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远洋集团发展历程?
1. 远洋集团的发展历程是较为成功的。2. 远洋集团在成立初期,通过积极拓展房地产业务,迅速壮大了自己的规模,并在国内外市场上取得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远洋集团还积极参与了一些重大的城市综合体和商业地产项目,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品牌价值。3. 在发展过程中,远洋集团不仅注重自身的业务拓展,还积极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参与公益事业和环保活动,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此外,远洋集团还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4. 未来,远洋集团将继续致力于房地产业务的发展,并积极拓展其他领域的业务,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得力集团发展历程?
1988年,得力文具前身——宁海县文教用品厂成立 。
1992年,得力集团雏形——宁波新时代文具有限公司成立 。
2000年,宁波得力电子发展有限公司成立 。
2001年起,得力集团每年均保持1亿元的年递增速度快速发展。
2002年,宁波得力文教用品有限公司成立 。
2004年,宁波得力办公用品制造有限公司成立 ,得力黄坛工业园投入使用 。
2005年,全年实现销售收入突破7亿。
2007年,宁波得力装订设备有限公司成立 ,全球营业收入超过12亿元人民币,5000多名员工遍布全国29个省市,集团成立泰国销售分公司,标志着得力成功进入东南亚市场,也标志着得力的战略远景:“让世界每个办公室都有得力”又成功的迈进了一大步。
2008年,得力启用新VI系统,品牌形象升级 。
2012年,得力集团总部大楼正式启用 。
2014年,得力品牌由“得力文具”升级为“得力办公”,提供办公整体解决方案 。
2015年,得力二期工业园开工建设,全面推进工业4.0,打造 “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 。
2016年9月,得力成为“G20杭州峰会”官方指定办公用品品牌 ,同年,宁波得力工具有限公司成立 ,得力多工作场景整体解决方案实践 。
三、兴发集团的发展历程?
兴发集团发展历程如下:
1、80年代初,在中国广东佛山南庄这片热土上,广东的地缘优势及改革开放先行优势成为了兴发喝到了铝材市场的“头啖汤”的关键性因素。1984年,创办了兴发的前身“兴发铝型材厂”,起初搭建的厂房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从台湾引进2台铝型材挤压生产线,开始了产品的调试阶段。邀请国内有名的挤压工程师作为技术指导,经过反复的试验,于1985年5月第一批门窗铝型材挤压成功,兴发厂铝型材生产正式投产。
企业成功投产后不久,当时兴发正赶上了全国大兴土木与基础建设的良机,凭借先进的铝材生产线、高质量产品与大胆的市场策略,使兴发在的国内同类名牌中胜出。1986年10月,兴发成功攻克了玻璃幕墙铝合金型材研究开发的难题,成为在广东首家生产大型玻璃幕墙铝合金型材企业,率先在中国本土实现了自主技术与产品生产,结束了中国建筑历来依靠进口材料安装大型玻璃幕墙的历史,同时也宣布中国铝合金型材行业跨入国际行列的开始。并在1990年突破亿元大关,成为中国首家大批量生产铝合金型材的乡镇集体企业,打破了国有铝型材厂独占市场局面,开创了中国铝型材市场的新纪元。
兴发建厂初期确定的十二字方略——“技术兴厂、管理治厂、质量保厂”,管理工作的四大杀手锏——“严”“明”“高”“精”(管理要严、奖罚要明、工资要高、人员要精),独具一格,使其傲立于广东乡镇企业潮头。日后兴发成为全国铝材行业技术领军企业,在全国同行首先建立国内铝型材技术研发中心,被确定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被国家建设部确定为全国建筑铝材生产基地,是铝材行业“专利试点”单位,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无不与此战略管理方针息息相关。
2、1991年,“兴发牌”产品被广东省工商管理局评为广东省铝型材行业第一个著名商标。7年的磨练,就创造出“兴发牌”这个广东著名商标,这是当时广东省铝材行业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企业,也是对兴发产品7年坚持质量品牌做法的认可。
1993年5月,中国现代建筑史上著名工程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工程,塔高468米,最终决定选择兴发产品,足以证明兴发铝型材质量已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得到专家及各界的肯定认可。 1994年,“兴发牌”产品获得美国太平洋海岸建筑工业博览会金奖,成为当时中国行业唯一获奖的产品。1996年,“兴发牌”铝合金建筑型材,被授予“广东省名牌产品”;同年兴发公司被国家建设部指定为全国首家建筑铝型材生产基地。
90年代末,国家市场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乡镇集体企业因市场环境变化进入改制期,兴发迎来了关键性的转折点。为了不让自己辛苦经营壮大起来的企业走向衰落,创始人之一的罗苏先生再次担起重任,将兴发成功由集体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此后为了应对改制后的市场变化和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兴发引进先进管理理念,从传统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化制度过渡,吸收和培养高素质人才,并与高校、研究院共同建立广东省铝型材重点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改制后第二年,产量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利润节节攀升,公司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3、进入2000年,兴发把市场扩大到了国外,集装箱铝材技术的创新打破了韩国知名铝业垄断中国市场的格局,经营收入突破十亿大关。至2001年,兴发铝业成为了当时广东省铝型材制造业内的第一个高新技术企业,“兴发牌”扬名国内外铝材行业,在众多铝材厂中脱颖而出。
2002年9月,由南海市政府主办的“兴发现象”与南海名牌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兴发集团会堂举行,把一个企业创立品牌、管理模式及成功经验,作为一种经济“现象”,请来国内一批知名经济学者专家深入该企业进行理论与实践探讨,这是一次盛举。同年兴发荣获“WQC国际质量之星金奖”,并加入了“国际认证联盟”(IQNet),兴发产品被确定为中国铝型材行业内首批“国家免检产品”。同时,北京人民大会堂重新修缮改造唯一选用我们兴发铝材,代表了一个民族行业最高端品质的优势。
2011年广新集团以单一最大股东的身份入主兴发铝业,成功将兴发从上市民营企业转变为国有与民营混合制企业,并且迈上了战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借助广新集团的优质雄厚的资源平台与精细化管理理念,改善生产经营模式,实行集团管控化管理,调整完善产业结构,使得公司整体经营效益得到了显著提高,同年荣膺“中国建筑行业最具影响力门窗型材十佳品牌”之首;2012年被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评为“中国建筑铝型材二十强企业第一名”, 2013年被评为“国家标准示范基地”及“国际标准示范基地”的称号。
2014年兴发启动了铝模板项目,逐步打造以铝加工为中心集原材料、制造加工、门窗幕墙应用系统、工业产品的一条产业链,开启了产业链相关多元化时代,这对兴发又是一次巨大的蜕变。正如兴发集团刘立斌董事长在兴发三十周年庆典上所言“这是一个大变革时代,如果没有变革的基因、变革的追求,我们就会被时代所淘汰,企业的变革没有终点。”
5、兴发34年打造核心技术和质量丰碑,现已是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国家绿色工厂,蝉联三届被评为“中国建筑铝型材第一名”,其中的荣誉不胜枚举,其成功源自于高目标的追求、严格而精细的管理、精良的技术装备和客户一贯的信赖与支持,兴发一直在用“创新兴发”、“绿色兴发”、“人文兴发”、“梦想兴发”勾勒它的百年兴发宏伟蓝图。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兴发未来仍任重道远,但是初心不忘,将继续向着创百年品牌,建世界一流的目标不断前行,引领中国铝型材行业的全面发展。
四、科隆集团的发展历程?
1921 年路德维希-科隆开始生产转子流量计。1936年公司从租用的地方搬到公司自己拥有的建筑中。而这一切却在二战中被毁坏了。
重新开始
在 1949年,路德维希-科隆的孙子克里斯蒂-拉德马科-杜比克加入了公司。在他的领导下的科隆虽然当时的职工总数只有8个人,但却开始崛起为流量测量装置的主要生产者和具有创新精神的公司。
巨大变化
在1970年底克里斯蒂-杜比克放弃了其常务董事的职位成为董事长。现在这个公司在麦克-杜比克(控制和人力资源)和施蒂芬-诺伊伯格(销售与市场)的领导之下。
我们的目标
我们有能力提供流量和物位仪表,以我们具有的先进技术产品和测量领域的解决方案为全世界范围的主要工业市场提供服务。
我们的用户
我们的产品和服务能够满足用户的要求并达到用户对价值、质量和服务的期望。我们将使我们的用户树立信心把我们作为公平而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
我们的员工
我们的员工是我们的巨大资本。我们重视员工个体的创造力并为其提供有益于其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为公司出谋划策的环境。
我们的独立性
我们创造充分的利润满足合作的增长,同时我们保持公司财务的独立性,保证我们的用户、员工和股东获利。
我们的未来
我们处于工业发展的新纪元。我们可以预见市场需要的变化而调整我们的生产,用先进的产品和创新的技术不断满足市场的要求。
五、中铁城建集团发展历程?
中铁城建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位于湖南长沙。中铁城建集团有限公司是世界500强、中国建筑业的领军者中国铁建旗下房屋建筑工程总承包大型建筑集团,是集设计、施工、安装、土地开发于一体的城市综合建设改造运营商。
六、东箭集团发展历程?
东箭集团成立于2003年,总部位于广东省佛山市,专注于汽车智能座舱与汽车外饰件产品的生产与销售。2017年东箭科技完成股份化改造,并于2021年成功登陆创业板上市,股票代码300978。
目前,东箭科技拥有生产场地20万平方米,员工2800余人,各项专利600余项。公司已通过ISO9001、IATF16949等体系认证。“汽车生活,因我而变”是东箭科技的企业使命,公司把创新和发展汽车科技事业作为企业根基和创造价值、贡献社会的载体,通过创造高品质、个性化的汽车生活,让人们享受汽车科技带来的激情和快乐,为员工提供成就自我的事业平台,对社会树立现代企业公民的理想形象,并致力于成为全球汽车科技领先企业。
七、中谷海运集团发展历程?
顺利改制
中谷海运集团前身为中国商业部中谷集团下属的国有粮食储运公司,并于1997年成立,是经营国内沿海集装箱货物运输的公司之一。2003年12月,在国有企业改制的趋势下,上海中谷新良海运有限公司经国家计委、发改委、商业部批准,顺利改制为民营企业,在上海市注册成立。到2013年止其下属的上海中谷海运集团有限公司及上海中谷新良实业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均已增资至人民币6000万元,实现跨越式发展。
高速发展
企业成立之初,便确定了“以沿海集装箱运输为核心,多元发展,永续创新”的发展战略。企业业绩实现年均30%以上的增长,2013年更是迈出了40%的大跨越。
中谷海运集团形成了以东北-华东、华北-华东、山东-东南、山东-华南、华东-东南和华东-华南等主干航线,环渤海、黄三角、长三角、海西、珠三角及长江沿线等区域内部支线为基础的运输网络,航线布局涵盖我国18000多公里海岸线。
中谷海运集团与大连、天津、青岛、上海、江阴、太仓、厦门、广州、珠海等国内重要港口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并通过合作,建立区域枢纽,带动辐射区域发展。同时,与马士基、中远、中海、中外运等航运企业保持长期合作,并与各种联运伙伴组建物流体系。此外,中谷海运集团还组织成立“中国沿海集装箱非公企业联盟会”。同时也是宜家家具、银鹭食品、碧辟化工、赛科化工、博汇纸业、金东纸业、阿姆斯壮、亚太森博、太阳纸业等大型企业的物流供应商。
八、白象食品集团的发展历程?
白象食品集团是一家知名食品公司,其发展历程如下:白象食品集团经历了从小规模企业到大型食品集团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创立之初。该公司成立于1990年,最初只是一家小规模的食品生产企业。然而,凭借着优质的产品和良好的口碑,白象食品逐渐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和市场的认可。同时,公司在产品研发和生产工艺上不断创新,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种。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白象食品集团逐渐扩大了生产规模,并在国内外开设了多家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公司不断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白象食品集团还积极开展市场营销活动,加强品牌推广和渠道拓展,进一步提升了市场份额和竞争力。目前,白象食品集团已经成为国内领先的食品企业之一,产品涵盖了多个品类,包括方便食品、调味品、饮料等。公司在国内外市场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未来,白象食品集团将继续致力于产品创新和质量提升,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实现更大规模的发展。
九、蒙草集团的发展历程?
蒙草生态,是以驯化乡土植物进行生态修复为主的公司,是中国草原生态修复的引领者。立足“草、草原、草科技”构建蒙草“产业生态圈”。蒙草最草的前身,和行业内的企业都比较像,初衷就是为了解决西北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在西北地区做园林、做养护的成本是很高的,草原上的植物很好养护,就确立了“草”这个发展方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了公司的三个方向。
第一:生态修复。驯化乡土植物,利用种质资源、大数据和生态标准进行环境修复。涵盖草原、矿山、盐碱地、垃圾场、工业废弃地、戈壁、荒漠等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修复及节水园林、生态景观建设,并相应形成一系列地标、行标及国标,有《北方草原区露天煤矿排土场植被恢复技术规范》、《北京区域绿地节水技术规范》、《荒废土地恢复草原植被技术规程》、《退化草地修复技术规范》、《内蒙古草原生态牧场建设技术规范标准体系》。通过选育原生植物种类量化配比,恢复“人草畜、水土气、微生物”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实现生态的可持续。
第二:种业科技。基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草坪、草地、草原的土壤、种质资源研究及生态产业大数据平台支持,集植物科研、技术服务输出、种苗草种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提供不同区域生态修复用种、乡土植物种苗、牧草草种及科技服务输出,支持“生态修复、生态牧场、现代草业”的发展。
第三:现代草业。依托“生态修复和种业科技”的核心技术,致力于成为“中国牧草专业供应商”, 打造“草原修复、种植、收购、进口、加工、仓储、物流、交易”全产业链运作,进行优质天然牧草、人工牧草的规模化生产经营。细分马草、羊草、牛草等草产品品类,创新“牧草银行”模式,建设运营口岸,保障草产品稳定供给和品质安全。
最早的时候大家都觉得蒙草只是卖草的,但是其实不是,草只是我们核心的一部分,我们致力于生态建设,大生态体系的研究还包括植物种类、水系治理、土壤修复等。相比而言,植物在生态系统的中的作用是无可比拟的。植物本身像人体当中心脏一样,是个动力源,连接地上地下的空气、土壤、水循环,所以我们要以植物去修复生态环境,就是因为植物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非常独特。
蒙草生态是以驯化乡土植物为核心的生态公司,还成立了京津冀乡土植物研究所,在北方地区有哪些典型的乡土植物驯化呢?
比较典型的就是崂峪苔草,它常见于房山,是扎根北京的“老资历”植物。还有华北地区的蓝盆花,紫色小头的花,它们在我们的城市修复和建设中都能起到很漂亮的妆点作用。还有一植物名叫塔头黄芩,常用于水土保持,黄芪本身也是药材,野外生长在华北区域内,矮生匍匐生长的,作为我们极力推广应用的乡土植物代表,公司在通州示范基地把它用于边坡植物。
乡土植物驯化,应该选择观赏性好、抗寒性强、耐旱性好的品种,利用它的优势基因,扩繁培育,不断优选。因为本土植物本身对当地环境较为适应,优中选优往往比其他外来引进植物能够满足需求。
公司成立的京津冀乡土植物研究所是蒙草针对京津冀地区的特性设立的,致力于以北京地区为核心的京津冀乡土地被植物资源的搜集、评价、应用、培育及扩繁推广,以京津冀乡土植物资源为素材,以节水园林和生态景观应用为方向,通过“选—育—繁—推”,收集和评价具有开发价值的野生植物资源。
而蒙草集团在全国都进行了这样的布局,根据当地环境的不同特性,成立不同攻关方向的研究所。依托“种质资源研究”与“草原生态大数据”,坚持“尊重生态、师法自然”的先科研后修复理念,在草原带、沙漠带及国内外,适地适情的建立了抗旱植物研究院、草原生态系统研究院、乡土植物研究院、耐寒植物研究院、荒漠植物研究院、盐碱地改良研究院共10家大生态研究机构。
十、东营蓝海集团发展历程?
蓝海酒店集团于1994年起步于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政府招待所——西城宾馆,1999年在全省同行业率先完成股份制改造。
近20年来,以创建民族品牌为使命,苦练内功、谋求发展,截至目前,已成为一家以中高档酒店经营为主、生态农业、职业教育等相关产业为辅的企业集团,在济南、青岛、东营、淄博、临沂、日照、潍坊以及上海、北京等地拥有近30家中高档酒店、2家餐饮店、一所可容纳万人的职业学校、一个占地6000亩的生态农业公司、一家创意策划中心及一家工程总公司,打造出了“蓝海”、“钟鼎楼”等一系列知名品牌。
集团于2012年对品牌进行整合升级,规划出“蓝海御华”、“蓝海国际”、“蓝海钧华”和“蓝海禧华”四个不同定位的酒店品牌。 蓝海十余年来始终以酒店产业化为目标,以品牌化经营为手段,秉承“建设百年品牌,创造世纪经典”为企业宗旨,持续进行管理创新,大胆的借鉴和学习国际标准化管理制度,以“您的需求,我的责任”为经营理念,矢志不渝的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酒店管理方法和模式;坚持不懈的对员工进行“保鲜”培训,倾力打造学习型团队;坚定不移的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为集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力保证。
目前,集团员工万余人,资产超过30亿元。是首批“山东省服务名牌”单位、山东省重点服务业企业、酒店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单位。2014年,山东蓝海酒店集团位列十佳中国酒店管理公司之一,荣获中国饭店业金马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