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起源和背景?

一、农业的起源和背景?

农业起源和早期发展研究主要包括农作物起源的环境背景、从野生到栽培的变化过程和原因,还应包括一些原产于其他国家,后来传入我国的农作物在我国古代的发展,也许还应包括因这一变化所带来的其他相关方面(如耕作技术、生产组织)的发展变化。

农业起源必然有一个重要的历史伴生物,也就是文明起源的第二大物质前提——新石器技术革命。为了农业起源中刀耕火种、割穗收获、研磨加工的需要,距今一万年至八千年间逐渐创造出新石器农具群。新石器的本质特征,按照西方长期流传的传统说法,就是从打制石器走向磨制石器,更科学地说是走向切、钻、琢、磨四大工艺综合运用于农用石器的深加工,由此引出工具上的大革命,生产力上的大革命,也为文明起源过程事先铺垫下第二块物质技术的奠基石。

二、诗歌的起源和发展?

诗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神话和传说。据说,诗歌起源于人类的语言和音乐天赋,并逐渐发展为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语言艺术。

随着历史的发展,诗歌也不断地进化和演变。在17世纪和18世纪,随着欧洲启蒙运动的兴起,诗歌进入了一个更加现代和科学的阶段。这时期,诗歌更加注重形式和技巧,同时也更加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诗歌也不断地发展壮大,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莎士比亚的戏剧、雨果的诗歌、牛顿的物理学诗等,都是诗歌发展的代表作品。

总的来说,诗歌是一种高度创造性和艺术性的文学形式,它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思想和情感。

三、墨的起源和发展?

墨的起源较笔为早。有多种说法:一说田真造墨;一说周宣王时的邢夷造墨。客观上,新石器时期的彩陶上有多种颜色的图画;古人灼龟,先用墨画龟;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有朱书、墨书的;长沙出土的战国竹简上的文字墨色至今漆黑。可见,秦以前有墨是可以肯定的。最早关于“墨”的文献记载是战国时期的著作《庄子》。《庄子》上说:“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辑而立,舐笔和墨。”史载,中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墨,有石墨、油烟墨、松烟墨之分。其中,石墨即石油燃烧所制之墨;油烟墨系燃油所获烟炱所制之墨;松烟墨则是燃烧松木所制之墨。郑众曾说“丸子之墨出于松烟”;曹子建诗“墨出青松烟,笔出狡兔翰”,都说墨是松烟制作的。可见松烟墨应用之广。早在商周以前中国人已经开始使用墨于书写。1975年湖北云梦秦墓出土的墨块,是迄今所见最早的墨。到了汉代,制墨已成一定的规模,东汉发明了墨模,墨的形式才趋于规整。三国时西安人韦诞(字仲将),工书法,善制墨,所制“仲将墨”、或“韦诞墨”已被史书记

唐代制墨业空前兴盛,制作益精,名匠辈出。唐后期,易水制墨高手奚超等人因避战乱迁居歙州,与其子奚廷圭以黄山松烟为原料,改进调胶、捣松等工艺,所制之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声名大作,因此得到南唐李后主赏识,赐姓李,并封李廷圭为墨务官,李廷圭墨由此扬名天下,时有“天下第一品”、“黄金易得,李墨难求”之美谈。宋徽宗宣和三年,歙州更名徽州,辖歙、休、夥、祁门、绩溪、婺源六县,制墨业形成了“家传户习”的盛况,自此,墨便统称“徽墨”。张遇、潘谷、戴彦衡等都是当时的制墨大家。

  明清两代迄今,全国制墨中心也一直在徽州。明代歙县罗小华、程君房、方于鲁研制徽墨,隽雅大方,香料考究,多出贡墨与名流托造之墨。程、方不仅所制之墨被誉为“前无古人之佳作”,还分别著有《墨苑》、《墨谱》传世。清代徽州制墨业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被称作“四大墨王。

 清 胡氏制“轻胶万捣元霜”墨   说明:现藏济南市博物馆。 长7.75厘米,宽1.9厘米,厚0.7厘米。   这方墨为长方形,长7.75厘米,宽1.9厘米,厚0.7厘米。正背墨色花边框。正面花边框内六字阴识填金“轻胶万捣元霜”,背面墨色花边框内,楷书阴识填石绿“同治丁卯孟春阴余书屋主人海南氏制”,下一方印填金“仲甫”,边款“徽州休城胡开文造”,顶书“选烟”。大画家倪瓒对元顺帝时陶得和的制墨大为推崇,有“麋角万杵捣玄霜。螺制初成龙井藏……”的赞句。玄改为元,是为避康熙(玄烨)讳。现藏济南市博物馆。

 清 胡氏制“惜如金”墨   说明:现藏济南市博物馆。 长7.85厘米,宽1.95厘米,厚0.75厘米。   这方由清代制墨名家胡开文所制的方惜如金墨,长7.85厘米,宽1.95厘米,厚0.75厘米。上下两端呈微弧状,饰墨色花纹。正面楷书阴识填金“惜如金”,上嵌白色小珍珠,背面楷书阴识填金“阙里玉森珍藏”,顶书“顶烟”。胡开文名品繁多,“惜如金”应是其中之一。

四、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理论上将人类起源过程分为三大阶段:古猿阶段;亦人亦猿阶段;能制造工具的人的阶段。后阶段包括猿人和智人两大时期;它们又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结束后,人类的体质形态仍在继续发展。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人们把这一发

五、寒的起源和发展?

“寒”这个字,其实就是一幅寒冷天气的图画。《说文》:“寒,冻也。从人在宀下,以草荐覆之,下有冫”。“寒”上面的“宀”是个房子,茅草的,四面透风。让人想起杜甫那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那时候还是八月,秋雨连绵,已经冻得没处躲藏了,可想而知冬天是什么样。“寒”的中间是个人,裹着草褥子,正发抖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见过农村盖菜窖的那种草褥子,就基本是那样的。“寒”下面的两点是“仌”的变形,也就是冰。在金文中,在“人”的下面还有一个表示脚的“止”,大概指这种环境下人的脚冰凉冰凉的吧。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茅草屋、破草褥子,连屋里都滴水成冰,御寒基本上靠抖,这个画面可不就是“寒”的真实写照吗?

老百姓为什么裹草褥子,不裹棉褥子呢?因为那时候没有棉花。棉花是引进的,明朝的时候才开始广泛种植,在之前老百姓穿的多是麻的、葛的,还有一些劣质的动物皮毛。保暖性比较差。当然也没暖气,通过炭火取暖,所以柴和炭是冬天最重要的物资。要是有人“雪中送炭”,那真是要感激涕零了。还有很多人家,连炭都买不起,只能挨冻,所以“寒”就代表穷。“寒门”“寒窗”,都是说明家里没钱,冬天保暖跟不上。

因为古代御寒很难,老百姓遇到冬天,简直就掰着手指头一天天熬,要不怎么发明了《数九》歌呢。从冬至开始数九,到了大寒,基本上是四九前后,三九四九冰上走。“大寒”的第三候就是“水泽腹坚”。这时候,河里的冰已经不是冬至第三候的“水泉动”状态了,能一直冻到河中央,形成又厚又硬的冰层,即使人在上面走,也不会开裂了。

北宋时期,有一个人叫邵雍,他写过一首诗,题目就叫《大寒吟》:“旧雪未及消,新雪又拥户。阶前冻银床,檐头冰钟乳。清日无光辉,烈风正号怒。人口各有舌,言语不能吐。”前些天的雪还没化呢,又开始下了。台阶前,井上的辘轳架都冻上了。让我想起小时候,没有自来水,大家都是到井边打水。夏天挺乐意去,因为很凉快,到了冬天,井四周因为有不小心洒的水,都冻成冰了,一走一出溜,得非常小心翼翼。这时候打水,简直太考验技术了。有时候北风呼啸,脸像是刀割一样,嘴都冻麻了,就是“言语不能吐”的状态。

不过,熬过大寒,就是立春了,新的一个周期即将开始,春暖花开也就不远了。所以,大寒时节,在寒意中总是带着一些希望,透出一些生机,就如同白雪中的点点红梅。

六、宫的起源和发展?

宫姓还有以下几个起源:

1.南宫氏的后裔,有的改姓宫。

2.周官“宫人”的后裔,以官职为姓。(此两支宫姓,皆为姬姓之后

七、礼仪的起源和发展?

一、礼仪的起源

1、礼仪最早起源于巫术,当时人们改造自然的力量还很小,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很低,对其他物种及周边环境持敬畏的态度。人的生命显得脆弱,生命会出生,生命会死亡,很多自然现象人们难以解释,人类渴望自然的力量妄图征服自然但又受制于自然。

2、某些动物、植物亦或山川成为人们的图腾,人们对此赋予了形而上的神秘信念,其具有超自然力量,能庇佑族群。

3、巫师,被看做是连接超自然力量与俗世生活的纽带,具有极高的地位,为了使更多的人相信神灵的存在相信自己是神灵与凡人的沟通者,便创造出一系列仪式。

4、例如磕头跪拜、舞蹈、音乐等等,通过无数次的磕头跪拜,人们渐渐相信护佑他们神灵的存在,若不相信便不会执行这一系列的繁琐仪式,不会交出对自己重要的东西(可能是来之不易的粮食或是牲口),否则便是承认自己是白痴。

5、而图腾的神秘图案是这些神秘信念的物化象征。这些古老的巫术仪式便是礼仪的最早起源。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仪式越来越复杂,并趋于理论化系统化,后来逐渐演变为现如今的礼仪。

二、礼仪的发展

1、礼仪的起源时期:

夏朝以前(公元前21世纪前)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代)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整个原始社会是礼仪的萌芽时期,礼仪较为简单和虔诚,还不具有阶级性。

2、礼仪的形成时期:

夏、商、西周三代(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人类进入奴隶社会,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原始的宗教礼仪发展成符合奴隶社会政治需要的礼制,礼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在这个阶段,中国第一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家礼仪与制度。

3、礼仪的变革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前221年)这一时期,学术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对礼教给予了研究和发展,对礼仪的起源、本质和功能进行了系统阐述,第一次在理论上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社会等级秩序划分及其意义。

4、强化时期:

秦汉到清末(公元前221~公元1911年)在我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尽管在不同的朝代礼仪文化具有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特征,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直为统治阶级所利用,礼仪是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的工具。

5、近代礼仪的发展:

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时期,中国出现“大杂烩”式的礼仪思想,关于礼仪的标准、价值观念得到推广和传播。正在此时,西方与中国推崇的思想截然不同,西方推行自由、平等、解放的思想。相对于中国的思想而言,西方更显得开放和自由,中国的思想略为保守。

6、现代礼仪的发展:

21世纪是文化的世纪,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的竞争,将会越来越多地在文化领域中展开。文化是民族的基本特征,文化存则民族存,文化亡则民族亡。古往今来,真正灭绝于种族屠杀的民族并不多,而灭亡于固有文化消失的民族却是不胜枚举。

八、英语的起源和发展?

1.

英语的最早形式被称为古英语或盎格鲁撒克逊语(公元550-1066年)。

2.

古英语是由一组北海日耳曼方言发展而成的,这些方言最初是由日耳曼部落在弗里西亚,下萨克森,日德兰和瑞典南部沿海地区所说的。

3.

从公元5世纪CE,盎格鲁-撒克逊人定居英国的罗马经济,行政崩溃。到了7世纪,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日耳曼语在英国占据了主导地位,取代了罗马不列颠的语言:古布立吞语,一个凯尔特语和拉丁语,被带到英国罗马人占领。

4.

古英语分为四种方言:盎格鲁方言和撒克逊方言,肯特什语和西撒克逊语。通过9世纪阿尔弗雷德国王的教育改革和威塞克斯王国的影响,西萨克森方言成为标准的书面语言。

九、园艺的起源和发展?

园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已经开始在园地内种植果树、蔬菜和花卉,以获取食物和药材。随着时间的推移,园艺技术逐渐发展,人们开始采用农耕的方式来谋生,并在园艺领域进行各种创新,如引入新的植物品种、应用有机化学物质以提高产量等。

在中世纪,园艺开始得到更多人们的重视,人们开始利用园艺来营造自然景观和民居建筑。在这个时期,园艺已经成为了一种严谨的艺术,人们注重对植被的配种,并且开始大规模利用有机化学物质提高产量。

到了19世纪,园艺开始与科学相结合,人们开始利用科学方法来改善园艺生产,如应用温室和标本馆等设施来保护珍稀植物。同时,园艺也开始与城市发展相结合,城市园艺逐渐成为一种时尚。

在现代社会,园艺已经成为了综合应用各种科学技术成果以促进生产的重要领域。园艺产品不仅是完善人类食物营养及美化、净化生活环境的必需品,也是人们在精神上寻求安慰和寄托的象征。

十、外卖的起源和发展?

外卖一词最早在宋朝出现,那时中国人普遍由一日二餐变三餐,而都城汴梁作为繁华风雅所在,流行着宵夜外卖。那时,人们叫外卖后,餐馆会送上食盒,餐具和食盒有时都可以留在顾客家过夜,这就是外卖的雏形。

然而,外卖的真正快速发展始于2012年,这一年外卖开始站在互联网发展的风口上,由最初的购买者打包带走的形式,慢慢转变为专业配送为主的就餐模式。近几年,随着各大外卖平台的崛起和普及,外卖已经成为发展最迅速的行业之一,也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外卖行业的发展主要归因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如今,上班族和学生群体普遍面临着时间紧、压力大等问题,外卖提供了便捷、快速、多样化的餐饮选择,满足了他们的需求。此外,外卖平台也通过技术创新和服务升级,如智能推荐、在线支付、准时达等,不断提升用户体验,进一步推动了外卖行业的发展。

据统计,从2012年至2019年,中国在线外卖用户规模从0.8亿增长到了4.23亿,预计2020年将继续增长至4.56亿人。这表明,外卖市场前景向好,并将继续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关于外卖起源和发展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历史文献或咨询历史学家。

上一篇:富川脐橙现在怎么样啦知乎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