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秦汉时期的史学发展的特点和史学发展的成就?
秦汉时期是中国史学史的第二个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史学的成长时期。它的童年过去了,它长大成人了,它做出童年时期所做不到的事情。 这个时期出现了两部史学巨著: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特别应当指出来的,《史记》是史学领域里有意识地要“成一家之言”,而在史学实践上也做到了“成一家之言”的第一部史书,在历史观点、史料搜集、文字表述上都有显著的成就。这是中国史学已成长起来的显著标志。
二、秦汉时期的服饰特点?
到了秦汉时期,服饰已经具有了很明显的阶层和职业特征,人们往往通过一个人的穿着打扮就能判定他的职业和官阶。
考古学家通过考古遗址中发现的画像分析得出,汉朝时的文人形象都是头戴大高帽、长袍宽袖、腰间束带,但是这种装扮一般适合文人集会,开百家讲坛等正式场合,如果要做别的工作或别的事情,就要换上相对应的衣服。
秦汉时期,老百姓的衣服,衣料简单、款式单一、色彩单一,当时下层老百姓主要穿一种叫“短葛衣”的服饰。而白色和黑色则是农民服饰最常使用的颜色,之所以使用白色,是因为当时的人们认为白色就是没有任何颜色,穿白色的衣服也就意味着没有任何社会地位。
由于我国古代大多是采用“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封建社会虽然有“重农抑商”的政策,但朝廷对商人服饰的限制往往并不长久,主要体现在制作衣服的材料上。
汉初,刘邦颁布了一项法令,规定商人不可以穿华丽的服饰。这道法令颁布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商人都只能穿着麻布做的衣服。但是到了西汉中期,据典籍对当时社会风貌的描写,这道法令已经名存实亡,商人的服饰呈现出服饰华丽,款式多样新颖的趋势。
三、秦汉时期壁画的特点?
秦汉时期壁画的发展及特点
在整个“先秦”时代中,春秋以前属于奴隶制社会,战国以后则进入了封建社会。伴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各种手工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所谓的“青铜文明”。统治阶级的需要带动了美术各门类的发展,绘画当然也不例外,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先秦绘画遗迹少之又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被推测为大部分的绘画都绘制在了易于腐烂的木质或者布帛上面。在商代的多处墓葬中发现了残存的彩绘布帛,在商代王室的墓葬中更是发现了很多的木质品上的漆画残留。可见,用漆作为颜料绘制器物在当时已很广泛了,常用的黑、红两种基本色的并置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据说,那时的漆绘制品经常是与铮亮的青铜器以及白色的陶器摆在一起的,极富观赏性。在殷墟也曾发现过建筑壁画的残块,以红、黑两色在白灰墙皮上绘出的卷曲对称的图案,颇有装饰趣味。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都有庙堂壁画创作的情况被记载下来,楚国屈原著名作品的《天问》就是在观看了楚先王庙堂的壁画后有感而作的。
秦汉时期,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期,也是中国民族艺术风格确立与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时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政治、文化、经济领域的一系列改革使得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宣扬功业,显示王权而进行的艺术活动,在事实上促进了绘画的发展。西汉统治者也同样重视可以为其政治宣传和道德说教服务的绘画,在西汉的武帝、昭帝、宣帝时期,绘画变成了褒奖功臣的有效方式,宫殿壁画建树非凡。东汉的皇帝们同样为了巩固天下,控制人心,鼓吹“天人感应”论及“符瑞”说,祥瑞图像及标榜忠、孝、节、义的历史故事成为画家的普遍创作题材。汉代厚葬习俗,使得我们今天可以从陆续发现的壁画墓、画像石及画像砖墓中见到当时绘画的遗迹。
秦汉时代的壁画以宫殿寺观壁画和墓室壁画为主。
秦汉时代的宫殿衙署,普遍绘制有壁画,但随着建筑物的陆续消亡几乎丧失殆尽。本世纪70年代发现的秦都咸阳宫壁画遗迹第一次使我们领略到了秦代宫廷绘画的辉煌。在秦宫遗址3号殿的长廊残存部分上,发现了一支有七辆马车组成的行进队列,每辆车由四匹奔马牵引;另一处残存的壁画则表现的是一位宫女。这些形象都是直接彩绘在墙上的,并没有事先勾画轮廓,可以被认为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没骨”法的最早范例。西汉的壁画则主要是为了标榜吏治的“清明”而创作的。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中记载了当时一个诸侯王所建宫殿里壁画的盛况。宣帝时更是在麒麟阁绘制了11位功臣的肖像壁画,开了后世绘制功臣图的先河。东汉明帝时,由于明帝本人的爱好,壁画创作之风更盛。派使赴西域求来佛法后,在新建的白马寺绘制了《千乘万骑群象绕塔图》,这是中国佛教寺院壁画的肇始。
秦代的墓室壁画遗迹,迄今尚未发现。但是汉墓壁画的发现,则早在本世纪20年代初就开始了。传出洛阳八里台的那组空心砖壁画,是有关西汉墓室壁画的首次重要发现。1931年,辽宁金县营城子壁画墓的清理,则揭开了东汉墓室壁画的面纱。在随后的数十年间,在全国各地又发现了四十余座壁画墓,为探讨汉代绘画艺术的发展状况,提供了最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这一时期,已发现的最为重要的壁画墓和墓室壁画有:属于西汉时期的河南洛阳的卜千秋墓壁画、洛阳烧沟61号墓、陕西西安的墓室壁画《天象图》,属于新莽时期的洛阳金谷园新莽墓壁画;属于东汉时期的山西平陆枣园汉墓壁画《山水图》,河北安平汉墓壁画、河北望都1号墓壁画以及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发现的壁画墓等。它们分别描绘了有关天、地、阴、阳的天象、五行、神仙鸟兽、一些著名的历史故事、车马仪仗、建筑及墓主人的肖像等,含意复杂,但大多是表现墓主人生前的生活以及对其死后升天行乐的美好祝愿,希望死者在艺人们营造的地下世界里享受富足的生活。
四、秦汉时期以前的文化特点?
一是统一性。秦朝“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一步统一思想文化。
二是多样性。在中原地区文化发展的同时,边疆民族文化也蓬勃发展,形成了多样化的风格。
三是先进性。秦汉时期有许多创造发明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例如张衡地动仪、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造纸术的发明等。
四是开放性。秦汉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例如佛教传入中国;中国的造纸术传到朝鲜、越南和日本,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西传等。
五是气势恢宏。秦汉时期涌现出了如万里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等世界瞩目的文化成就。
五、秦汉时期农业生产场景
秦汉时期农业生产场景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尤其是在农业生产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场景呈现出了一幅繁荣的景象。
农田整治和灌溉
在秦汉时期,农田整治和灌溉工程得到了大力推广和改善。通过修筑河渠、挖掘水渠、开辟灌溉系统等手段,大大提高了农田利用率和产量。
同时,农田整治还注重改善土地质量,通过撂荒、施肥、翻耕等措施,促进土地的肥沃程度,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农作物的栽培和耕种技术
在秦汉时期,农作物的栽培和耕种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进步。各地人民在种植作物方面调整了种植结构,推广了多种作物的种植,提高了农作物的多样性和产量。
同时,农民们还学习利用牛耕、犁耕、水稻耕等高效的耕种方式,提高了农作物的种植质量和数量。
农业机械的使用
在秦汉时期,农业机械的使用也开始出现。人们开始使用一些简单的农具,如犁、耙等,来提高农作物的耕种效率。
此外,也开始使用一些简单的提水机械来解决水源不足的问题,保证灌溉的顺利进行。
农民组织和协作
为了更好地发展农业生产,秦汉时期农民开始组织起来,进行农业生产的协作。
农民们相互合作,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上实现了资源的优化利用,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
农产品收购与贸易
在秦汉时期,随着农业生产的繁荣,农产品的收购与贸易也逐渐兴起。
当时的政府开始建立了一套成熟的农产品收购和贸易制度,以保证农产品的流通和贸易的顺利进行。
农业科技的进步
秦汉时期也是中国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阶段。人们开始研究农业肥料的制作和使用,推广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此外,还开展了农作物的选育研究,培育出了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的新品种,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秦汉时期的农业生产场景呈现出了一派繁荣的景象。农田整治和灌溉、农作物的栽培和耕种技术、农业机械的使用、农民组织和协作、农产品收购与贸易以及农业科技的进步,都为当时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成就不仅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汉时期的农业生产场景应当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为今后的农业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六、远古至秦汉时期的发展脉络?
中国悠久的历史,可以概括分为,远古、上古、中古、近代、近现代五个历史时代,最早的远古时代,指的是旧石器时代,对应历史传说中的三皇时代,(燧人氏、有巢氏丶伏義氏)。我国的上古时代历史是指从新石器时代(传说中五帝时期)到奴隶制社会(夏、商、周、三代)这个历史阶段。
中古时代指的是中国封建社会(战国、秦、汉至明、清时期)。
七、儒学在秦汉时期的发展论文?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文化思想繁荣盛况,儒家在百家中独树一帜,得以充分发展。
秦统一后,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强化思想禁锢,进行“焚书坑儒”,只留下方士之书,导致儒家思想文化和其他“百家”文化一起受到摧残。
西汉武帝时期,儒生董仲舒提出“天子论”,为了加强封建社会思想统治,巩固封建等级制度,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兴办“太学”,以儒学经典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从此,儒家思想文化成为中国历代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文化。
八、概括秦汉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
尽管秦汉时期实行抑商政策,但工商业还是获得了空前发展。
1.商业繁荣的表现 (1)国内贸易──国内市场商品种类繁多,商品流通十分活跃;作为商业活动的场所──城市空前发达,咸阳、长安、洛阳等商业都市规模宏大,空前繁荣。(2)国际贸易 其一,“丝绸之路”开通,建立了中西交通的大动脉,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国的铁器、丝绸、漆器、玉器等物产西流,而西方的马匹、一些重要的农副产品如葡萄、蚕豆、胡萝卜等也传入我国,中西贸易与往来自此日趋频繁; 其二,与东南亚各国的贸易; 其三,与朝鲜、日本也开始了商业交往,如中国的铁器、丝织品、养蚕技术等逐步传入了日本。2.商业繁荣的原因 (1)秦统一中国后进行了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等措施,为商业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2)农业、手工业的恢复与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3)关卡的减少,山泽禁令的放驰,交通的发达,为商业的繁荣提供了保证。九、秦汉时期文化发展过程?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大发展的时期。这一发展是对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又为此后二千多年的封建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决定这一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封建经济的发展,二是封建国家长期统一和社会比较稳定。
十、秦汉时期的建筑有什么特点?
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到公元220年东汉的覆灭,这五百年间,由于国家统一,国力富强,中国古代建筑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奠定了中国建筑的理性主义基础,这一时期的建筑伦理内容明确,布局铺陈舒展,构图整齐规则,表现出质朴、刚健、清晰、浓重的艺术风格,代表这种风格的主要是都城、宫室、陵墓和礼制建筑。
秦汉时期建造了大规模的都城与大尺度、大体量的宫殿。如秦咸阳城,以渭水贯都,象征河汉,以宫殿象征紫宫,以城市内其他建筑象征星罗棋布的星空。
咸阳城中心还建立了祭祀性的极庙。
咸阳阿房宫前殿的台座,规模可以容纳万人,其前有一条宽阔的大道,直抵其前的终南山,并将远山之巅,作为这座大殿的门阙,气势非常宏伟。
汉代建筑在秦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其宫殿如长安城内的桂宫、光明宫、未央宫和西南郊的建章宫等,均豪华壮丽、门阙巍峨,前无古人。
汉长安城,据后人推测,其平面上南像南斗,北像北斗,城市的轮廓呈不规则形,城内大部分都被帝王的宫殿建筑所覆盖。
西汉来年还在长安南郊建造了明堂、辟雍。
东汉光武帝刘秀依东周都城故址营建了洛阳城及其宫殿。
宫殿前设置标志性的高大门阙,将宽阔的驰道与城市、宫殿联系在一起。宫殿内仍然有高台建筑。宫殿的布局形式,还不像后世宫殿那样的层层门殿,有些宫殿呈四出门的格局,很像这一时期文献中提到的明堂建筑的布局形式。 秦汉时代的陵墓规模巨大。
相传秦始皇陵内,描绘了天空星象,并用水银象征河川大海。陵周围的兵马俑军阵,表现出极其宏大的气势。
汉代陵墓呈方尖台的形式,有如将埃及的金字塔上端削平的做法。
各代王陵沿关中平原一字排开,气势如虹;陵前有石刻的雕像。
汉代陵墓的地上部分依旧为夯土台封土,地下部分则分为两个发展阶段:西汉帝王墓室以木构“黄肠题凑”为主,东汉墓室结构则以砖石为主,称为“黄肠石”。
西汉的陵墓除了掘地起坟之外,还出现了一种“凿山为陵”的形制。
“凿山为陵”的墓室大多数是横穴式,并且分为耳室、前室和后室等很多部分。
而竖穴式的坟则改用砖和石料构建墓室,形制和结构完全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房屋、宫殿和院落。
在这些墓葬里,墙壁上大都绘有彩色的壁画,或者有模印的画像砖,而在石结构的墓葬里则大部是雕刻画像。
西汉时期从高祖开始,各陵都安置了很多陪葬墓,被称为“陪陵”,形成规模宏大的陪葬墓地。
陪葬者大都是当时的朝廷重臣和皇亲国戚。
据记载,陪葬长陵的有萧何、曹参、张良等一些开国元勋;陪葬茂陵的有卫青、霍去病等名将。陪葬者的墓地多是皇帝所赐,各自建有陵园、园邑和祠堂。有的还把子孙附葬在父祖墓旁,形成宗族墓地。陪葬者地位越高,离帝陵越近,封土也较高大。 公元25年,刘秀建立了东汉政权。
东汉陵园四周的建筑与西汉相异,不筑垣墙,改用“行马”。
通往陵冢的神道两侧还列置成对石雕,开创了在神道两侧建置石雕的先例,更进一步显示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
这一建制为以后各朝所沿用。
秦汉两代,皇家园林以山水宫苑的形式出现,即皇家的离宫别馆与自然山水环境结合起来,其范围大到方圆数百里。
秦始皇在陕西渭南建的信宫、阿房宫不仅按天象来布局,而且“弥山跨谷,复道相属”,在终南山顶建阙,以樊川为宫内之水池,气势雄伟、壮观。由于秦始皇曾数次派人去神话传说中的东海三仙山——蓬莱、方丈和瀛洲求取长生不老之药,“引渭水为池,筑为蓬、瀛”,表达了对仙境的向往。 汉代,在囿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园林形式——苑,苑中养百兽,供帝王射猎取乐,保存了囿的传统。苑中还有宫、有观,成为以建筑组群为主体的建筑宫苑。汉武帝刘彻扩建上林苑,地跨五县,周围三百里,“中有苑二十六,宫二十,观三十五”,上林苑苑中既有皇家住所,欣赏自然美景的去处,也有动物园、植物园、狩猎区,甚至还有跑马赛狗的场所,成就了中国皇家园林建设的第一个高峰。“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这种“一池三山”的形式,成为后世宫苑中池山之筑的范例,并一直延续到清代。 秦汉时代一个伟大的建设工程是万里长城。秦代第一次将战国时各诸侯国的长城,连接为一条较为完整的防御结构体系。 西汉末叶,台榭建筑渐次减少,中国木结构建筑体系成熟的标志之一的楼阁建筑开始兴起。从许多壁画、画像石上描绘的礼仪或宴饮图中可以看到当时殿堂室内高度较小,不用门窗,只在柱间悬挂帷幔。西汉宫殿多以辇道中相属,而未央宫西跨城作飞阁通建章宫,可见当时宫殿多为台榭形制,故须以阁道相连属,甚至城内外也以飞阁相往来。东汉中后期的明器中常有高达三四层的方形阁楼,每层用斗拱承托腰檐,其上置平坐,将楼划分为数层,此种在屋檐上加栏杆的方法,战国铜器中已见,汉代运用在木结构上,满足遮阳、避雨和凭栏眺望的要求。各层栏檐和平坐有节奏地挑出和收进,使外观稳定又有变化,并产生虚实明暗的对比,创造出中国阁楼的特殊风格,南北朝盛极一时的木塔就是以此为基础。 通过大量东汉壁画、画像石、陶屋、石祠等可知,当时北方及四川等地建筑多用抬梁式构架,间或用承重的土墙;南方则用穿斗架,斗拱已成为大型建筑挑檐常用的构件。中国古代本构架建筑中常用的抬梁、穿斗、井干三种基本构架形式此时已经成型。木构建筑的斗拱形式,除流行“一斗二升”外,还可以看到“一斗三升”的新形式。汉代建筑组群多为廊院式布局,常以门、回廊衬托最后主体建筑的庄严重要,或以低小的次要房屋,纵横参差的屋顶,以及门窗上的雨搭,衬托中央主要部分,使整个组群呈现有主有从,富于变化的轮廓。 砖的发明是建筑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在秦代已有承重用砖,秦始皇陵东侧的俑坑中有砖墙,砖质坚硬。秦咸阳宫殿遗址也发现有大量瓦当、花砖、石雕和青铜构件。砖在汉代建筑更是使用广泛。西汉中后期至东汉砖石拱券结构日益发达,用于墓室、下水道,除并列纵联的砖砌筒壳外,还有穹隆顶和双曲扁壳。 在建筑装饰方面,早在战国时代,秦国的建筑装饰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奔鹿纹、凤鸟纹、豹纹、双獾纹的秦国圆瓦当,其艺术水平比燕、齐等国的半瓦当明显高出一筹。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瓦当图案更加丰富多样,除流行云纹和葵瓣花纹外,还有四鹿纹、四兽纹、子母凤纹及鹿鸟昆虫纹圆瓦当,构图更加饱满,形式愈加华丽。此外,秦代开始出现吉祥文字瓦当,如“唯天降灵,延元万年,天下康宁”十二字篆文瓦当。 到两汉时期,更流行卷云纹瓦当和吉祥文字瓦当。西汉末年,出现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四神瓦当,形象矫健活泼,瓦当中央的半球形图案越来越显著。汉人尤擅长将表意的汉字,变成庄重典雅的装饰艺术品,如栎阳、周至等县出土的“汉并天下”、“长乐未央”文字瓦当,长安汉城遗址还发现“延年益寿,与天相侍,日月同光”为内容的十二字瓦脊。 总之,秦汉时期可谓中国建筑的青年时期。建筑特点是:都城区划规则,居住里坊和市场以高墙封闭;宫殿、陵墓都是很大的组群,其主体为高大的团块状的台榭式建筑;重要的单体多为十字轴线对称的纪念型风格,尺度巨大,形象突出;屋顶很大,曲线不显著,但檐端已有了“反宇”;雕刻色彩装饰很多,题材诡谲,造型夸张,色调浓重;重要建筑追求象征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