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怎样形容隋唐宋元时期?
根据历史学家考证,唐朝和宋朝是中国最富有的两个年代。尤其是北宋。老百姓是相当富裕的。
二、隋唐宋元时期的阶段特征?
隋唐时期:1.国家统一、强盛,交通便利,四通八达.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东到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可到达印度、伊朗、阿拉伯各国.海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达朝鲜、日本;从广州出发,可到达马来半岛、印度和波斯湾.此外还有著名的南北大动脉——京杭大运河.2.政府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比如租庸调制和均田制,使农民得到了土地和生产时间,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3.民族交往频繁.隋唐时各民族进一步融合,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密切..4.政府采取对外较为开放的政策,中外经济交往频繁.唐代与日本、朝鲜、印度、中亚、西亚各国的关系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唐政府还曾在广州设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
宋元期间:地方集权进一步加强,国家再次分裂,民族大融合.主要表现_宋代制度领主封建社会雏型.初步以家天下的形式统治.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221年仍是2.主要表目前:①南北朝期间的民族融合是在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底子上形成的,②宋元期间的经济继续发展,经济重心南移,仍然处于天下领先地位.
三、隋唐宋元时期的文化特点?
唐诗宋词元曲。
具体一点: 隋唐时期,是诗歌的巅峰时代,封建王朝发展的气象宏大,国运昌盛,而五言诗自汉末兴起,经过魏晋南北朝,形式日臻完善,题材不断拓宽,艺术手法翻新,终于在唐朝走到最成熟最完美的时期,形式上提出了律诗的所有格律要求,这个要求比起以往不宽不严,最符合美文的艺术规律。境界上兴象玲珑无可凑泊,内容则无所不包,格调雍容大度,辞藻华美上口。到了晚唐,诗歌这种艺术形式就已限衰境,诗人们追求奇难险怪,虽然写的仍然是后世典范,但诗歌的各种表现手法,都给挖掘到此种程度,宋朝无以为继。宋朝士大夫富而有闲,朝廷给他们提供优裕的生活,使他们喜欢在歌酒女人间作词消遣。宋朝始终是个比较软弱的小朝廷,诗词都没有唐朝的雍容气度,但国家多事,士大夫多慷慨悲歌,尤其豪放词派,写出多少英雄气。到了元朝,就没有文人士大夫的地位了。蒙古族统治者不重视读书人,他们从政无门,只好沉溺市井,行医唱戏,所以出来的都是戏剧家,作曲家。偏偏元朝吏治腐败,奸商欺诈,种种黑暗和不公,加上人们的故国之思,写得出多少戏剧故事,有很多又被后人重新改变整理,到了明清那样集大成的朝代,给翻成各种大部头小说名著。四、为什么说隋唐宋元时期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时期?
隋唐宋元时期是我国的文化发展的辉煌灿烂时期。 特别是宋元时期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硕果累累,主要表现在: ①宋元时期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三大发明取得突破性进展,并被广泛应用在印刷业、航海业和军事上。 ②北宋科学家著有《梦溪笔谈》一书,涉及许多学科知识,他创制的“十二气历”比英国同类历法早八百多年。 ③元朝郭守敬编成《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相同,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三百年。 原因: 宋元时期政治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各民族、各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继承隋唐时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等,都是宋元时期文化灿烂辉煌的原因。
五、宋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影响?
首先了解宋代农业发展状况,宋代大兴水利,大面积开荒,又注重农具改进,农业发展迅速。新工具的出现也让农作物产量大幅成长。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农业也发展迅速。在以农为本的中国封建社会,其影响可想而知。会极大推动封建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进而促进人口、政治、军事发展。
1.经济上,农业有了保障,粮食有了保障,人民会选择进入城镇谋求更多,其他经济领域宋代也不甘示弱。这样一来促进手工业商业发展,使宋代商业呈现繁盛景象。
2.军事上,宋朝自建国以来外来侵略不断,农业的发展极大增加了军粮补给,适当消除了军队后患之忧。
3.文化上,宋代以来,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城市得到很大发展,与此同时市民文化也蓬勃发展。北宋时的汴京是当时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市民文化相当发达。
4.人口上,宋代人口数量突破了一亿,劳动力大量增加。
六、隋唐时期中国农业发展趋势?
隋唐时期中国的农业得到了恢复与发展,在唐玄宗时期达到了高峰,呈现出了繁荣的局面。
隋唐时期的中国农业更加倾向于精耕细作,唐朝政府很重视农田水利的灌溉,并且在生产工具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随着农业的恢复与发展,唐朝前期的户口人数逐渐上升。农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主要是靠广大劳动人民的心情劳动。
七、宋元时期民族发展的特点?
这一时期,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制度被少数民族吸收;辽、夏、金同汉族的商品贸易联系增强,有固定的贸易场所。
少数民族政权迅速崛起,出现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各政权间时战时和,但和好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极为频繁,不同程度地受了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封建生产关系向边疆地区扩展的同时,少数民族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政策,先后完成了封建化进程,各民族进一步融合,为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元朝统一后,建立了行省制度,对西藏、台湾、云南等边疆地区实行有效管理,从而进一步加强了民族融合,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发展。
八、隋唐时期经济农业生产
隋唐时期经济农业生产的兴盛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个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繁荣的黄金时代,也是中国农业生产高度发达的时期。
经济的繁荣
隋唐时期,经济的繁荣带来了国家财富的快速积累。在这个时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国际贸易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农业生产成为这个时期经济的支柱,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和生活资源。
在农业方面,隋唐时期实行了一系列促进农田开垦和增产的政策。政府大力推动土地克服、水利灌溉和农田整治,使得土地利用率得到提高。此外,隋唐时期农业生产采用了先进的耕作和种植技术,如三牛耕、深耕细作和农作轮作等,有效地提高了农田的产量。
此外,隋唐时期还鼓励农民种植经济作物,如棉花、茶叶、丝绸和香料等,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这些作物的出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为商业和贸易提供了更多的原材料。
农业的发展
隋唐时期的农业生产在技术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农耕方面,隋唐时期广泛推广了三牛耕,即用三头牛来耕地,取代传统的人力或牛力耕作方式。这种方法的推广,使得耕作效率大大提高,减轻了农民的劳动负担。
同时,隋唐时期还开展了土地克服活动,使得荒地得以开垦利用。这一举措不仅扩大了农田面积,提高了农业产量,也为解决农民就业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在种植方面,隋唐时期采取了深耕细作的方法,即通过加强耕地管理,改善土壤质量,提高了作物的生长效果。同时,隋唐时期还推广了农作轮作的制度,即根据作物生长周期的不同,合理安排作物的种植,使得土地得到充分休整,保持了农田的肥力。
除了技术进步,隋唐时期对于农业生产的管理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农田整治的法令和政策,调整土地的分配,维护农田的稳定和秩序。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农田灌溉、水利工程的管理,确保农田的灌溉和排水工作得到有效的保障。
农业的繁荣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隋唐时期农业的繁荣不仅为国家带来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也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农业的繁荣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农业生产的兴旺,粮食和生活资源的供应得到保障,使得城市人口的增长和聚集成为可能。隋唐时期的大都市长安就是农业繁荣的产物,其繁荣程度在当时举世闻名。
其次,农业的繁荣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迅速发展。隋唐时期,手工业如纺织、铁器制造和陶瓷等行业蓬勃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同时,由于农产品的增加,商业贸易也得到了繁荣。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达到了巅峰,不仅推动了国内商业的繁荣,也促进了与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
此外,隋唐时期的农业繁荣还为军事力量的壮大提供了保障。农业的繁荣使得国家能够征发更多的壮丁,为军队提供足够的粮食和物资,在战争时期保持了兵员和物资的稳定供给。
结语
隋唐时期经济农业生产的兴盛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农业的发展和繁荣不仅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隋唐时期的农业成就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九、宋元时期,什么音乐有了发展?
宋元时期音乐发展特点:不但以前占主导地位的歌舞音乐继续有所发展,而且产生了许多新的音乐品种,从而使声乐和器乐得到了全面发展,成为中国近代音乐的基础。 如前所述,中国的音乐,在隋唐以前一直被深锁在高门大宅里,普通平民虽然是音乐的创造者,也是新的音乐品种的提供者,但却并不能最终享有它们。这种现象在隋唐时终于有所改变,那时侯,佛教寺院的庙会之类附带着成了平民的音乐活动园地,酒楼也时有诗歌的演唱。到宋代以后,进一步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由于工商业发展,都市繁荣,以市民为代表的平民有了自己的娱乐场所,当时称之为“瓦市”、“勾栏”,“瓦市”“勾栏”在都市之中,既经营贸易,也进行平民艺术的演出活动。如果说宋代以前的音乐几乎都是以宫廷演出为代表的话,那么,宋代以后的音乐就要以这些“瓦市”、“勾栏”,还有其后的“戏楼”、“茶馆”等的演出为代表;对于历史来说,宫廷音乐已无足轻重。所以,宋代前的中国音乐史几乎是宫廷音乐史,宋以后事实上已是市民(或平民)的音乐史。 山西繁峙县岩上寺演唱壁画(插入图37):宋元时期广大城镇乡村出现了各种民间音乐活动。寺中壁画有佛教故事,也有有依照社会生活描绘的宫廷城阙,楼台亭榭、民宅村舍、茶楼酒肆等。这是绘在西壁上的一座酒楼,楼上有品茶饮酒者数人,左侧有两女子,一人拴手执槌击一支架上的扁鼓,一人击拍板,是卖唱的女艺人。据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当时城市中多有用鼓、拍板等乐器伴奏唱小曲者:“街市有乐人三、五为队,擎一、二女童舞旋,唱小词,专沿街赶趁,……或于酒楼,或花街柳巷妓馆家袛应,但犒钱不多,谓之‘荒鼓板’”。此画即艺人在酒楼演唱的情景。 (二) “瓦市”又称“瓦舍”、“瓦子”,实指在城市的旷场(一般为瓦砾场)上形成的交易市场,“瓦市”中设有为数不等的“看棚”,即上架布棚,四周用绳网或草荐围起的简陋表演场地;有些“看棚”中心设低矮栏干,将观众与表演者分开,这种看棚就称为“勾栏”(“勾栏”是栏干的别名)。宋代已有以在路边场地表演各种杂技、说唱故事、杂剧等为生的卖艺人,俗称“路歧人”。他们也藉“看棚”表演。“看棚”不卖票,而是邀人观看(故又称“邀棚”),一个节目结束或演至要紧关头时停住,向观众收费,然后继续表演。在“看棚”(“勾栏”)内表演的艺术品类非常丰富,其中有关音乐的就有嘌唱、唱赚、鼓子词、诸宫调、杂剧等多种。这些都是宋以后新出现的音乐门类。 嘌唱和唱赚是艺术歌曲。嘌唱是取现成的令曲小词,经过变奏、变调处理而进行演唱的音乐品种。唱赚则选择一些流行的歌曲,组织在同一宫调内,前加引子,后有尾声,歌词从头到底只用一韵。也就是说,唱赚所唱,是一宫、一韵、多曲外加头(引子)尾(尾声)的歌曲。唱赚所选用的曲调,有大曲、(宋大曲。其歌词是长短句,与唐大曲歌词为五、七言不同;曲调也应有变化,不可能是唐时旧貌)、曲破(宋大曲与曲破是分成两类的)、嘌唱、番曲(外族音乐)等,这些曲调也就成了曲牌。唱赚的伴奏乐器有笛(指横笛,下同)、鼓、板。唱赚首先将曲牌联缀组合,并由此而创造出一种新的曲式结构。 鼓子词和诸宫调都是说唱,其说和唱都得围绕一定的故事内容展开。但鼓子词音乐较简单,往往反复演唱同一曲调,不过它有伴唱,可以减少一些单调之感。诸宫调比鼓子词前进了一大步,它是11世纪时在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瓦子勾栏内卖艺的泽州(今河北平泉附近)人孔三传首创的。孔三传所创的诸宫调的主要特色在于结构,它把同一宫调(调高)的一些曲调(即曲牌)联合成一组;而各组之间的宫调却不相同(所以叫做“诸宫调”)。其曲牌来源于唱赚(包括宋大曲)、词曲及当时的民歌。显然,诸宫调是在唱赚基础上的再创造。诸宫调的伴奏乐器也与唱赚相同,是笛、鼓、板。比较晚些的《西厢记》诸宫调(比孔三传约晚一个世纪),已经用到14个宫调,基本曲牌达151个。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这些曲牌的运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往往会根据内容的需要而在不同的方面作出突破,例如变奏,变更句式等等,这就是基本曲牌的变体。《西厢记》在这151个基本曲牌的基础上,共产生了293个变体。诸宫调在曲牌组合、宫调转换、体式变化等多方面作出的总体性创造,为中国音乐发展史树起了一块里程碑。 宋张泽端《清明上河图》中的说唱场面(插入图38),《清明》描绘北宋都城汴京(河南开封)清明节一天,从较为到城内街市的繁荣景象,广阔的展示了社会各阶层人物的面貌河生活。全图为一长画卷,这一局部画面是市中心十字路口,街道宽阔,路旁有售物小贩,路上有往来的马车。在一店铺门前,簇拥的人群众,立一老者正在说书或演唱。 (三) “杂剧”最早见于唐代,那意思和汉代的“百戏”差不多,泛指歌舞以外诸如杂技等各色节目。“杂”谓杂多,“百”也是形容多;“戏”和“剧”的意思相仿,但都没有今天“戏剧”的意思。到了宋代,“杂剧”逐渐成为一种新表演形式的专称;这一新形式也确实称得上“杂”的,包括有歌舞、音乐、调笑、杂技,它分为三段:第一段称为“艳段”,表演内容为日常生活中的熟事,作为正式部分的引子;第二段是主要部分,大概是表演故事、说唱或舞蹈;第三段叫散段,也叫杂扮、杂旺、技和,表演滑稽、调笑,或间有杂技。三段各一内容,互不连贯。 ?? 杂剧的音乐,有些直接取自宋大曲,有些则来源于民间小曲。但宋大曲一般只取唐大曲的一部分,称为“摘遍”;宋大曲的结构也已远较唐大曲简单。 南宋杂剧人物组画(插入图39、40):一幅是两人对面作揖,所演剧目不明,画面右侧摆一平面鼓,鼓面上置鼓箭和甩子,帅子是用四、五个竹片系绳制作,常与竹板合用,是北方常用的民间乐器。平面鼓和帅子都用于杂剧伴奏。另一幅是表演剧目《眼药酸》,剧情似乎是左方一人扮作眼科医生,正给右方一人看病。 北宋以后,杂剧既有随南宋南迁的,也有为金所继承的,金继承的宋杂剧也称院本,性质上与宋杂剧却没有区别。 北宋末南宋初,也就是12世纪,南方也产生了一种与宋杂剧不同的戏曲南戏,又叫戏文,又因为产生地在浙江温州,所以又叫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南戏完全表演故事,结构可随故事变化,不象宋杂剧基本由三段构成。南戏音乐以南方流行的小曲、歌谣为主,大概后来受到宋杂剧的影响,也采用唱赚、词调和大曲的部分曲调。南戏虽不讲究宫调,时间久了却也自然形成了集曲成套的规律,曲牌联接已有一定次序。在南戏的舞台上,一般角色也可歌唱,因此便有独唱、对唱、合唱等各种形式,音乐的路子显得开阔了。 江西鄱阳南戏人物瓷俑(插入图42-47),南宋洪子成墓出土。资额写瓷俑姿态生动,表情细腻,富于生活气息。可能石几出南戏中的角色,这些瓷俑反映了南戏早期的表演形态。 (四) 南宋时,北方和南戏对峙的最初是金院本(杂剧),1234年金亡于元,便形成元杂剧和南戏并行发展的格局。元杂剧是在宋(金)杂剧和诸宫调基础上兴起的新杂剧,它既与宋杂剧不同,也与南戏不一样。元杂剧的结构,在音乐上以“套”为单位(其戏剧结构则以“折”为单位;每“折”戏用一“套”曲),所谓一“套”,与诸宫调的一组相象,都是把为数不等的不同曲调编集在同一宫调内而形成的。一“套”的唱词也一韵到底,而且几乎每句押韵,不押韵的较少。元杂剧一般由四“折”加一“楔子”构成一本连贯的戏。四折也就有四“套”曲调。“楔子”插在一二套或三四套之间,或加在套前,但楔子不用长套曲调,一般用[仙吕·赏花时]一曲(“仙吕”指其宫调属“仙吕调”,“赏花时”为曲牌名。不少曲牌名来源于其最初取作曲牌时唱词的前几个字,故曲牌名一般只有相区别的意义,与标题音乐的标题不同),或者加上一首[么篇]。(“么篇”的“么”,有人说是前后的“后”字繁写体的省写,若按其说,则“么篇”等于“后篇”。但按音乐内容而言,“么篇”实即前曲的变体。)元杂剧的曲牌来源很广泛,有唐宋词调、诸宫调和一些外民族歌曲。相对于南戏所用为“南曲”,元杂剧的曲调便通称为“北曲”。前面说过,诸宫调《西厢记》(插入图41)曾用到14个宫调。到元代,元人写的《唱论》列了17宫调,但同是元人写的《中原音韵》只列了12宫调,实际上元杂剧所用宫调更少,仅9个而已(常用的只7个)。即使这9个宫调,相传至今,在实际使用时也因角色不同而可隶入不同调高。 (五) 燕乐的宫调本来应有其音高和音列方面的限定意义的,至元杂剧,这些意义已经基本失掉了,这可能与主要伴奏乐器由唐的琵琶到宋的筚篥再到元杂剧的笛的变化,(元杂剧的伴奏乐器也用笛、板、鼓。)以及杂剧曲调必须适应单独演唱者的嗓音条件等原因有关。 元杂剧和南戏不同之处,不但在结构上前者为“四折一楔子”,后者以“出”为单位,普通一戏即有二、三十出之多;音乐分类上前者所用为“北曲”,后者为“南曲”,而且在于前者四折始终由一个男主角(“正末”)或女主角(“正旦”)唱,其他角色只能说话不能唱,即使唱,也只能唱与主角的套曲无关的短小曲调,而南戏如前所述,却是一般角色都能唱,也没有宫调限制。显然,南戏较元杂剧可塑性强些,因此就更有发展的潜力。可是元灭宋以后,南北一统,元杂剧随其政治、军事势力进入南方,南戏一时几被遮没。但元代中期,形式比较自由的南戏首先采北曲与南曲共同构成“套数”(即套曲),称为“南北合套”,使戏剧的音乐兼具南北之长。一般说来,北曲雄健刚劲,南曲平和柔美。中国音乐的风格历来以南北的区别最显著,自《诗经》--《楚辞》,至《相和歌》--《吴歌》、《西曲》,莫不说明了这一点,但至今依然存在的北方音乐刚劲,南方音乐平和的风格差异,恐怕是南北朝以后逐渐形成的。元杂剧后来也用“南北合套”,不过那时杂剧已开始走向衰落。上述唱赚、诸宫调、南北曲的音乐,在后来的昆曲中都有某种程度的保留。说唱音乐 随着艺术商品化的出现,宋元说唱音乐得以继续发展,这种长篇说唱音乐的出现是我国说唱音乐进入成熟时期的标志。 诸宫调在唐代原本只是在寺院中表演的说唱艺术,在宋元已经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进行表演,如城市的瓦子勾栏、茶楼、酒肆等处是表演说唱的重要场所。在这些城市里,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人民群众创造的曲子、唱赚、诸宫调、杂剧以及器乐独奏与合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十、宋元时期的宫廷音乐发展历程?
宋元时期的宫廷音乐主要包括雅乐、鼓吹乐和燕乐这三种形式,具有政治性色彩,也具有阶级性色彩,创作者和表演者在社会上具有复杂的社会关系,所表演的音乐作品与普通的阶级存在一定的差异。
宫廷音乐的特点就是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劳动人民为统治阶级创作的作品内容和形式都有一些特殊性,由于处于底层的劳动人民对音乐的感知是不同的,作品也会有一些差异。宋元时期的宫廷音乐为统治阶级服务,配合统治阶层的政治理论,达到礼乐治国的效果。