强?
文帝能力强。
汉文帝的贡献有:延续了汉王朝。陈平,周勃诛吕之后,可以成为皇帝的人选相当多,而刘恒几乎没有后台,没有竞争力,但是陈平他们看重的就是这点,所以才拥立了刘恒作为皇帝,但是刘恒有出色的政治才干,延续了汉王朝。
完成了修养生机的目的。刘恒是无为而治的忠实信徒,在他的治理下,汉朝人口怎加了,人民生活水平也提高了。
充实国库,强大国家。汉文帝晚年已经是国库充盈,历史上记载穿钱的绳子都断了。
落实了将“孝”作为国策的政策。汉朝以孝治天下,在汉文帝得到了发扬,并且汉文帝也是以身作则,对母亲薄太后相当尊重。
设定了削藩的基础政策。采取了蚕食诸侯国的方略,同时封刘胜为梁王,为汉景帝评定七王之乱奠定了基础。
而汉景帝主要的贡献就是削藩并且评定了以此引发的七国之乱,汉景帝削藩采用的急火,多以容易招致叛乱,不过也为后来推行推恩令消去了阻碍。
而汉景帝评定七王之乱有很重要的两点:一个是重用周亚夫;二是梁国作为屏障。
而这两点都是汉文帝留下的遗产,周亚夫是汉文帝发现并任用的人才,梁国也是汉文帝大肆扩张,并将梁武分封到此,所以汉景帝能评定七国之乱,也是因为汉文帝之前已经做好了相应的铺垫工作。
八、历史上文帝和景帝的统称?
历史上把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称之为“文景之治”。
汉初,社会经济衰弱,朝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当时社会比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来。到景帝后期时,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以至于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了。
九、为什么史记中称汉文帝,汉景帝为孝文帝孝景帝?
因为当时两位皇帝都推崇的是老子的道家思想以孝立天下的治理方针!而到了汉武帝时变尊崇儒术了!
十、西汉文帝景帝时期被称为什么?
文景之治,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天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