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海省农业发展银行待遇?
属于政策性国有银行,待遇比商业银行要好些
二、农业保险理赔协议书?
保险单号码:______________
鉴于____________ (以下称被保险人)已向本公司投保________作物保险基本险以及附加险,并按本保险条款约定交纳保险费,本公司特签发本保险单并同意依照 ___________作物种植基本险和附加险条款及其特别约定条件,承担被保险人____作物的保险责任。
种植时间 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旬
种植地点及方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东经:_____ °_____ ′ _____″--_____ °_____ ′_____″;北纬:_____ °_____ ′ _____″-- _____°_____ ′ ____″
总保险面积(亩):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本险
保险产量____________(千克/亩)
约定单价____________(元/千克)
保险金额____________(元/亩)
保险费率____________(%)
保险费______________(元/亩)
附加险
总保险金额(大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写):____________
总保险费(大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写):____________
保险责任期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别约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保险人地址:________________ 保险公司(签章)___________
联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码: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政编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 _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
经(副)理:______ 会计:_______ 复核:______ 制单:______
三、青海省银行发展历史?
青海银行是青海省唯一一家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成立于1997年12月30日,经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准、中国银监会核准,2008年11月16日,西宁市商业银行正式更名为“青海银行”。
青海银行原名西宁市商业银行,成立于1997年12月,是由青海省、西宁市二级政府、法人企业和个人共同投资入股设立的青海首家股份制商业银行。
目前,公司注册资本186139万元,实行一级法人体制,拥有6家跨区域分行(格尔木分行、海南州分行、玉树州分行、海东分行、海西州分行、海北州分行)、8家管理行和41家二级支行,在职员工1016人。
截至2014年4月末,总资产达463亿元,各项存款余额346亿元,贷款余额245亿元,已连续多年被青海省政府授予“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优秀单位”、“青海省上缴税收大户”等荣誉称号,自2009年跻身“青海企业50强”后,排名逐年提升,目前位居19位。
西宁市商业银行自1997年成立以来,历经“夯实基础、加快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三步跨越式发展阶段,走上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道路。
通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内控管理、提升服务和管理水平,各项改革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跨区域发展、引进战略投资者、推向资本市场等战略的实施创造了良好条件。
这次更名,既是该行实施“立足西宁、覆盖全省、面向全国”的跨区域发展战略、建设具有经营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区域性银行的现实要求,也是落实省委、省政府做大做强地方银行的重大战略举措之一,对于该行可持续发展、更大范围地支持全省经济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伴随着更名的实现,11月19日,该行跨西宁地区的首家异地分行格尔木分行将正式挂牌营业。
青海银行负责人表示,将以更名为契机,按照“提速升级,创新特色,做大做强”的“新三步”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经营品质,加快业务发展和创新,
加大地方支持与合作力度,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规模和效益的提速及业务与品牌的升级,努力把青海银行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经营活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精品银行。
青海银行成立伊始就实现了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并初步建立健全了“三会一层”的治理结构。
经过不断研究和探索,围绕完善公司治理,强化一级法人体制,建立起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制衡的运行机制。
成功的完成了第一次增资扩股工作,不断的优化股权,补充资本。成立了董事会下属的审计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等三个专门委员会,实行了董事会领导下的行长负责制,打造出了一支团结、务实、创新、高效的经营领导班子。
青海银行设有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层。全行在职员工1193名,总行机关下设营销管理、风险控制与管理、监督管理、综合服务等4个系统的17个职能部门,下辖1家异地分行、7家管理行、1家直属支行和39家二级支行。并与国家开发银行共同组建成立了大通村镇银行。
青海银行成立以来积极发挥“地方银行”的作用,扎根地方、服务地方、服务市民,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十年累计发放贷款近260亿元,有效支持了能源、电力、水利、石化、交通、冶金、资源开发加工、房地产、市政等地方重点行业和项目的建设,有力扶持了省内一大批中小和民营企业的发展,
支持了经济开发区、生物产业园、甘河工业园和城南新区等新兴园区的建设。
充分发挥地方银行和中小企业伙伴银行的优势,积极推行微小企业贷款,向各类小商品市场商户发放贷款,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大力开发个人信贷业务品种,开办个人消费贷款、住房按揭贷款、出租车抵押贷款、商铺按揭贷款、“白领通”、“易贷通”个贷新品种等等,解决市民资金需求。
从2003年起,青海银行独家承担了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工作,至今已累计发放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超过2500万元,使2000名困难失业人员受惠,
帮助他们解决了生活出路,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提供了便利的金融服务,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青海银行在省市政府和监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引进省内外知名企业参资入股青海银行,完成了两次增资扩股工作,总资本金达到5亿元,实现了青海银行历史性的跨越
同时,青海银行积极明确市场定位,全面加强风险管理,推进依法稳健经营,实行综合存、贷、结算及中间业务一揽子业务营销,扩大宣传,增加业务品种,提高电子化应运程度,改善服务,方便客户,
重点攻关,大力开展存款营销,积极巩固和培育了优良客户、黄金客户,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各项业务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
2008年12月末,全行资产总额从成立时的9.96亿元增加到104.19亿元;存款余额由成立时的7.9亿元增加到90.63亿元;贷款余额由成立时的3.24亿元增加到59.04亿元。
业务增长速度位居西宁市五家商业银行前列,在全市金融机构的占比接近10%,市场占有份额逐年扩大。
四、农业发展类型?
农业类型有生态农业、立体农业、有机农业、集约农业、灌溉农业等。以生态农业为例,生态农业主要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然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所建立起来,生态农业是一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比较高的现代化农业。
五、农业发展核心?
农业发展的核心是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不够。
为什么说是重视程度不够:
首先,粮食价格上涨速度明显大幅度低于其他物资。
其次,目前种植粮食已经处于微利,农民种粮积极性急需提高。
再次,农村许多原来种植粮食作物的良田开始种植经济作物。
最后,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急需加强,让农民最大幅度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境。
六、农业发展方式?
1 有多种,不同的方式对于农业生产和农民收益的影响也不同。2 传统主要依赖天然资源和人工种植,效率低下且对环境污染大;现代化则依靠技术进步和管理优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益,同时也更加环保。3 在农业发展中,应该注重发展现代化农业,采用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同时也要注意环保和农民的收益问题。
七、农业发展文案?
农业发展对于国家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一些建议的农业发展文案,旨在展示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前景:
1. 推动农业发展,助力国家繁荣,共创美好未来!
2. 科技创新引领农业发展,绿色生态保障粮食安全。
3. 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产业升级,提高农民收入。
4. 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共同守护地球家园。
5. 农业发展,以人为本,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
6.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乡村振兴。
7. 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农业现代化助力国家经济腾飞。
8. 发展高效农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业产值。
9. 农业发展,生态优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0. 农业兴则国家兴,携手共进,共创美好未来。
这些文案旨在强调农业发展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关注农业、支持农业,共同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目标选择合适的文案,用于宣传、推广或教育目的。
八、农业发展理念?
发展理念是指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农业发展理念:
1. 绿色发展理念:强调以生态为基础的农业发展,推广绿色、有机、生态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2. 循环发展理念:强调农业生产要循环利用资源,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减少浪费和污染,推广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
3. 精细化发展理念:强调农业生产要实现精准化、智能化、信息化、标准化的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4. 农业多元化发展理念:强调农业生产要实现多元化的发展,推广农业与农村旅游、文化、体育、休闲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5. 农民利益优先发展理念:强调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要优先考虑农民的利益,保障农民的权益和利益,推广农民合作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自我发展能力。
总之,农业发展理念是指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这些理念有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
九、委内瑞拉,农业发展?
目标是成为农业强国
2月6日,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在他的家乡巴里纳斯州的哈克阿镇主持了向当地农民发放土地证书、贷款、住房和农业机械的仪式,开始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改革运动。
查韦斯宣布,巴里纳斯州和周围地区的3.5万户农民将分到33万公顷的土地。2003年内,委内瑞拉政府将向全国各地区的10万户贫困农民分配总共146万公顷的土地。
为扶持农业的发展,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向农民发放贷款、以优惠价格出售或出租来自中国的农业机械等。在谈到农机租金时,查韦斯特意解释说,国家收取的租金只是象征性的,比如只收1玻利瓦尔(1美元约合1600玻利瓦尔)、一袋玉米或木薯等。政府还会提供优惠的住房,让农民搬出世代居住的茅草房。当地的农业大学和各种农业研究院所将义务为农民提供各种技术咨询和服务。
政府的目标是,委内瑞拉不仅要实现粮食自给,还要成为本地区的农业强国。
自然条件优越,但农产品严重依赖进口
巴里纳斯州是个地广人稀、经济比较落后的农业州。哈克阿镇没有电、没有柏油路,是全委内瑞拉最穷的地区之一,在这里宣布土改计划有着特别的意义。
其实,委内瑞拉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国土面积近92万平方公里,水资源丰富,气候全年适合农作物生长,对农产品需求量大。据统计,委内瑞拉的可耕地面积在4000万公顷以上,然而,在不同时期内耕种过的土地总共仅有不到2000万公顷。
20世纪80年代以前,委内瑞拉的农业曾受到过重视,一度持续增长,部分农作物如咖啡、可可等还大量出口。但是后来的各届政府过于依赖石油工业,不再重视农业,农业生产也就一路下滑。目前,委内瑞拉的粮食年产量约200万吨,市场所需的70%—80%的农产品要靠进口,包括50%的牛奶、90%的菜豆、30%的糖、75%的黄玉米、100%的大豆和85%的食用油。农产品严重依赖进口耗费了大量的外汇不说,还导致无数农民失业。
除了政府对农业不够重视,委内瑞拉还有一个不正常的现象,那就是耕地过分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有关数据显示,委内瑞拉仅2%的人口却占有了60%的可耕地,而且绝大部分是靠近公路、水源丰富的好地。然而这些地主又不去耕种,造成一方面大量土地闲置,另一方面无数农民无地可种的局面。
委内瑞拉农业落后的状况引起了查韦斯总统的关注。2001年11月,委内瑞拉政府颁布了新的《土地法》,政府将对全国可耕地进行统计,如果在规定时间内地主不如实申报自己的土地,或拥有过多的土地但不去耕种,政府有权将上述闲置的土地收回或低价收购,然后分给无地可种的农民。经过一些修改调整,今年初,《土地法》终于正式生效。
查韦斯在四川耕过地
查韦斯非常推崇中国的农业,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是,中国用有限的耕地养活了13亿人口。委内瑞拉有着广袤的土地,人口不到2400万,却要进口70%—80%的农产品,委内瑞拉的农业必须向中国好好学习。
2001年5月,查韦斯第二次访问中国时,特意去四川省考察了农业,对该省的农业发展水平赞叹不已。他详细了解了水稻种植、养鱼以及农业机械等方面的情况,还试开了拖拉机。查韦斯经常向人们讲述这段经历,“你们知道吗,我在四川还开着拖拉机耕了半公顷的地呢。”
中国和委内瑞拉在农业合作方面有很广阔的前景,不同的国情使得中委两国在农业方面的互补性很强。目前合作的领域涉及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农产品加工、水产养殖、养猪与肉类加工、草场的维护和利用、农机组装、灌溉系统改造和农业技术培训等。
中国政府以实物贷款的形式向委内瑞拉出口的农业机械已经运抵了两批,第一批价值1000万美元的1300多台(套)中国农业机械于2001年5月运抵委内瑞拉,当地农民使用后反映良好。在委内瑞拉方面的要求下,第二批价值600万美元的305台(套)中国农机也已于近日运抵委内瑞拉,其中许多已经被分配给了农民,使刚分到土地的农民又开上了中国拖拉机。▲
十、青海省医院发展史?
1923—1925年,西医传入青海;1927年(民国十六年),由传教士筹措,在隍庙街药王宫办起了青海第一所西医医院;1929年冬季,迁址西宁市北大街关帝庙,命名为青海省立中山医院,病床20张,医护人员23人。1949年职工100人,病床100张。1956年迁入西宁市共和路,病床220张,职工416人,更名为青海省人民医院。1950年至1956年,来自国内多个省市的知识分子纷纷投身高原,注入青春活力;1957年至1978年,医疗技术发展呈现高潮,填补了多项青藏高原医学领域空白;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开了省医院发展的坚冰,内抓管理,外重交流,医院工作走上新台阶。1981年建成3572平方米的门诊大楼,医院条件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