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一、世界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1.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2.万年稻作

3.哈尼稻作梯田系统

4.从江侗乡稻鱼系统

5.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

6.敖汉旱作农业系统

7.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

8.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

9.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

10.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

11.陕西佳县古枣园

12.新疆吐鲁番坎儿井农业系统

13.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

14.甘肃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

15.梯田

二、农业文化遗产世界第几?

中国以18项农业文化遗产位居世界第一。

今年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倡议20周年。目前,全世界共有65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分布在23个国家和地区,而中国以18个项目位居第一。

中国18个项目包括了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等18个系统。

三、世界高寒农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气温变暖,冰川地区继续上移,世界高寒农业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

四、中国拥有的世界农业文化遗产?

截止到2018年4月19日,我国共有15个,居世界各国之首。

1.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2.万年稻作

3.哈尼稻作梯田系统

4.从江侗乡稻鱼系统

5.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

6.敖汉旱作农业系统

7.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

8.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

9.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

10.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

11.陕西佳县古枣园

12.新疆吐鲁番坎儿井农业系统

13.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

14.甘肃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

15.梯田

(1)尤溪联合梯田

(2)新化紫鹊界梯田

(3)胜龙脊梯田

(4)崇义客家梯田

五、我国农业文化遗产居世界第几位?

   中国以18项农业文化遗产位居世界第一。中国18个项目包括了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等18个系统。

六、农村农业发展趋势?

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显著提高,未来农业将逐步从“供给导向型”向“需求导向型”转变;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已经步入常态安全型,未来农产品发展将从“口粮农业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更加高级的大食物观方向转变

七、2022农业发展趋势?

1、区域农业

区域农业将会成为一个发展趋势之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虽然现在一些地方可以凭借机械的力量将一个人的扩大,但是总归无法和一个区域抗衡。而随着大家的需求日益上升,区域性农业的呼声也将日益扩大。这样的趋势会有效的提高农户对于市场风险的抵抗,且能有效的提高比较的交流效率,互相提高技术,现在一些大平台上面的交流论坛就是这样的一个雏形模式了。

2、合作农业

农业一直以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现在的农业趋势更是明显,大家都是彼此互补,形成一个小型的圈子,让自己的事业更稳定。如今比较常见的合作农业模式有合同农业、种养结合等形式,这样的农户自身的稳定性高,不容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双方都会有所保障。未来这样的农业生产方式将会大行其道,甚至可能呈现出一个个联盟形式。

3、品牌文化

农业如今也越来越像各个公司了,追求品牌效应的农户,其收益与规模明显对比普通的有优势的多。现在消费者购买农业产品也会看看是什么地方生产的,一些品牌效应好的农业产品,在大家的心理先天就品质要硬一些,其次其利润空间相对也会大一些。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执着的要建立自己的品牌,这个已经成为了下一个趋势之一。

4、绿色农业

健康是这个时代的主题之一,相对应的绿色食品自然而然也是大家眼中的焦点。而以前由于农业生产的不规范,各种农业产品漏洞很大,于是各种事故就出现了,但是由于消费水平的问题,很多人没有选择。而现在不一样,农业生产的竞争压力偏高,一方面选择放弃绿色食品,那么自然会有人来顶上其市场空缺。大家生活好了,肯定就渴望更好的生活品质,而绿色农业的趋势无疑又是大众消费者的选择。

八、农业未来发展趋势?

一、规模化农业:未来,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业规模化趋势也将加强。

二、新型农业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相对于传统的小规模、自给半自给农户家庭经营提出的。

通常指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和新农人等。

三、互联网+农业: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面临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生产成本“地板”抬升、资源环境“硬约束”加剧等新挑战。

未来,随着互联网的全面普及,互联网在农业领域的运用将会显得更加宽泛,互联网+农业将取得显著成绩。

四、高科技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的推动力量非常明显。

九、未来农业发展趋势?

农民将长期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国家把土地分给农户,让农民自产自销,自主经营,适应了当前中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未来不论是农业如何变化和发展,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都不会改变。农业生产与农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农民有权利参与市场竞争,也有能力驾驭市场。

农业的发展,农民利益的获得,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十、中国及世界的农业现状、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这是我另一篇回答,转手以贴赚人气:

作者:龙牙

链接:

中国农业发展出路在哪? - 龙牙的回答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中国农业的出路就在中国农业的面前,我觉得是条康庄大道,没有什么值得担心的。从事这个行业而有远见的人,也不可能看不到这条出路,甚至早已做好了准备。下面我们从政策、技术、组织形式三个方面讲讲这条道路,并从产业链的角度分析农业有可能出现的变化,供有远见的农业人参考并批判。

一、中国农业政策的未来发展趋势。

每年的国务院1号文件,可以清晰的看出中国国家层面农业未来政策发展的趋势,这个趋势并不一定正确,也不一定就真的有利于农业的健康发展,但是肯定是符合国家总体利益的。

所以说,农业政策的未来趋势,还得看国家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经济形势的发展与农业政策。

中国目前面临的最大矛盾,是崛起的中国和旧有世界秩序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中,最根本的矛盾点在于旧有世界秩序无法满足新的世界需求。中国目前处于满足这个新需求并且壮大自己,以期未来建立自己的新世界秩序的过程中。我们既不必妄自菲薄,也不能狂妄自大,要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在现有世界秩序中的角色和地位,稳扎稳打推进自身的建设。

1、未来中国的经济形势

在这个阶段,经济上的主要困难是产业转型升级与市场争夺上的困难。

我国现有产业结构,主要就是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占据主导地位,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困难。国际市场上,以高铁、通信产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作为龙头和“尖刀班”,“中国智造”的一批新产业持续跟进的中国市场力量,正在与传统发达国家争夺市场份额,谁胜谁负还不好说。

金融市场上,中国有着长期集权主义思想主导,占据了一定的先天性优势,也同时存在先天性弊端。主要体现在围绕国家安全的金融力量十分庞大而且转向灵活,社会风险容差大,不容易因为金融方面的差错出现大的社会动荡。劣势在于金融市场不成熟,对资金的分配存在个人主观性较大的问题。

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同样面临着其它产业存在的问题。新技术在农业方面的贡献还不够突出,社会资金投入农业不够充分,固有经济结构制约农业发展的问题还普遍存在。

新技术投入方面:新技术进入农业领域,主要有两个问题:“水土不服”、“眼高手低”。某些新技术进入农业领域,起效慢,不能得到广泛认可。部分农业人急功近利,不愿意冒险采取新技术。科研院所效率低下,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存在制度性的障碍。部分科研人员不能够真正认识到技术应用的前景,高新技术应用不接地气。转基因方面的政策肯定会进一步放松,慈禧太后都得放铁路进来,没有理由21世纪的人还不如老佛爷。

资金投入方面:农业的投资回报率是很高的,整个农产品市场空间也足够大,但是能够真正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固有的“农民不挣钱”的思想根深蒂固。结合中国特有的计划经济思想,导致农业投资总量少,跑偏的还多。

固有经济结构方面:农产品价格倒挂问题还将长期存在,农民挣不到利润、市民买菜又贵。其中的流通渠道效率低下,是主要问题所在。有个很有意思的电影《解放军占领巴黎》,里面有中国人组建“人力传送带”,挨个传递物品的画面,就是当前农业流通渠道的写照。参与这个渠道的人口过多,既得利益庞大。

2、未来中国的农业经济政策

针对以上的缺陷,结合国家战略需要,我估计下一步的农业经济方面的政策主要有四个方面:

农村土地政策:进一步建立完善稳健的土地流转政策,综合考虑各方利益,推动适度规模化农业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政策难以避免的会和中央政策相抵触,会出现个别地区土地流转反而退步的情况。但是总体来说土地流转将更加普遍的存在,相关法律法规打架的地方会减少,土地流转集中在800到1000亩左右会遇到人为设置的法律瓶颈。

农业技术政策:将会利用农业补贴的办法,推进几个方面的农业技术推广。种植业主要有:设施农业、精耕循环农业、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小微型农业机械、新灌溉技术。养殖业方面主要有:现代化养殖、规模化集中养殖、畜牧杂交繁育。

农业金融政策:将会建立起或者政府、或者民间的农村金融中介机构,并实施规范化管理。相关政策的出台估计会在19大以后了,而机构的成立和有效运行,则可能会在2020年之后去了。组织形式可能是采取风险共担的方式,针对的对象是农业创业者和规模化农业经营者。

农业流通政策:将会扶持一批高效率的农业流通专业企业,推进互联网+农业经济,部分解决农产品价格倒挂的问题。农业产品分档销售,既高端走高端、低端走菜市场,将会成为一种常态。农业电商发展在10年以后才能成熟,目前这一批农产品电商将是被拍死在沙滩上的一批。迫于城市人口增加、生活水平受其它产业压制的主要压力,旧有农产品流通渠道从业人员的利益会被放弃和牺牲,大概在2020年左右会出现大批旧农产品流通渠道从业人员失业或者至少利润受损的情况。

(二)安全形势的发展与农业政策

我们主要从两个方向分析中国未来的安全形势:对内安全威胁和对外安全威胁。

1、对内安全形势与农业政策

中国对内安全,以前是刮地皮厚度和老百姓肚子之间的矛盾。现在是刮地皮厚度和老百姓智商之间的矛盾。时代毕竟在进步嘛。

闲话少说,一会儿被小管家禁了。

体现在农业政策上就主要是两个方面:农民和市民。

农民方面的政策:继续压缩农业人口,通过利益导向、自然消亡的办法,进一步减少农村实际生活人口。近20年内,将会长期存在“半城半村”人口,政策将会对这批人采取“搁置不管”的办法,在不触动他们的利益的前提下,改善城市生活条件吸引长期驻留城市,完成农村土地的换代移交。

市民方面的政策:市民是农产品的最终消费群体,为了避免主要矛盾,防止出现大规模社会动荡,政策肯定会继续稳定主要农产品价格,通过宏观调控的方式控制主要农产品利润空间。体现在农业上,就是大宗农产品利润维持较低水平但是市场空间大,季节性农产品以及特种农产品利润空间巨大但是市场空间小。

着重说下这里面会存在的几个“大坑”。一是特种农产品炒作的坑。会有人看上特种农产品巨大利润空间开展炒作,如前几年的蓝莓、玛咖,即将火起来的铁皮石斛、黑枸杞。被炒作的人,也就是广大散户接盘侠,会被巨大利润吸引,一头栽坑里,血本无归。估计在2050年之前,这种现象隔几年就会有一次。二是进城农民不认账的坑。刚进城的农民会觉得自己对农产品是“专业的”,实际上脱离农业生产,不足一年就已经不再是这个行业的人了。这些人会导致部分农产品价格出现极其微妙的巨幅波动,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要嗅觉灵敏而慎之又慎。必须严密注意媒体风向,手段灵活多变,避免突然的莫名其妙的损失。国家有必要动用行政手段控制媒体跟风炒作,处理好公众情绪化反应,否则有可能出现局部的社会动荡。

2、对外安全形势和农业政策

农业上的对外安全主要就是粮食安全和边远边疆地区农产品供应问题。

粮食安全:不是不可以参与国际农产品贸易,相反我们完全可以从中获利。国际上对我国的农产品倾销不是一天两天了,在各种国际贸易协定里,这都不是什么阴谋诡计而是光明正大的行为。我国是出于压缩农业人口数量的考虑而没有采取强有力的倾销和反倾销措施而已。在10年到15年之间,我国农业人口将会达到新的平衡阶段,这方面的政策肯定会进一步跟上,题主提到的“即使年年丰收,国内粮食价格还是要比国外进口的贵,问题是我们已经大面积机械化生产了,还能怎么样?”的问题将会得到解决:国内粮食价格还是比进口粮食贵,可是别人的国家一样也是这个情况。差价哪儿去了?那就看赵家人的心情了。可能用于农业技术革新或者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可能突然就亏损掉了。

边远边疆地区农产品供应:目前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手段居然还是“屯垦”……不过大家放心,最高层不可能永远被利益集团蒙蔽,发冤大头工资。最高层早晚会意识到,在飞机满天飞火车满地跑的现代,农产品流通永远比边疆那三两亩地重要,诸如南海、新疆、西藏等等边远地区的运输补贴政策很快就会出台。

二、中国农业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

农业的第三次技术革命迫在眉睫。

先科普一下:第一次是铁器的使用,第二次是化肥和杂交育种技术的使用。分别对应于冶金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

第三次是基因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使用。

这不是你想不想参与的问题,而是你将以怎么样的姿态参与,以免摔得太难看的问题。

受中国民众情绪的制约,中国参与这次农业技术革命,必将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基因育种以及相关作物种植,必将集中于“不入口”的品种上。生物能源、生物工业原料方向,基因技术运用将会得到充分发展,而用于食品的基因技术肯定会被长期压制。注意并不限于转基因技术,而是包括生物工程在内的所有基因技术。

信息技术与农业的结合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包括互联网经济、自动化控制在内,信息技术与农业的整合将长期处于试验——错误——改进——再错误的循环中,并螺旋形上升。全球都是这样,中国肯定无法避免并且走的弯路还要多些。

中国将在一个方面摔大跟头,几乎无法避免,我觉得这是最让人绝望的地方:农业新材料。就中国的材料科学,我完全没法建立信心,这方面注定要长期受制于人。

三、未来中国农业的组织方式及全产业链分析

三农问题是个整体性的问题,农民、农村、农业,一定是整体推进的。

未来中国农业的组织方式会在当前的形式下有微调,不大可能出现大的颠覆性变化。规模化农业和小农经济还将在一段时间内共存,时间大约为20至30年。国家也不敢步子迈得太大,以防扯到什么重要的器官

农业生产领域:现代大型农业企业为龙头,如新希望、通威、正大、孟山都等等国内外大型农业企业将会成为农业生产中的领头羊,主导品种的选择和农业生产资料的分配,并提供一定的稳定性保障,政府在这方面的职能肯定会退让一些。中小型农业企业是具体生产的组织者和经营者,并提供大部分的农村基本生活保障服务,诸如养老、医疗、教育等。他们将会顶替一部分政府以及村委会职能,担负起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责任。农村个体户经营将会进一步困难,受到市场渠道的制约,利润将进一步遭到压缩。小农户主要出于兴趣爱好而存在,并不能为市场提供大量的农产品。

农产品流通领域:传统农产品流通渠道会遭遇2006年至今小商品流通渠道经营者相同的命运:淘汰。流通领域的发展总体来说呈现专业化和分层化的趋势,电商渠道早晚会建立:只有中国会建立完整的农产品电商渠道,别的国家都不会有。以后的农产品流通,主要就是专业菜市场和农产品电商,针对特定消费群体的趋势会更加明显。以前那种杂七杂八污水横流人声嘈杂的菜市场将会成为历史。农产品电商将占据粮油产品60%的市场,占据生鲜农产品80%以上的市场份额,反而是现在最火的特种农产品市场占有份额并不大,最多能到10%。达到这样的市场份额,将花费从现在开始10年到15年的时间。

农产品消费领域:终端市场的特征分析较多,网上到处都是,这里不再赘述。大体上就是生鲜农产品市场份额扩大,粮油市场进一步萎缩。农业旅游将会维持目前火爆的现状,还有可能进一步火爆。着重说下高端农产品:我估摸着,高端农产品不会像大家想象的那样扩大,反而保持与现在基本持平的水平,个中理由,大家自行琢磨

以上是尽量全面的考虑中国农业的未来发展。具体到某个领域,生产、流通、消费,每个人还有自己更为具体细致的感受,但是整体的风向已经非常明确:中国和别的任何国家都不一样。普遍的世界通行的规律只是规律而已,落实到具体的地方肯定是不能一概而论的。这是一场资本、技术、利润、市场、乃至于消费心理之间的复杂博弈。

《西游记》电视剧的主题曲说得好: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

想了解更多农业相关文章?请参看本人农业专栏:

围农夜话 - 知乎专栏

上一篇: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可研报告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