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河为何入海?
黄河由于多沙善淤,变迁无常,再加上受地理上的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向右偏转,黄河向东流,自然要向南偏转,故而南流机会大.
2,在古代,人民对河流的治理远不如现在,所以就没有很好的治理措施,一般就顺其自然,在1855年前,黄河主要是南流,虽然时有北冲,但均被人力强行逼堵南流.
3,人为改道: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为抵御金兵南下,东京守将杜充在滑州人为决开黄河堤防,造成黄河南流.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蒋介石命令扒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全河又向南流.
二、黄河上游发展农业的优势有?
黄河上游指它流经的甘肃,宁夏一带,这里有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土地平整,水量充沛,有利于灌溉,发展农业优势明显
三、兰州为何可以把黄河变内河?
兰州市的黄河从北向东,穿城而过!北部地区有盐锅峡水库,八盘峡水库,和河口水库,要把黄河变成内河的话,就要在城市东部出城方向,再,修建水库,从而导致城内的黄河,在多个水库大坝之间!形成一个内河。
四、黄河医院为何关停?
关闭西安黄河医院的原因据称是为了推动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因此,黄河医院并没有迁移到其他地方,而是其医疗资源被重新分配到其他医疗机构。
五、为何黄河悬在郑州之上?
由于上游经过几千年的泥沙冲刷黄河的河床是不断的一点点升高,郑州附近和黄河的落差有3~5米,黄河岸边海拔90~92米。郑州市区东北方向海拔最低,大约85~88米,低于黄河河岸。郑州市区纬三路以南,海拔基本上都高于92米,在92米~110米之间。目前来看黄河也是悬在陆上的
六、黄河为何有蓝冰?
蓝冰!!!
一个全新的名词,逐渐出现在大家的视野。它到底是什么样的冰,为什么是蓝色的?
冬季严寒,结成的冰变得越来越密实坚硬,挤掉内部的空气,冰内部的孔隙不断缩小以至消失,慢慢地变得晶莹透彻。
这时,阳光中波长较长、衍射能力强的红橙光都能穿透冰层,而波长较短的蓝光被致密坚厚的冰层散射。冰块便呈现出水晶般美丽的蓝色,这与天空(大气层散射)、大海(水散射)呈蓝色的原因一样。
气温条件
气温必须在零下10度以下,并且保持持续低温,尤其是中午太阳照射下,依旧能保持足够低温不化。如果是寒潮突袭,气温骤降,很容易出现冰泡,赛里木湖就是经典的例子,18年1月气温骤降,出现大面积的冰泡。
水质条件
蓝冰是大块单冰晶形式的纯冰。冰越纯,色越蓝。(自然界的蓝冰,一般是盐含量越少,则越蓝,所以我们看到的蓝冰湖都是淡水湖)
天气条件
需要纯净的天空,最好的状态是蓝天白云,太阳光照射下来,湖面更蓝,有云彩点缀,更加出彩。
七、雨水为何不排入黄河?
雨水在黄河下游是无法排入黄河的,因为黄河下游是地上河,有的河床高出两岸地面好几米,到过黄河的游客深有感触。而在黄河中上游,雨水是能够流黄河的。黄河水之所以变黄,就是因为雨水将黄土高原的泥土冲进河道造成的。河水到达下游后流速减漫泥土沉下抬高河床。
八、日本为何没打过黄河?
日本入侵中国战线过长,而本国兵力不足;日本意在东北、华北、东南,对入侵西部意欲较小;黄河构成了天然屏障,阻碍了日本的西渡。
具体分析如下:
一、日本入侵中国战线过长,而本国兵力不足
我国地大物博,从南到北绵延几千里,战线拉的过长,日本军队不能集中兵力攻克一个地方。从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之后,在华北发动华北事变,之后又对上海发动进攻;而我们知道日本本国人口较少,在多个地方发动入侵则显得力不从心。.
二、日本意在东北、华北、东南,对入侵西部意欲较小
从日本入侵中国的过程来看,他们将更多的兵力集中到了东北、华北、东南部分。如东北的辽宁、沈阳;华北的天津;东南的上海、南京、武汉等地方。可以看得出这些都是大城市,在我国占据重要地位。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加之中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大大降低了入侵西北的可能性。
三、黄河构成了天然屏障,阻碍了日本的西渡
地理位置,是发动战争,采取战略战术的一个考量对象之一。像古代的函谷关等碍口,可以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同样,黄河从东到西很长,而且在春夏季水流量大,地势险要,从一定角度来讲,阻碍了日本的西渡,保护了西北的相对安宁。
九、黄河为何那么多石窟?
都有黄河流过。 1、莫高窟,位于甘肃省的敦煌市,是随着丝绸之路的兴衰而兴衰的。 2、云岗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 3、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十、黄河宁夏段为何没有航运?
黄河宁夏段航运历史悠久,最著名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开辟的横城渡口,是当时黄河水运的重要港口。唐代朔方军镇所需军粮常由北都(山西太原)溯河而上,运到灵州。由于横城之北有个地方叫黄沙嘴,所以明代又把横城渡口称为“黄沙古渡”。到了近代,随着对外贸易的开展,制草、毛纺等轻工业的兴起,宁夏水运事业有了生机。民国初年,宁夏成为西北贸易门户,水运业很发达,有1000多只船,宁夏出口物资的70%以上靠水运,主要口岸有横城、中卫、宁安堡、石嘴山,其中横城是最繁忙的港口。新中国成立初期,宁夏黄河水运进入发展的全盛时期,木船、机帆船、拖轮等大小船队往来穿梭,修建包兰铁路时,建材、石料、笨重设备大多都用船运输。青铜峡大坝建成后,由于未设计船闸,导致宁夏河运没法贯通全境,至此宁夏水运事业开始衰落!不过甘肃、宁夏、内蒙古在09年签署了《甘宁蒙三省(区)黄河航运开发建设备忘录》,这也就标志着黄河航运联合开发建设工作正式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