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要重视农村发展?
这是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战略部署,这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矛盾的必然要求,这是基于历史实践基础和发展智慧的重要战略选择。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我们党历史性地把农业农村工作摆在了党和国家的优先位置。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牢固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导向,切实稳住“三农”这个基本盘,并对此进行了部署。中国工农城乡关系由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迎来了重大的历史机遇,踏上了全新的征程。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数千年来,我国历史上一直有着“重农”的传统。从“民不贱农,则国安不殆”到“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从“农,天下之大业也”到“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数千年农耕文明源远流长,铸就了我们“重农”的基因和底蕴,奠定了一个大国发展的坚实基础。
在新中国建国初期,为应对当时的国际环境,迅速建立起相对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我国实行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此期间,农民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农业农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近些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不动摇,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我国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但是,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农业依然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依然是全面小康的“短板”,农民仍然是贫困人口的主要群体。要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朝着第二个目标奋进,要解决城乡之间这一最大的不平衡、农村发展这一最大的不充分,要求我们必须要拿出超常规的办法,出台超常规的举措,把“三农”工作摆到更高的位置,推动农业农村更快、更高质量地发展。
自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总方针。各地也迅速掀起了乡村振兴的热潮,强化组织保障、开展广泛动员、做好政策创设、加大投入力度,实现乡村振兴良好开局。但是,还要看到,因为传统的路径依赖和工作惯性,在有些地方“三农”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依然广泛存在,一些地方的主要领导在工作中常常是“说起工业大半天,说起农业一根烟”,并没有真正把“三农”工作“攥在手上,扛在肩上,放在心上”。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和困难增多,不确定性进一步上升。经济形势越复杂,越是要重视“三农”工作。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能否落地,直接关系到“三农”这个战略后院能否稳住,农村工作硬任务能否按期完成,更关系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目标能否实现。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必须要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导向树立起来。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放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位置。真正做到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公共财政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必须彻底改变以前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做法。要进一步明确农业农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中的突出地位,把农业农村与工业城市作为权利平等的主体,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必须建立全新的政绩观和考核机制。衡量一个地方工作的好坏,要看工业,更要看农业,要看城市,更要看农村。要通过建立健全相应的指标考核体系,推动各级地方党委、政府把注意力和兴奋点转向农业农村,更自觉主动地做好“三农”工作。
新的时代已经到来,在朝向农业农村现代化奋进的征途中,农业不再是边缘的没落产业,乡村不再是城市繁荣的背景板,农民也不再是努力被摆脱的身份。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猎猎旗帜,必将凝聚更多智慧、更多目光、更多资源,共同建设出一个“强、美、富”的幸福家园。
二、西方经济学中国为何要重视农业发展?
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农耕文明发达,农业是国家立国之夲,只有人民没有饿肚的威胁,国家才能稳步发展
三、为什么我们要重视农业呢?
我们当前之所以要给予三农问题特别的重视,主要原因就是受我国当前的外部经济形势所决定的。我认为这个观点非常符合我国当前的实情,重视农业、发展农村经济不是你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的,而是作为一个应对当前外部经济形势的必须手段之一。
由于疫情的影响,我们的外部经济环境是恶化的,进出口贸易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很大的迟滞,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我们的经济不能停摆,我们还得想尽千方百计让经济继续向前发展,那该怎么办?
外贸受阻就由内需来填补!我们是一个人口大国,而我们人口总量里,农村人又占据了多数。要想拉动内需、搞活国内的内循环经济,就得想法尽快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收入!只有农民有钱了,消费欲望才会提高。
综上所述,我认为面对当前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实情,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继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这不是你想干就干、不想干就不干的事情,而是经济发展需要的必然趋势。所以我认为接下来的发展领域,农村是一个充满潜力和希望的地方!
四、为什么要如此重视教育发展?
因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教育事业涉及千家万户。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根据中央的总体部署,结合当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有必要制定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
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制定一个让人民群众满意,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规划,对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乃至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五、农业生产要重视吗
农业生产要重视吗
农业生产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于一个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的推进,农业生产逐渐被边缘化。人们开始怀疑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提出种种质疑,那么,农业生产到底要不要重视呢?
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
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是密不可分的。粮食是人类的生命线,没有足够的粮食供应,人们将无法生存。随着人口逐渐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需求量也在不断增长。如果农业生产不受重视,粮食供应将出现紧张状况,导致粮食价格上涨、社会动荡等问题的发生。
农业生产要重视,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口粮需求,更重要的是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一个没有粮食安全保障的国家将面临风险,可能受制于他国的控制。因此,农业生产的重视是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的需要。
农业生产与农民收入
农业生产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活和收入。在农村地区,农民依靠农业种植和养殖来维持生计。如果农业生产不受重视,农民的收入将面临减少的风险,导致农民生活水平下降。
农业生产的重视不仅意味着更多的农业技术支持和政策扶持,还包括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等方面的努力。只有农业生产得到重视,农民的收入才能稳定增长,农村地区才能实现全面小康。
农业生产与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产要重视还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农业生产往往需要大量的土地、水资源和化肥农药等,如果不加以合理调控和维护,就会导致土地退化、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
农业生产的重视就是要推动可持续农业发展,采取科学的耕作方式,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水资源,积极推动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农业的长远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创造更好的生态与经济效益。
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生产是需要重视的。农业生产关系到粮食安全、农民收入、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的问题。只有通过重视农业生产,加大投入和政策支持,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远繁荣。
六、农业绿色发展理论体系?
关于农业绿色发展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绿色发展理论:强调绿色、环保、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将生态环保作为农业发展的核心价值。
生态农业理论:主张在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农业理论:强调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生态再生的理念,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
低碳农业理论:注重减少农业碳排放,提高农业碳汇能力,实现低碳、环保、高效的农业发展。
协同发展理论:强调农业与生态、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实现农业的多功能性和可持续发展。
这些理论体系在农业绿色发展理论体系中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七、中国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是重视什么?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发展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国家工业发展、第三产业发展、农村稳定等方面,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是直接关系国际民生的重大事情,我国农村土地面积广阔,农业人口众多,国家一直将三农工作介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之中。在目前国际竞争日趋严峻的形势下,农业发展首要重视的就是农业科技的发展,科技是农业发展的领导者,也是农业发展能否在国际竞争中所处的地位高低因素之一。
八、农业绿色发展的理论基础?
生态学原理是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整体效益原理。
根据系统观点,即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生态农业要对农业生态系统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利用系统各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反馈机制进行调控,从而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及其稳定性。
2、生态位原理。
生态位是一个物种所处的环境以及其本身生活习性的总称。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态位,借以跟其他物种作出区别。生态位包括该物种觅食的地点,食物的种类和大小,还有其每日的和季节性的生物节律。利用生态位原理,把适宜的价值较高的物种引入农业生态系统,以填补空白生态位。
3、食物链原理。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往往是食物链较短而简单,这种不仅不利于能量的转化和物质的有效利用,而且降低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此,人们可以以“有机物”为主线,将各营养级上因食物选择所废弃的物质作为营养源,通过混合食物链中的相应生物进一步转化利用,使生物能的有效利用率进一步得到提高。
4、物质循环和再生原理。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因为农产品向系统外输出,不可避免要有向系统内输入的部分。生态农业体系讲究尽量较少的外部投入,通过立体种植及选择还田率较高的作物,以及合理的轮作、制作有机物堆肥等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尤其要注意物质再生利用,使养分尽可能在系统中反复循环利用,提高营养物质的转化及利用效率。
5、生物种群相生相克原理。
利用生物种群相生相克的原理组建高效复合系统,如立体种植、混合养殖等,在有限的空间、时间内容纳更多的生物种,生产更多的产品。我国普遍运用的熟制种植(间作、套种、混种、复种)以及立体种养等都是利用各物种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建立的合理的群体结构。同时也有利用相生相克的原理,有效控制病虫草害。
九、忽必烈重视发展农业,他采取了那些措施促进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元朝定都大都后,忽必烈认为游牧民族不善于耕种,应让汉人继续耕种,才能维护自己统治,采取了下列措施:
一、在中央和地方设置劝农官和劝农机构,建立相应的官员考核制度 。
二、保护农田,禁止把农田占为牧场 。
三、招集农民开垦荒地,兴办屯田 。
四、减轻赋税,兴修水利 。
五、健全农村村社组织 。
十、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重视?
中国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
农业自古以来就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为了实现我国经济腾飞及综合实力的提高。我国一直在探索农业发展道路,并在农业科技、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现代中国农业在社会、经济和生态等方面存在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我国农业发展必须确定明确的目标,选择适合我国实情的农业发展模式,最终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