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中国成立初期资料?
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接受全国政协的建议,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决定每年10月1日,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伟大日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庆的庆祝形式曾几经变化。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1950—1959年),每年的国庆都举行大型庆典活动,同时举行阅兵。1960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本着勤俭建国的方针,决定改革国庆制度。此后,自1960年至1970年,每年的国庆均在天安门前举行盛大的集会和群众游行活动,但未举行阅兵。
1971年至1983年,每年的10月1日,北京都以大型的游园联欢活动等其他形式庆祝国庆,未进行群众游行。1984年,国庆35周年,举行了盛大的国庆阅兵和群众庆祝游行。在此后的十几年间,均采用其他形式庆祝国庆,未再举行国庆阅兵式和群众庆祝游行。1999年10月1日,国庆50周年,举行了盛大国庆阅兵和群众庆祝游行。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20世纪举行的最后一次盛大国庆庆典。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庆庆典上共进行过13次阅兵。分别是1949年至1959年间的11次和1984年国庆35周年、1999年国庆50周年的两次。
国庆纪念日是近代民族国家的一种特征,是伴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并且变得尤为重要。它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的标志,反映这个国家的国体和政体。
国庆这种特殊纪念方式一旦成为新的、全民性的节日形式,便承载了反映这个国家、民族的凝聚力的功能。同时国庆日上的大规模庆典活动,也是政府动员与号召力的具体体现。显示力量、增强国民信心,体现凝聚力,发挥号召力,即为国庆庆典的三个基本特征。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发展以什么循环为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格局经历了多次调整。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独立自主完成了早期工业化原始资本积累,这一阶段主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改革开放后,在国民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后,我国逐渐形成外向型经济发展格局,国际大循环逐渐占主导地位。但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以及国际环境变化,我国适时提出了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作家?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郭沫若翻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华伦斯坦》等11部德语作品得到了系统性再版。
通过这些德语译作的再版,郭沫若强化了新生人民民主国家民族精神建构的方向和路径,并且通过对旧有译文的字、词、句等方面进行的修改及适度强化,
四、我国工农业的发展状况?
我国是农业大国,轻工业在南方较发达,重工业在东北。
五、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主要经济特征?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五种经济成分:国营经济、个体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处在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指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在经济成分上,呈现出私有和公有多种形式的经济成分并存。其中建国初没收官僚资本和外国在华资本,直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当时以个体劳动为主要特征的农业和手工业属于个体经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属于私营经济。在这一时期,对个体农业、手工业进行改造,产生了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私人资本主义)的改造,则通过公私合营这一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形式向国有经济过渡。
六、新中国初期文化方面有什么大事?
新中国初期为繁荣文化艺术发展毛泽东于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
七、关于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歌曲?
《我的祖国》郭兰英《洪湖水浪打浪》王玉珍《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闪闪红星》等等
八、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艺作品?
有以《洪湖赤卫队》和《江姐》为代表的新歌剧;以田汉的《关汉卿》、郭沫若的《蔡文姬》、曹禺的《胆剑篇》、吴晗的《海瑞罢官》等为代表的历史剧;以海默的《洞箫横吹》、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鲁彦周的《归来》等为代表的“第四种剧本”。
代表十七年戏剧最高成就的剧作是老舍的三幕话剧《茶馆》等等。
九、新中国建立初期走什么道路?
新中国初期工业化道路
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借鉴苏联的经验,走不同于西方的工业化道路。
(2)特点
①实行五年计划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步进行。
③立足于中国国情。
(3)原因
①国内资金和资源缺乏,只有集中人力、物力进行重工业与工业体系的建设。
②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遏制和孤立”;中国“一边倒”政策倒向苏联。
④中国经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原因。
十、建国初期新中国的"第一"?
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轧钢厂、无缝钢管厂、炼铁炉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新中国有了第一炉铁水、第一根无缝钢管。
到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解放牌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中国第一个电子管厂--北京电子管厂。在齐齐哈尔的富拉尔基建成了――富拉尔基重工业基地。这里有新中国第一个高温高压热电厂、第一个特种钢厂齐齐哈尔特种钢厂、第一个重型机械厂-第一重型机械厂。集宁---二连浩特铁路是新中国第一条国际铁路,实现了中国-蒙古-苏联的国际铁路联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