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过度开垦,破坏植被,黑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
二、玛雅地区农业发展的特点?
玛雅的一些农作物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例如可可豆和棉花。手工艺人制造了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家庭生产工具和用于商品交换的产品,他们还生产并制造了食盐、蜂蜜和染料。玛雅人对实用品和奢侈品的需求有力地促进了区域贸易和长途贸易的发展,而这些产品既显示出上等阶层成员的高贵身份,又加强了城市自身的宗教神圣意义。
玛雅热带低地是人口居住密度最大的地区,考古学家通常认为热带低地地区不利于农业生产的持久发展和空间拓展。高地地区土壤富含火山岩,湖泊众多,因而农业多产,而低地地区土层薄,土质贫瘠,没有森林植被的保护,土壤很容易因雨水冲刷而流失。
同时,玛雅的低地地区河流湖泊较少,无法满足全年农业生产和生活的水需求量,在干旱季节或旱灾时期农业生产和生活则变得愈加困难。针对此种情况,玛雅人创造性地发明、拓展了诸多方法以利用低地地区环境为自身服务。水资源管理到公元700年,卡米纳尔胡尤已经借助附近湖泊建造了一些灌溉沟渠。
热带低地地区降雨量比较丰富,并不需要大型的水利灌溉系统,而贫瘠的北部尤卡坦地区则很难借助湖泊建造灌溉系统。在南部低地地区的许多遗址中,考古学家已经确认了很多小型的沟渠和地下排水系统。有些时候,玛雅人会用运河将宗教中心围绕起来,如塞罗斯的宗教中心,这或许是出于农业和防御的双重考虑。
埃德兹纳的运河系统是迄今为止所确认的玛雅世界中规模最大的水利控制系统。至迟在公元100年,这种运河——水库系统就已经建立,它流经大约23公里。运河的宽度足够独木舟轻便地交通往来,其水容量超过200万立方米,在干旱季节可以为大量的可耕种农田提供水利灌溉。同时,这些运河也可能用来养鱼。低地地区更为常见的水利设施包括水井和陶土管道的阿瓜塔,或者称为“水库”。
有时候,这些水库借助矿坑建造而成,这些矿坑通常是在大规模的建设活动中形成的。后来,人们将这些坑道整理铺平,以便利于水的贮存。这些水库通常能在干旱季节养活某一地区的人口,甚至在持续遭受干旱侵袭时也能如此。蒂卡尔的阿瓜塔系统足够支撑7万人在干旱季节度过120天,一旦雨水来临,城市里的径流系统将引导水流回到水库中,这样水库又迅速被填满。
南部低地地区的许多遗址,如卡拉克穆尔和埃尔米拉多尔,也存在着类似的这种精细复杂的蓄水系统。在一些土质并不适合建造水库或者水流明显低于水井水面——类似的情况在尤卡坦地区比较常见的地区,石灰石岩床就被凿刻成名为楚尔图尼斯的地下蓄水池,以便在雨季收集雨水。玛雅也有能够储存水的天然洼地,它们被称为巴霍斯,但是这些存水在整个干旱季节会以极快的速度完全蒸发掉。
为了降低这些季节性沼泽的蒸发速度,玛雅人在水面种植了睡莲,还挖掘了很多水井和楚尔图尼斯,一直挖到很深的池底,以扩大其蓄水量。至今依然留存在卡瓦的狭窄湖泊最初可能正是被扩充的巴霍斯。土壤保持与集约耕作在玛雅文明存续的大部分时间里,季节性的泛滥而非干旱对多数低地地区而言,是一种极大的困扰。
对居住在太平洋沿海地区的居民来说,这也是一个问题,在这些沿海区域中,玛雅地区以及伯利兹北部和金塔纳罗奥南部的新河与翁多河沼泽地带的雨水意味着丰收;洪水通常是沿着坎佩切州的坎德拉里亚河地区、乌苏马辛塔河以及南部低地地区的帕西翁排水网络系统泛滥。
在上述玛雅地区,人们采取了一些方法解决洪水泛滥问题:排干农田里的水,同时修造高岗农田。排水装置修建在农田当中,被挖掘出来的土通常堆放在同一块农田里,因此人为造成的农田高岗部分要高于漫滩或者沼泽;众多的排水沟渠构成了运河系统。这些农耕体系能够有效地控制灌溉用水,同时保留富含肥料的土壤,但是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
这些耕地也可以进行全年的细耕种植,耕地表层覆盖的是富含养料的运河河底淤泥。这种集约农业不仅生产用以维持生计的玉米,而且也生产用来出口的一些农作物,尤其是可可。一些运河有25米宽,一块单独的大型高岗田地的面积通常为200平方米。
目前,古植物学家和考古学家对玛雅人利用人造田的准确地区,以及他们采取类似的集约耕作的准确时期产生了激烈的争论。但是,类似的系统已经被充分证明确实存在过。在玛雅地区,大雨的破坏作用远远大于河流漫滩。从尤卡坦到中部的佩滕地区,玛雅山脉以及南部地区的高地,起伏的山丘和有坡度的地形中农业耕地的表层土壤都被雨水冲刷掉了。
人们用石头围成梯田,并修造了一米高的平台,以阻止自然侵蚀,防止水土流失。考古学家在从太平洋大陆(斜)坡地区到里奥贝坎地区的丘陵地带发现了数以千计的类似梯田。农耕策略玛雅人根据自身需求以及所处环境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智慧,当面临人口压力以及商机时,玛雅人便采用各种各样的技术以提高他们的农产品产量。
他们采用各种各样的农耕技术,更让人惊奇的是玛雅人早在前古典期就已经引进了集约耕作制度,其时间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在养料肥厚的土壤上进行的农业耕种,例如在科潘流域的冲击土壤或者在萨尔瓦多富含火山灰的土地以及沿太平洋的沿海地区,并没有像在湿地或常年缺乏灌溉用水的地区那样对环境非常依赖。
有证据表明,这些养料肥厚的土地是连年耕种的,这一点暗示出庄稼的轮耕以及肥料应用等方面的信息,肥料通常是日常生活的废弃物,被添加到耕地当中以增加土壤的肥力。传统的种植方法是将富含氮的豆类与玉米并排耕种,这种种植方法会产生非常实用的效果,即生长中的玉米可以吸收氮。
在没有人口压力的地区,临时性的耕田——也就是指经简单清理割除、烧除植被后开出的田地,这种农田在一年的种植之后要有一个休耕期(两年到四年)——即可以满足玛雅人的粮食供给。直到20世纪70年代,考古学家一直认为,所有前西班牙时期的农业与在现代玛雅村庄所能看到的临时性农田耕作基本相同。然而,现在我们知道,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前的时期里,玛雅人的耕作方式是极其复杂的。
结语
如果没有上面所描述的具有创新意义的水土管理制度体系,古代玛雅人是不可能定居在内陆低地地区或者其他边缘地带的,也不可能供养古代玛雅文明中数量巨大的城市人口,或者出口大量的粮食。临时性田耕农业每平方公里的农作物产量可以供养77个人,但是,这并不是玛雅古典期晚期社会的衡量标准,当时在一些较大规模的城市当中这一标准变化很大,每平方公里的农作物产量可以供养700个人。
三、东南亚的发展问题及解决?
经济发展战略、策略与政策更加符合各国的国情和本民族利益,而不盲从主流经济理论的引导,或屈从于主要国际经济机构的压力。
其次,各国政府都在努力将其经济发展战略从以出口、投资带动增长的“外向依赖型”转为将促进出口与扩大内需置于同等重要地位的“自主外向型”或“自主开放型”。
最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通过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引导外资投入到基础设施和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激励企业走技术进步促效益的道路,实现经济增长由外延式向内涵式增长转变。
四、东南亚农业发展有什么利弊?
东南亚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气候高温多雨,水热充足;雨水充足,能给农作物提供足够的水分,中南半岛南部平原面积较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能给农作物提供足够的养分,年降水量丰富,灌溉水源充足;劳动力丰富廉价;
不利条件:水旱灾害频繁;人均耕地较少;
五、西北地区发展灌溉农业会产生哪些问题?
1、西北地区比较干旱,不利条件就是灌溉难的问题。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内际, 远离海洋,难以受到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全年降水少,蒸发量大,水源短缺,没有充足的灌溉水源不利条件。另外冬长夏短,寒潮影响大,春季沙尘暴频发。地表植被差,沙漠化严重,河套平原、宁夏平原盐碱化严重。 2、西北地区土地比较贫瘠,耕地肥力也是一个不利因素。 3、西北地区早晚温差大,也会对一些作物造成一定的影响。
西北地区发展灌溉农业会产生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气候干旱化等问题。西北地区的农业主要是绿洲农业,通过大量的抽取河水进行农业灌溉,大量灌溉,会使的地下水含量增加,造成土地盐碱化,还会造成河流下游的生态环境恶化。
六、江南地区农业发展的原因?
江南地区的开发
1、主要原因: ①优越的自然条件:江南温暖湿润,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②南方战乱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③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加速了南方经济发展的步伐(最重要原因); ④南北方人民共同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良田,使江南得到迅速开发。 2、江南地区的开发及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 ①三国时的吴国,重视农耕,江南经济得到发展; ②西晋末年,中原人民开始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③东晋南朝时期,使江南得到迅速发展; ④从五代十国起,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北方; ⑤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
七、北方地区发展什么农业?
北方地区气候干燥,土地肥沃。可以发展很多农业例如苹果。板栗,核桃等很多水果也可以进行大棚发展百合产业。建立北方最大的球根类花卉生产基地。例如辽宁凌源。发展鲜切花产业。中药百合产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审美越来越高。送一捧手捧百合。非常时尚。百合熬粥保健止咳润肺。小小的百合可以发展成为大产业。
八、东南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东南亚的物产十分的丰富,没有四季,气候炎热,雨量充沛,河流密布。使得东亚运的人民从来不用为食物和衣物发愁,在欧洲的殖民者到达东南亚之前,东南亚的土著一直都是饿了树上有果,困了倒头就睡的悠哉生活。
而且东南亚基本上都是岛国,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他们没有斗争,大海就是天然的屏障,就算有战斗也是几百人的斗殴,生活压力小,人们就没有竞争和奋斗的强烈需求和动力。
所以就产生了安于现状和享乐、容易满足的文化,这种文化条件下人们生活节奏缓慢,当然没有迅速改变的驱动
九、中资企业东南亚农业发展经验?
双方农业贸易国上升强劲,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额由1993年的20多亿美金增加到2003年的70多亿美金,年均增长10%以上,自双方2001年在十月达成未来十年内建成自由贸易区的协议后,2002年和2003年,农产品贸易年增长率分别为百分之三十六和四十百分之四,41进口贸易额度增长了70.4%亿美金,可以看到,双方农业贸易额上升的势头是非常明显
十、中国农业发展的自然问题?
自然灾害不可低估。农业部预计今年夏季农业气象灾害将呈旱涝并重格局,要求各地时刻绷紧抗灾夺丰收这根弦,立足防大灾、抗大灾,早部署、早安排。
据中国气象局预测,下半年全球将可能发生中等以上厄尔尼诺事件。秋季南方低温阴雨、东北初霜冻提前的可能性比较大,北方冬麦区还可能发生秋冬连旱,将影响秋粮产量形成和秋冬种生产。水稻“两迁”害虫、稻瘟病、玉米螟、黏虫、马铃薯晚疫病等迁飞性、流行性重大病虫发生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