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亚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有哪些模式?
以日本为代表的东亚模式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发展研究
日本农产品流通体系是东亚模式(批发市场模式)的主要代表之一。东亚模式以小农户为主农业生产比较分散,因此生产者组织有很重要的作用和必要性。一方面,生产者组织可以把细碎的个人出货规模化,减少流通过程中的费用,还可在市场竞争中给予相对个体的农户一定的话语权,保护农户的利益。另一方面生产者组织把更多的市场信息反馈给农户,有利于调整生产结构,减少盲目生产带给农户的损失。
此外东亚模式中消费端也不像北美模那样由一些大型销售商(超市)占据主导地位,因此东亚模式中批发市场在农产品流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中国农业现代化农业如何发展?有哪些专业岗位?
我国是农业大国,现在搞农业,已经不是简单的进行种植了,而是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技术指导,这样才能让农业更加产业化发展。
农业需要技术,不是随随便便将种子播种到田地里就可以有收获的。农业也不再是简单的种植,而是通过数字化的手段、技术、依据科学的标准,对农作物和养殖进行科学精准的数字化技术的管理,在保障动植物的品质条件下扩大产量,从而实现粮食连年丰收“保障粮食供给,端牢中国饭碗”。
农业数字化技术员岗位职责:
一、实际操作大棚种植,精通各种农作物的日常管理,这里的农作物一般指的是黄瓜、茄子、辣椒、西红柿、叶菜类以五彩椒等。
二、合理规划并建造温室,指导各种农业机械的施工与操作,了解如何进行棚面安装,熟悉各种温室机械的正常操作。
三、擅长病虫害防治工作,精准区分不同的病虫害,知道如何进行对症下药。
四、结合土壤情况科学合理的施肥。
五、季后结合农作物种植情况,对夏季种植进行科学规划,合理搭配底肥。
六、对无土栽培营养液以及营养土的配比做到熟练掌握。
农业数字化技术员证书怎么考?
报考流程
1.现在职业类证书都是通过机构进行资质审核,所以考生需找到正规合适的报考机构。
2.提交相关资料后,考生就可学习相关知识,准备考试了。
3.根据要求进行线上或线下考试,考生成绩合格即可领取农业数字化技术员证书。
关注公众号,【文航考证服务】,了解更多证书报考资讯,还可领取报考工种考试试题一套。
报考条件
由于农业数字化技术员证书为职业技能类证书,所以证书对于学历的要求并不算高。目前,考生年满18周岁,有农业专业学习经历,或者从事农业行业的相关人员均可进行报考。具体报考条件可询问专业老师。
证书颁发单位
目前,可颁发农业数字化技术员证书的部门为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其为农业农村部直属的政策咨询机构,已经建立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农村集体经济、金融创新、农业保险、粮食减损、数字乡村等研究团队。
三、怎样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现代化看怎么定义。
传统对现代的定义是,信息技术被大规模运用即为现代。信息技术在工业农业的运用已经非常广泛,可事实是根本没有现代化,按照这种定义,估计永远也实现不了现代化。
我的定义是,服务渗透到生产环节就是现代化,“现代物流的真假辨析”一文有专门的分析。按照我的定义,在乡镇运用服务生产力模型,很容易将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建立起来,农业现代化很快可以到来。
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意义?
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一是形成新型城乡关系的客观要求,消除城乡发展不平衡,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共同富裕。
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
三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核心目标,只有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有效克服各种风险挑战,才能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五、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1、农业经营主体“小、散、乱”问题有待突破。
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小、散、乱”现象较为普遍,综合能力不强,生产主体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偏低。由于分散生产经营,产品相对单一、总量较小,生产主体与市场衔接不足等,阻碍着品牌化建设和产业融合发展的进程。
各类主体间没有形成强有力的联合与合作,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导致农业综合效益较低。
2、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缺乏,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开展的需求。
我国农业劳动力主体的文化教育水平普遍较低,乡村受过较高教育、年富力强的乡村“精英”大多流出就业,留下从事农业消费的多为素质较为低下的妇女和老人,由于缺乏文化学问,障碍了承受新事物、学习新技术的才能,“谷贱伤农”现象频频发作。
六、科技农业发展有哪些?
植保智能智能化 智能飞机喷洒农药
耕地施肥智能化 智能拖拉机耕地 收获成熟庄稼
设施农业智能化管理 物联网智能控制生产环节,采集数据,计算机根据数据发出作务指令
七、农村农业发展遇到的问题有哪些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农业发展在国家发展战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农村农业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解决。本文将探讨农村农业发展遇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1. 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
农村农业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土地资源的利用不合理。由于中国农村地区的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土地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农地不足以满足农民的生产需求;另一方面,大量耕地被闲置或滥用,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解决方案:政府应加强土地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合理调配农业用地。通过土地整治和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保护耕地质量,增加农业生产效益。
2. 农业科技水平低下
另一个影响农村农业发展的因素是农业科技水平的低下。相比于城市地区,农村地区的农业科技投入较少,科技人才缺乏,科技设施和设备落后。这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民的收入水平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解决方案:政府需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和投入。通过加强科技培训和知识普及,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同时,建设现代化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引导农民采用新技术、新品种,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3. 农产品加工和销售渠道不畅通
农产品加工和销售渠道不畅通是农村农业发展的另一个难题。由于农产品加工技术薄弱,农产品的附加值较低,农民的收益难以提高。同时,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有限,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力。
解决方案:政府应加强对农产品加工技术的研发和支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建设农产品物流体系,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通过建立农产品电商平台和农产品展销会等方式,促进农产品的销售和推广。
4. 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是农村农业发展的一个普遍现象。农民的土地收益有限,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农产品销售不畅,导致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
解决方案:政府应加大对农民收入的支持和保障。通过建立农业保险制度,帮助农民有效应对自然灾害等风险。同时,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此外,加大对农村就业创业的扶持力度,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5.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制约农村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农村地区的道路、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影响了农田灌溉、农产品运输和农村居民生活。
解决方案: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农村交通建设,改善农村的交通条件。加大农村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力度,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6. 农业生态环境面临威胁
随着农村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生态环境面临着威胁。农药和化肥的滥用导致农田土壤质量下降,农业面临着土壤污染和水源污染的风险。同时,农村地区的水土流失和森林破坏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解决方案:政府需要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严格控制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推广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技术。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同时,加强对农村环境问题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7. 农村人口流失现象严重
农村人口流失是农村农业发展的又一个突出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农业生产力下降。
解决方案:政府应加强农村人口流失的引导和管理。通过提供良好的农村公共服务,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减少农民流失的动力。同时,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农民的就业竞争力。鼓励和支持农村创业,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综上所述,农村农业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来解决。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促进农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民要加强自身素质提升,积极引入科技和现代管理理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
参考文献:
- 李明. (2020). 农村农业发展遇到的问题与对策[J]. 科技资讯, 18(3), 39–42.
- 张晓红, & 王建华. (2019). 关于农村农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的研究[J]. 现代农业(学术版), (24), 114–115.
- 刘伟, & 赵海燕. (2018). 探析中国农村农业发展问题与对策[J]. 江苏农业科学, (11), 246–247.
八、农业现代化有哪些基本特点?
农业现代化是指由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来装备农业,用现代经济科学来管理农业,创造一个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体系和一个合理利用资源、又保护环境的、有较高转化效率的农业生态系统。
特征
1.农业机械化
农业现代化可以概括为“四化”,即机械化、科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将机械化排在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位置。所谓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力的手工劳动,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中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从而降低劳动的体力强度,提高劳动效率。理论上讲是这样,但在山区、丘陵地区,由于土地面积较小,限制了机械化的应用,甚至无法利用机械。
2.生产技术科学化
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其涵义是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从而提高产品产量、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食品安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不断提高科技对增产贡献率的过程。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出现,将使农业现状发生巨大的变化,农业增长方式从粗放经营转变为集约经营。科技将在对传统农业的改造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3.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是指农业生产单位或生产地区,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条龙综合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的过程。可以说,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就是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过程。
4.农业信息化
所谓农业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业产供销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的过程;就是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市场、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过程。
5.劳动者素质显著提高
农业现代化必须有高素质的农民这一主体来推进,没有农民自身素质的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是不可能的,因为农业不仅要依靠现代的工业装备及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还要依靠先进的管理手段在农业上的应用。而这些都要由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来实现。反过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必然要求农民素质的提高,以使之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即农业现代化与农民素质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
6.农业发展可持续化
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农业现代化既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能力的反映,同时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程度的反映。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人工生态系统的产生及普遍存在。这种系统具有双层含义:一方面要求尽可能多地生产满足人类生存、生活的必需品,确保食物安全;另一方面要坚持生态良性循环的指导思想,维持一个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不滥用自然资源,兼顾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合理地利用和保护自然环境,实现资源永续利用。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也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九、目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个人认为资金和专业人才是目前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的两个主要问题。
首先:农业项目投资大,回收期长;利润低,风险大。所以很少有资金投入到农业项目当中来。其次:农村青壮年以外出打工为主,农村大学生毕业之后也少有回乡创业的。没有人来做农业,农村何谈发展。十、中药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有哪些?
中药现代化是指在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借鉴国际通行的医药标准和规范,对中药进行研究、开发、生产和管理,提高中药的国际竞争力,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求。
中药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
①基础累积阶段:是自1949年开始至1992年。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和经验总结,中医药的地位逐步得以肯定。中药新药以及新的制剂的研发和生产,也逐步走上了科学化、标准化和法制化的正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同时,“前堂后坊”方式的改变使中药的规模化生产具有了一定的可行性。
②发展阶段:是自1993年开始至2000年。在第一阶段的基础积累之上,国家明确提出中药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在此阶段,中药现代化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③快速发展阶段:从2001年至今,中药现代化有了快速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很多部委都积极参与了中药现代化这一国家发展战略,并表现出了新的特点:推动作用由以资金支持为主转变为以政策引导为主,支持重点由理论研究、开发研究转变为中药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并将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校积极参与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